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中国儒教史(上中下)

中国儒教史(上中下)

作者: 李申

124.17万87人 正在读

已完结哲学宗教社会科学
作品简介

“儒教是教说”是中国 近三四十年来在 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 重要的创新学说。它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质以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李申著的《中国儒教史》以丰富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深刻的分析、流畅的语言叙述了儒教从产生到消亡的历史,揭示了儒教的神灵系统、祭祀制度、教义教理等从创立、不断完善到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阐明了儒教与儒学的联系与区别,儒者如何在参学儒教之后治国、修身,并从事相关的理论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儒、佛、道三大教门, 、哲学、科学、史学、文化诸多领域,以及政治、法律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目录 (350章)
倒序
正文
儒教与儒教研究(再版代序)(一)儒教与儒教研究(再版代序)(二)儒教与儒教研究(再版代序)(三)儒教与儒教研究(再版代序)(四)儒教与儒教研究(再版代序)(五)自序上帝信仰的起源神祇观念天子与天子的使命祭祀与彼岸祭礼通神与占卜商周之际宗教观念的转变传统宗教学和中国传统宗教礼崩乐坏和诸侯的祭天行为秦汉之际的五帝祭祀及神灵系统五德终始与王朝更迭由占筮到哲学星占与天道从虐神到不怨天老庄的天道自然及事天思想(一)老庄的天道自然及事天思想(二)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魂魄与鬼神观念百家言与逻辑学阴阳家与法天之治汉初黄老与法天之治孔子生平孔子与六经六经概说孔子与仁和礼上帝鬼神与孔子的使命教化与人性汉初儒者的呼唤七国之乱与汉武任儒的决心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与儒术独尊从物物感应到天人感应天人相副说阴阳五行说禀气人性论祭祀论五帝与太一神封禅与儒者改元与正朔音乐与祭祀渎神与刑律长生与方士经书、经学及西汉儒者西汉经学的特点西汉《易经》学西汉《尚书》学西汉《诗经》学西汉礼学西汉《春秋》学西汉经学与政治匡衡、王莽定郊祀制度贡禹、刘歆定庙制西汉的鬼神观念西汉中叶的巫蛊事件汉武之治与《盐铁论》任儒政治与儒者的反思王莽称帝与扬雄的《太玄》《法言》天人之学与天文学礼乐教化与音律学儒教与文学艺术儒教与史学谶纬的兴盛和演变《河图》与《洛书》两汉纬书谶纬与政治谶纬与学术反对谶纬的呼声及谶纬的衰落东汉经学概貌今文、古文之争东汉经学的演变《孝经》及其特殊地位东汉儒学的上帝神灵观念东汉儒学与儒者《白虎通义》的宗教意义《白虎通义》的天人观法天行事的社会政治生活禀阴阳五行而生的人《白虎通义》的历史地位东汉的郊祀制度东汉的宗庙祭祀东汉的百神祭祀祭孔制度天变求言与策免三公儒教天论:《灵宪》与历元儒教的史学女德、女戒与神意桓谭与《新论》王充与《论衡》(一)王充与《论衡》(二)人事为本——从王符到仲长统魏、蜀、吴三国的受命与祭祀两晋的受命与祭祀南北朝的天命与祭祀魏晋南北朝的孔子祭祀记事天子的儒学教育及儒学修养太学和儒者(一)太学和儒者(二)三国时代的儒学两晋儒学南北朝儒学以无为本——儒学的深化天道自然——玄学的基础名教与自然——政局的动乱、政治的腐败和士风的败坏天人感应与天道自然的配比天道自然观念向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天道自然和博物学——兼述志怪小说的产生天道自然与命运道教的复兴、盛衰处于低潮的黄老道教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儒佛形神之争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一)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二)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三)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四)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五)隋唐时代的天人之际(六)隋唐儒教的神灵与祭礼(一)隋唐儒教的神灵与祭礼(二)隋唐儒教的神灵与祭礼(三)隋唐儒教的神灵与祭礼(四)隋唐儒教的神灵与祭礼(五)隋唐儒学(一)隋唐儒学(二)隋唐儒学(三)隋唐儒学(四)隋唐儒学(五)隋唐儒学(六)儒教在各个文化领域(一)儒教在各个文化领域(二)儒教在各个文化领域(三)儒教在各个文化领域(四)儒教在各个文化领域(五)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一)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二)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三)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四)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五)复兴儒教的呼声(一)复兴儒教的呼声(二)复兴儒教的呼声(三)复兴儒教的呼声(四)复兴儒教的呼声(五)复兴儒教的呼声(六)天人关系的争论(一)天人关系的争论(二)天人关系的争论(三)天人关系的争论(四)天人关系的争论(五)天人关系的争论(六)儒教心性论的崛起(一)儒教心性论的崛起(二)儒教心性论的崛起(三)儒教心性论的崛起(四)儒教心性论的崛起(五)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一)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二)