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写作背景

2023-10-30 05:05

1个回答
(1906.9.5- 2000)原名谢鸣岗,字风宝,湖南冷水江铎山人.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又名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未毕业即投笔从戎,于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前身).经过短期训练,便开往北伐前线汀泗桥与敌人恶战.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从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她用几部书的稿酬作学资,赴日本留学(1931年).因坚拒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而被日本特务逮捕.在狱中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当面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受到极为残酷的脑刑、指刑、电刑的严重摧残.被遣送回国后,她又第二次更名改姓赴日本留学(1935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遇到“七·七”事变,为救祖国危亡愤而返国,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开颤高往前线.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并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她是无可争议的女中豪杰.
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写下《抗战日记》.抗战后期还在重庆主编刊物.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1971年因右腿跌断退休.现居美国旧金山.
据不完全统计,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
谢冰莹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因为历史原因,加上冰莹性格耿直,在她诸多作品中,多有不随潮流的言论,因而她的许多作品难以在大陆茄汪尺与广大读者见面.当法国文学泰斗罗曼·罗兰向全世界读者推荐《女兵自传》时,家乡人竟不知此书为何物.我是有幸较早读到冰莹作品的人之一.家父与她在龙潭塾馆同学1年,1943年冰莹回到故乡,送给家父一本《冰莹近作自选集》,珍藏了许多年,我初识文字时即开始读,读过多遍.不知何原因,读她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谢冰莹在家乡冷水江市铎山度过了她的金色童年,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她的故事.
谢冰莹最早就读于龙潭塾馆.在谢冰莹就读之前,已有40多位男生在此读书,且都是谢姓.家父姓苏,因外祖父姓谢,是先生的堂兄,住在塾馆旁边,且资财富足,塾馆先生碍于外祖的面子,就收下家父这位异族弟子.塾馆不收女生,由于小冰莹的执着,塾馆先生不得不破例.自此,这两名特殊学生开始了他们一年的同学生涯.
谢冰莹由母亲领来上学,当时才10岁,长得俊俏,穿着整洁,是大家闺秀模样.小冰莹和男生分开而坐,当时塾馆授课,和现代完全不同,是先生点名“某某生”,学生即捧着书站到先生桌前,先生指着课本断句、解释,然后,学生回座位高声朗读课文,读熟了,又捧书站到先生桌前背书.学生不分年级,但程度不同,课本也不同,有的读《三字经》,有的读《孟子》、《论语》,小冰莹读《女子国文》、《四字女经》等书.她很少高声朗读,默读两遍即能背了.小冰莹没事做的时候,就静静地听先生点书,听同学背书,居然将同学们的功课也都记下了.当男同学摇头晃脑背书背不下去时,她就提醒他们,先生免不了要狠狠瞪她几眼,同学们对小冰莹的记忆力深表佩服.
先生有一顶青缎布做成的皮帽,尽管帽沿上汗迹斑斑,气息也不好闻,但他总是郑重其事地摆放,上厕所从不戴帽子.每当先生上厕所时,淘气的冰莹就把先生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做些滑稽动作,引得同学们发笑.先生刚从厕所出来,同学即向小冰莹报信,冰莹复将瓜皮帽端端正正放在原处,装成没事一般.有一次,被先生看见,先生狠狠地瞪了瞪小冰莹,想说点什么,终于没有说,在教室里踱来踱去,许久才把帽子戴了,大家才松了口气.
先生高度近视,鼻尖贴着书本,说话声音很大,情急时还有点打结,口里不时溅着唾沫星子,穿着也不讲究,他对小冰莹很好,平时呼“凤宝”、“鸣凤”(是冰莹儿时的名字).男生犯规了,他狠狠地骂和抽打手心.但对小冰莹仅打过一次,而且是轻轻地.那一天,上课铃响了,爱吵闹的小冰莹倚靠着门,高高抬起一只腿,跨在门槛上,要男同学钻过去,胆小的钻了,多数不肯钻,先生看见了,真的发火了,“无理,无理,小女子无理”.到了教室里,先生怒容满陵桥面,厉声斥问小冰莹:“你认错么?你悔改么?”小冰莹一动不动地站着,不回答.“你认错么?……”先生一次比一次声音高,简直在吼叫.小冰莹倏地走向先生,伸出小手说:“先生,您打吧?”先生长长地“唉”了一声,轻轻拍了一板,后来,到底没拍第二板了.这次算是先生对冰莹最严厉的处罚.
谢冰莹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任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后与胡兰畦女士一道被授予少将军衔.1943年,我父亲听说冰莹回来了,欣喜异常,想去见她,但担心此时的冰莹已不是龙潭塾馆里的“凤宝姐姐”了,她瞧得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吗?我父亲和一些同学步行前往,一到光明山,就发现有些异样,人们熙熙攘攘,坪里挤满了人,经打听才知道,是冰莹在演说,因为听的人多,只能远远地站着看,机会终于来了,在蓝田大中书局管账的姨父告诉我父亲说:“冰莹此次回来,学界开大会欢迎她,并向她索要作品,她就匆匆编了本集子叫《冰莹近作自选集》,以谢朋友同学,这本集子由蓝田书局承印,明天冰莹要来结账,你来罢!”第二天清晨,我父亲早早地起床,来到书局.等了许久,过了正午,冰莹来了,我父亲忙着站了起来,像闰土见到鲁迅一样,想喊他,却没有喊,不知道称呼什么好.她向姨父问了好后,对我父亲笑着点了点头,样子很诚恳.显然,她已记不得面前的中年农夫是谁了.我父亲终于鼓足了勇气叫了声“凤宝姐姐,我是嗣宋,您还记得么”?冰莹“啊”了一声,眼睛里发出熠熠的光,丢了蒲扇,离了坐凳,走上前来,用双手握住父亲的手,不住地说:“嗣宋你好,我记得,怎么记不得呢?你祖父号羽邻,我父亲号石邻,羽邻是同治生员,石邻是光绪举人,两人都以教书终其一生.”此次见面,冰莹很少谈及自己的事,父亲问她,她总是说:“我是个女兵,在外面当报人,教学生.”但对我父亲的境况却很关心,问“几个孩子?每年收毛谷多少担?做红茶还是做青茶?茶叶卖得起价吗?石板窑还在挖么?”(石板窑是我外祖办的煤矿)临别时,特地送我父亲一本《冰莹近作自选集》.
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度过晚年,她曾下决心回国省亲,著名文人回大陆,不能不引起台湾当局的极大恐慌,冰莹不得已放弃回国探亲的打算.2000年1月5日,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响.蜚声文坛的"女兵"谢冰莹女士,在走过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路程后,在美国的旧金山溘然长逝,享年93岁.谢冰莹的逝世,是继冰心、萧乾、苏雪林等文坛老宿相继辞世后,又一位老将的离去.冰莹自1947年离开故土,就永远没有踏上回乡的石板路.人们按照她“如果我不幸地死在美国,就要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金门大桥下,让太平洋的海水把我飘回去”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撒入江海,圆了她的还乡之梦.
相关问答

