奇迹小说

为什么金庸要修改武侠小说啊?

2023-10-27 23:46

2023-10-28 03:30

说白了就是为了卖书赚钱攒养老钱而已
更多回答
修改旧作的金庸

暮年金庸真是壮心不已,最近以来,因为宣布要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修改三十年前创作的武侠小说,他又一次次地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为什么要修改那些曾风行多年、大众早已熟悉的旧作?我们无须猜测他的动机,他也完全有这个自由,或许他可以说这是精益求精,是活到老改到老,而绝对不是为了促销,不是基于出版商的压力。他不能明白的是,无论如何,流行武侠小说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一辈,要么是“青春小说”、“魔幻小说”的俘虏,要么是“超级女声”或形形色色歌星、×星的粉丝,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什么小说也激不起他们的兴趣。说到底,金庸的悲哀在于,以他的世故之深竟没有看到———他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落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宴蔽个人不可能永久地站在舞台中央,站在聚光灯下,最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也总有谢幕的时候。

名列豪富榜的金庸

对金庸来说,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结束了,他的报业生涯实际上在80年代也走向了终点,之后,往来于香港与大陆之间、以及世界各地的那个金庸,不过是追星族眼中的明星金庸、名人金庸、神话金庸。很多年以前,他本人就曾多次表示,自己的心愿是退出江湖,颐养天年,“快快乐乐的去享受两大嗜好:读书、旅行。只有在兴之所至的时候,才写一些文章,在全无时间催逼下写文章。”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他的第三个理想是:“衰老时不必再工作,能有适当的物质条件、健康、平静愉快的心情和余暇来安度晚年,逍遥自在。”金庸曾多次说过,“从小就对范蠡、张良一类高人十分钦仰”,最羡慕的就是他们功成身退,他笔下最喜爱的主角从陈家洛、袁承志、杨过到张无忌、令狐冲几乎都是在大吵大闹之后悄然归隐,连韦小宝也不例外。然而,这一切对他来说真的太奢侈了,透过媒体的娱乐版面,我们看到了晚年金庸频繁忙碌的身影,他风尘仆仆,飞来飞去,不断地出入于各种商业、非商业性的活动中,从北大、南大到浙大的讲坛,从“西湖论剑”、“华山论剑”到龙泉赠剑等等,他一次次地出现在江湖的喧嚣中,接受鲜花、掌声和欢呼。

两年前,当记者问及金庸,为什么不好好安度晚年的人生,而是如此劳累奔波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他如果真的想安享晚年,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又有谁能将世俗的纷扰强加于他?他毕竟有自主的选择的权利,他可以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毫无疑问,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他是入世的,他以《明报》和武侠小说登上了香港亿万富豪榜,1987年创刊的《资本》杂志将他排名第27位,是百人名单中唯一的作家(报人中,还有胡仙以及《成报》、《东方日报》的老板都在他的前面)。1991年,他再次名列《资本》杂志180多人富豪排行榜的第64位。

攻读博士的金庸

身处一个商业社会,人类对利益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很少有人例外。何况,在功成名就之后退出江湖,飘然而去,这种道家式的出世向来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桃源梦。更何况现代社会早已没有可以种豆的南山下,没有可以垂钓的富春江。金庸的少年时代颠沛流离,饱经动荡与忧患,使他“一直渴望恬淡安泰的生活”,这一切自在情理之中,本来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他始终不甘于“恬淡安泰的生活”,总是要置身于媒体的光环之中,包括修改自己旧日的武侠小说也是如此,也难怪有炒作的嫌疑。当然,他完全可以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巨大名声、在整个华人圈的影响力,为本民族乃至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做一些有公益性的事业,做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燃烧自己,照亮社会,这比攻读博士学位重要得多了。可惜他的兴趣不在这里,他无意于此,旁人也不能强求。还在《明报》卖掉之前,以“佛教徒”自居的他就曾坦白直言:

“在我这个年纪,《明报》是一个负担。从佛教的讲法,有负担总是不好的。佛教希望人的欲望能尽量减低,最高境界是什么也抛弃掉,连生命也觉得没什么所谓。我离开这境界实陵祥轿在太远了。要我财产完全不要,我做不到;要妻子儿女都不要,做不到;名利不要,也做不到,那我只有减少自己的负担。”

凡人的金庸

有了这番真诚的自白,我们就容易理解暮年金庸的那些选择,他为什么对滚滚红尘中的虚名实利那么在乎。不了解他的人,被他的武侠小说所感染,爱屋及乌,误把作者当成“大侠”,甚至有人称他为尺肆“文坛侠圣”,这一点他有自知之明,他在华山顶上曾对记者说过:“我不是大侠,大侠是要舍得用生命去捍卫一些东西的,我做不到!”他当然不是郭靖那样的“侠之大者”,他更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乔峰,他只是一个曾经有丰富想像力、有编织故事的高超能力、出色的武侠小说家。当然他一生的事业还是他一手创办的《明报》,他当年之所以受到世人尊重主要也是因为《明报》,而不是因为那些娱乐了千万人的武侠作品。今天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这一点了。

金庸今天之遭到种种非议、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反感,就是他的动静太多了、新闻太多了。本来人老了,这是无情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淡出公众的视线,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继续站在舞台中央,一直表演下去。说白了,金庸的悲哀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愿谢幕的悲哀。
本来作者修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这乱橘是好事。但他何碧陪隐止是修改,而是要增添悔厅一些他觉得好的进去。比如说黄药师黄老邪,快意江湖,后面改了居然与女弟子不清不楚,这就是败笔了。要把几十年前经典作品改的面目全非,我觉得是自毁长城。
热门问答
热门搜索
更多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