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特别短小说

长、中、短小说的特点?

1个回答2024-03-10 09:05
短篇小说短小精悍,长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中篇小说居中

求特煽情特纠结特灰暗的短篇小说

3个回答2023-11-21 19:57
郭敬明的小说呀,没有一部不是悲的,《幻城》《高氏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戚亩散
莎士比亚悲剧也很耐芦好呀,《罗密欧与茱丽叶》......

有没有特别虐心的短篇小说

3个回答2024-02-18 10:59
虐心的短篇小说现在好像只能在淘故事上面免费看了,其他地方都是得收费,而且好像也只有淘故事在专门做短篇小说,其他网站大多都是在做长篇连载。你去淘故事找看看嘛。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3个回答2024-01-01 23:14
出乎意料,又都在情理之中.[考试用标准答案]
"含泪的微笑"--这是文学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幽默风趣,诙谐机智,描写生动,文字简练.
生动的描写来自对事物的深刻了解和广泛的知识.他善于观察事物和积累知识.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面,从细微之处抓住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入生.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个回答2024-02-10 20:11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

很短很短的短篇小说

2个回答2023-12-23 20:42
小学生必知的300个哲理故事,虽是小学的但很短.

冰心的短篇小说小桔灯的写作特点

1个回答2023-10-28 05:53
①,《小桔灯》之“美”,美在选材上能够“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作者善于从看似寻常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从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作者把山村小姑娘、不起眼的小桔灯、小姑娘照看生病的妈妈和做灯送客这些十分普通平凡的人、物、事,放在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光明与黑暗正在作生死搏斗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上,从而开掘出“人民在受苦,也在反抗,在盼望,盼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这一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主题。《小桔灯》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短小篇幅,却包容着如此深刻的寓意,真可谓是一篇玲珑剔透、回味无穷的散文佳作。

② ,立意深刻新颖。作者选取小姑娘“打电话”、“照看妈妈”、“巧制小桔灯”等三件事,如果仅只表现小姑娘的“早熟、能干、心地善良、珍重感情”这样一个主题,也是能够成立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站在特定的时代的高度来挖掘这一平凡题材的深刻含义,揭示生活的真谛。因此,《小桔灯》的主题提炼得深刻而新颖。作者紧接着叙事之后的一段抒情文字,直抒胸臆,真切自然,是对前面叙事的归结和深化,是全篇的点睛妙笔。它深化了主题,对小桔灯的象征意义作了充分地揭示——小桔灯象征着蕴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地超大规模 地利人和有貊 希望和火种,小桔灯就是光明和胜利之灯。看来,这段抒情文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对主题的升华,是对主人公形象的升华,也是美的升华;它给了读者始料不及的新意。
其三,《小桔灯》之美,美在其结构处理的明暗相济。《小桔灯》结构的突出特点,即是明线与暗线的互相交替运用,这种结构处理使文章增加了立体感,而不同于那种一般化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平面结构。“我”与小姑娘的交往,小姑娘的音容举止是明线,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始终让这一明线处于主导地位;小姑娘的爸爸王春林及一家人与医学院的学生的关系,则是暗线,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直到文章收尾,方令读者恍然省悟其中的奥秘。其暗线对明线起了陪衬和补充说明的作用。明暗相济,缺一不可,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这种立体的艺术结构使全文平添了美感,使读者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情趣。
其四,《小桔灯》之美,美在对人物形象的白描式勾勒。小姑娘是作者倾全部感情、着力表现的中心人物。作者运用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言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寥寥数笔,便将一个早熟、镇定、勇敢、乐观、纯真善良、富于内在美的中国农村贫苦少女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宛若塑像一般,很有立体感。她那贫寒的外貌,令人同情;“我”和她攀谈,进而感到她的懂事、可爱;“我”到她家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深思般地解释爸爸的下落;熟练、敏捷地制作小桔灯;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对光明未来的自信……这一切,衣着、外貌、言谈、举止,都只有在“这一个”抗日战争年代的、饱经生活磨难的山村小姑娘的身上才能具备,再不能有第二个了。她是那样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情,她的形象仿佛开放在荒野中的一朵散发着清香的野菊花,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作者那一段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文字,更把小姑娘的形象升华到新的高度,为她的形象平添了厚度和韵味。