求《船在水上》的写作背景,求大家帮忙啦

2个回答2023-12-23 21:43
《船在水上》,作者柯兰。创作背景:站在一个智者的角度,能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的人。

急求~~谢冰莹的代表作是什么?

2个回答2024-02-21 05:15
小桥流水人家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谁写的

1个回答2024-01-11 07:15
马致远的,元曲4大家之一

求(春水)一六九的赏析和谢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3-17 04:44
这首小诗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有人的归宿都是死亡,亏野即使是未生的婴儿也空悉不例外。我们应该直面死亡,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在这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人与人之间与其...
 全文

有关谢冰莹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1-24 17:07
课文主要讲了身在他乡的作者对自己脑海中离别故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仨》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19 19:12
《我们仨》是由杨绛所著的一部自传小说,首次出版于1999年。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杨绛在195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的一篇自传体小说《萧红》。 在此之后,杨绛一直在尝试晌缓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一部自...
 全文

文学里 作家创作小说当时的背景叫写作背景吗? 作品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创作背景吗? 有点搞不清了

3个回答2023-12-11 06:15
写作背景就是作家创作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指故事中的时代背景,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虚拟,不叫创作背景,创作背景指作家写作当时的时代背景,某种程度上写作背景和创作背景是一样的。 附...
 全文

月迹 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1-06 03:08
描写贾平凹在小时候在农村十分贫困的生活 网上查的,给我加分

课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8 18:40
了解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古代的诗歌、散文,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是作家对所生活时代的精神的外化。分...
 全文

竹节人写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2-23 10:02
竹节人是范锡林玩耍过的玩具之一,代表着他儿时的美好记忆。随处可见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做竹节人是一件乐事,斗竹节人更是乐趣无穷。其貌不扬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竹节人是范锡林玩耍过...
 全文
热门搜索
更多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