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三)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四)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五)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一)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二)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三)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四)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五)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一)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四)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五)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七)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八)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九)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十)世界模式论(一)世界模式论(二)世界模式论(三)世界模式论(四)世界模式论(五)世界模式论(六)世界模式论(七)张载、二程新儒学(一)张载、二程新儒学(二)张载、二程新儒学(三)张载、二程新儒学(四)张载、二程新儒学(五)张载、二程新儒学(六)北宋佛、道二教概况(一)北宋佛、道二教概况(二)北宋佛、道二教概况(三)北宋佛、道二教概况(四)南宋祭祀礼仪的变迁(一)南宋祭祀礼仪的变迁(二)南宋祭祀礼仪的变迁(三)南宋祭祀礼仪的变迁(四)南宋儒学的变迁(一)南宋儒学的变迁(二)南宋儒学的变迁(三)南宋儒学的变迁(四)王学与反道学者的儒学(一)王学与反道学者的儒学(二)王学与反道学者的儒学(三)王学与反道学者的儒学(四)王学与反道学者的儒学(五)南宋初年的程学(一)南宋初年的程学(二)南宋初年的程学(三)南宋初年的程学(四)朱熹的理学思想(一)朱熹的理学思想(二)朱熹的理学思想(三)朱熹的理学思想(四)朱熹的理学思想(五)朱熹的理学思想(六)朱熹的理学思想(七)朱熹的理学思想(八)朱熹的理学思想(九)朱熹的理学思想(十)朱熹的理学思想(十一)朱熹的同道和讲友(一)朱熹的同道和讲友(二)朱熹的同道和讲友(三)朱熹的同道和讲友(四)朱熹的异道和论敌(一)朱熹的异道和论敌(二)朱熹的异道和论敌(三)朱熹的异道和论敌(四)朱熹的异道和论敌(五)朱熹的异道和论敌(六)朱熹的后继者(一)朱熹的后继者(二)朱熹的后继者(三)朱熹的后继者(四)辽代的天命与祭祀辽代的孔庙和儒学金代儒者崇德的天命观金代的上帝鬼神祭祀金朝的尊孔金代的儒学教育和取士制度儒学理论的迅速理学化金代学者论性理金代学者对宋代新儒学的批判金代儒者于天人之际元代建国前后对儒者的任用元代国家的儒教化进程元代的祭祀制度对孔子的尊崇和儒学教育元代刑法中的儒教精神赵复与宋代新儒学在元代的传播元代儒者对心性问题的探讨元代儒者论天命和圣人对祭礼及其意义的讨论儒者推动和新创的祭祀佛教盛衰道教新派的兴起和理论走向儒教国家中的农学儒教与天文学数学与神明儒教与医学格物致知和自然科学朱元璋对儒教的尊崇明代初年的祭祀制度庶人礼仪明代初年的儒学教育明代初年儒者言行概述明初儒者于天人之际明代前期儒教的心性理论陈献章和湛若水的作圣之功历史的机缘与王学的问世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一:心即理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二:致良知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三:诚意与知行合一王守仁对上帝及鬼神祭祀“大礼议”始末嘉靖帝对郊社等礼仪的改革孔庙祭祀改革丘濬的《大学衍义补》罗钦顺的儒学思想王廷相论理气心性与天人之际宗教世俗化的大势王门讲学风王艮及其弟子的传教活动儒教异端“三一教”家礼的流行明末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乱心已萌”情势下的李贽“乱象已形”情势下的东林党人“乱势已动”情势下的儒学明代儒者和佛、道二教基督教与儒教的初交利玛窦的儒教观灾异观念的进一步淡化与天文历算明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百姓日用科学的勃兴明朝遗民的哀痛与反思清朝政权的现实需求顾炎武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儒学思想颜元等人的儒学李光地的上帝鬼神观经筵与诸儒论学郊祀礼仪沿革祭孔礼仪的加隆清代增祀神灵清代庶民祭礼的发展儒教和佛、道二教儒教与天主教的决裂儒教和伊斯兰教乾嘉学术的性质乾嘉经学的目的和方法乾嘉经学的成就及其倾向乾嘉儒者对性与天道问题儒藏“西洋新法”与西学中源以致治和解经为目的的自然科学尊经与自然科学社会危机与儒学暴风雨前夜龚自珍的儒学林则徐、魏源的自强思想与儒教清王朝的封神昭忠和增祀贤良上帝教的上帝政教一体的制度人间的天国魏源以后的儒学概貌曾国藩的天人之学曾国藩的性理之学儒者对西学的认识儒教体内的西学保国保教的《劝学篇》康有为的儒教思想康有为的改教设想义和团运动中的保教内容挽救儒教的最后努力失去了物质载体的儒教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儒教残存从儒教是教到儒教非教儒教非教说的发展科学与玄学论战西学或科学的全面胜利科学的新时代再版后记
精选推荐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一直到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民族国家,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托马斯·特劳特曼