旗袍短款简约风格特点

1个回答2024-01-23 10:54

【旗袍短款简约风格特点】旗袍一般指用针线绣出各种花纹的衣装;这种款式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旗袍样式。旗袍有宽窄之分。旗袍可分为长款、中款及短款。短款旗袍有立领及高领等。旗袍夫人:旗袍中长款适合于身材游伍苗条而又瘦的女士穿。

1.最常见的中长款旗袍一般是以长袖为主,下摆处也可以不用设计在上衣内或外。

如果是夏季,旗袍可以根据季节而调整,但若选择夏季穿着,应该把衬衫的领口设计在手腕上,以示清凉之意。在冬天,应该把衣服袖子设计在肘部。长旗袍可以在袖子的一侧设置一个扣子作为装饰。还有一种领子是两片开叉的。这种款式比短款旗袍的款式更有女人味。

2.旗袍穿在身上会很有飘逸之感,还能修饰出苗条身材。

旗袍夫人(短款旗袍)的特点是:穿上以后,给人一种飘逸脱俗、高雅脱俗的感觉。旗袍夫人(短款旗袍)的特点是:穿枝磨陪着大方得体、庄重典雅。旗袍女士(短款旗袍):旗袍夫人(短款旗袍)风格特点:这是一种以简洁大方为主要风格的穿着。旗袍夫人(短款旗袍)穿上后显得端庄大方,大气恢弘。同时可以展示出女性特有的韵味与魅力。

3.旗袍很适合微胖的女士穿,因为这种款式能很好地修饰身材。

旗袍短款简约风格特点:旗袍由于具有高雅的气质和女人味,深受广大女士的喜爱,它不但能修饰女性的身材,还能修饰女性的气质,使女性显得端庄优雅,迷人。所以穿旗袍的女士越来越多。而现在旗袍的款式越来越多,颜色也是多种多样。在众多旗袍中能够满足不同女士对旗袍的需求和喜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款旗袍夫人(短款旗袍);这款猛蠢旗袍夫人(短款旗袍)采用白色立领设计,具有简约大气的风格特点。

求好看的短小说。要短一点的啦。越短越好哈。

1个回答2023-12-31 17:48
昨天很短 讲的一个女孩的故事

简述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特点?

1个回答2023-10-28 05:02
一.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

摩诃摩耶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贵出身的美丽女性,她与同村的男青年罗耆波青梅竹马,互生情愫,按理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当心上人罗耆波向她表白并提出私奔去结婚的想法时,她脑子里却在回旋着这样的念头:“多少世代以来摩诃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门望族而自豪,我怎么能够同意嫁给像罗耆波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呢?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深受当时种族制度毒害的她并没有答应罗耆波的求婚,甚至认为是自己过去轻率的行动使得他怀有这样大胆的希望。

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当摩诃摩耶知道自己即将被丝毫没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男人时,竟然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后第二天就成了寡妇时,也没有因此而过于悲伤。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摩诃摩耶已经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灵在长久压迫扭曲的环境中被腐蚀折磨坏了,竟也成了封建礼教的保护者了。我无法相信,腐朽落后到了极点的封建教化竟然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影响,乃至于完全扼杀了她原本应该有的青春和生命力,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教义是扼杀人性的、极其不道德的事实。

而摩诃摩耶在经历殉葬,大难不死后,既想立马见到心心念念的爱人罗耆波和他一起私奔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担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经残缺的容貌被对方看到而遭到嫌弃和拒绝。在经历了内心挣扎后,她终于迈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罗耆波的约了。老天爷的眷顾,让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机会,这也是她第一次对不公平的命运进行反抗。

而罗耆波,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也是显然易见的。小说中摩诃摩耶在从火葬场死里逃生与他重逢后,他内心感到十分激动和欣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面纱隔开的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却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自在地相处了,罗耆波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从前认识的那个摩诃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与人之间安置的栅栏已经够多了。摩诃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尔纳,一出生就带着避邪的护身符。她身子周围本来就有一道无形的围墙。现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来到我的身边,周围又加上了一重围墙。她虽然总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遥远得使我永远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种不满足的如饥如渴的心情,企图穿透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测的奥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时光,想以永不闪动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奥秘而终不可得。”

