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类小说
京味儿小说的开创者是谁?
代表作家及作品
老舍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代表,小说和话剧创作的成就很高,他留下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作品至今影响深广,其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
刘绍棠
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秋》、《峨眉》、《蒲柳人家》、《春草》、《地火》等等。
王朔
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从1978年开始,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后来进入影视业,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汪曾祺
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大淖事》、《受戒》、《羊舍的夜晚》等
小说中创造者为什么同时也是开辟者?
开辟:是指打开通道;开拓扩展。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
这根本就是同义词啊。
就像说,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为什么同时也是“男一号”一样,用不着解释吧。
赘婿流是谁开创的
谁开创了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 刘心武 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纯禅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缺中《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卢新华
"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卢新华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做扮尘风头。"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提出过异议,认为不如使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实质,但由于此词已于是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这里我们延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