从这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罗耆波是十分孤独的,他倾慕着美丽的摩诃摩耶,从前不可得,如今终于排除万难可以在一起生活,却不能得以亲近。但尽管如此孤独,罗耆波还是没有选择离开摩诃摩耶,他是真正地爱着摩诃摩耶,不愿意让她再次受伤。但与孤独同时困扰着罗耆波的,还有那如饥似渴的不满足,时间越久,在他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大,终于在一个静寂的夜里他揭开了心爱的摩诃摩耶的面纱……

小说以其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深受封建教义荼毒的人物内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时这也更好地加强了小说所要烘托的悲剧气氛和批判力量,让读者以身临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仿佛能听见旧时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权的压迫下不得不蹑足走动和低声抽泣的声音,对摩诃摩耶不幸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

二.偶然性与必然性重叠的情节安排

在小说《摩诃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诃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与一个濒死的老婆罗门成婚(古代的印度社会宗教盛行,而当时主管祭祀仪式的祭司就被称为“婆罗门”,按照小说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罗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罗门,只不过是个身份微贱的“婆罗门”),结果摩诃摩耶在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怜的寡妇,还要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丈夫殉葬。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却暗含着所有旧时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结局。在那个封建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盛行的时代,妇女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主的权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听从家族男性的安排,她们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铁链,无处可逃。而等待她们的命运,除了顺从就是灭亡。

但在进行残忍的火葬时老天爷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里去了,摩诃摩耶这才能解开绳索而幸免于难。这里又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诃摩耶居然没有被火烧死,而救她于危难之中的,却是阴晴不定的老天爷。有人可能会说是泰戈尔点亮了主角光环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这么死了,后面的故事还怎么发展下去呢?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作者没有安排男主角(罗耆波)来救摩诃摩耶,而是找了一个最不受人类控制的角色(老天爷)来解救摩诃摩耶呢?我想是因为作者知道在当时封闭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人敢冒着大不韪来解救摩诃摩耶,即便是深爱着摩诃摩耶的罗耆波也不敢,小说中也提到他最多只敢以自杀的方式或者干些别的可怕的事情来救赎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对于亲身解救摩诃摩耶,却只字未提。

泰戈尔正是因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对当时女性凄惨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这样饱蘸着深情的笔触,去刻画出摩诃摩耶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写作时又将情节发展的悬念性、传奇性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从而使这部作品产生了既扑朔迷离而又切实可信的艺术感染力。

三.留白手法的运用

当摩诃摩耶在经历劫后余生赴约来到罗耆波的家后,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但是他们不能久留,必须得马上远离这个地方,逃到罗耆波的东家那里去。于是“在那个狂风暴雨交加的日子里,这两人避开大路。在旷野里走着,因为恐怕路旁的大树会倒下来压着他们。狂风在后面赶打着他们,好像要把这一对青年赶离人间,推向毁灭。”在如此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本应呈现这两个年轻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温馨场景,但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对于他们赶路的经过却没有叙述,只对周围的环境作了简单的描写,更是用“毁灭”一词作为结尾。而想毁灭这两个年轻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诃摩耶的老天爷。老天爷给了她重生的希望,却想要再次剥夺她年轻的生命。在阅读全文后再次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毁灭”其实也预示着摩诃摩耶最后悲剧的结局。

在小说的结尾,当摩诃摩耶在大火中毁容的脸庞时最终被罗耆波揭开时,她瞬间从睡梦中惊醒了,并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离开了床,再也没有回来,哪儿也找不到她的踪迹。作为一个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隐私在面幕被揭开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无法容忍自己残破的面容被爱人以这样的方式看到,于是她决绝的选择了离开。没有人知道摩诃摩耶去了哪里,最终结局如何,留给我们的只有长久难以平平复的“沉默的怒火”和“长长的瘢痕”……

结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和她在面对不幸时的冷静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着读者的心,让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着实对小说的结局感到好奇。泰戈尔不是一个创造美好童话的作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编织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只有当你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开摩诃摩耶心门的钥匙,这也正是泰戈尔的伟大所在,他不点明结局而结局却早已注定,这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在旧时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运。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一面对女主人公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对当时印度残害人性的等级制度和寡妇殉葬这样的陋习而深恶痛绝。泰戈尔不愧为世界文学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么,却总是能运用最平实的文字来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当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念,想来这也是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热门问答
热门搜索
更多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