连载中社会科学

大象与国王

大象与国王

大象庞大而庄严,从王权诞生之日起就是国王无法抗拒的尊贵象征。各个早期文明已存在驯养大象的现象,如埃及、亚述、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以及印度河流域。在这些地方,大象的主要用途是王室祭品和狩猎对象。然而,托马斯·特劳特曼在南亚次大陆发现了特殊的用象制度,这一制度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那就是战象。   以恒河流域为起点,战象的足迹逐渐遍布南亚,同时向西传播至波斯、叙利亚、埃及、迦太基、希腊和罗马,向东传播至中南半岛、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托马斯·特劳特曼追溯了战象的缘起、传播路径和文化遗存,描绘了一幅跨越了3000年的文化图景。   为了维持这个独特的制度,国王必须保护野生大象免受猎人的觊觎,也要保护大象栖息的森林不被砍伐,还要维护与森林民族的关系。因此,国王与大象的关系,实际上是国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间的四角关系——这是一个丰富且复杂的关系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文明。

托马斯·特劳特曼

连载中社会科学

本纪˙天子与天下

本纪˙天子与天下

《本纪·天子与天下》是本系列中的第一册,内容选自《史记》中的十二“本纪”。“本纪”是司马迁撰写的古代王朝和当代天子的编年史,记录的主要是一段王朝兴衰的过程,或者是一位天子政治生涯中的功与过。王弘治将“本纪”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帮助青少年捋清从黄帝到西汉的历史脉络,也带领他们发现司马迁隐藏在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杰作之中的伟大抱负。

王弘治

连载中社会科学

列传˙秦汉鼎革

列传˙秦汉鼎革

《列传·秦汉鼎革》是本系列中的第四册,内容选自《史记》中楚汉争霸时期的十三篇“列传”。王弘治通过讲读吕不韦、韩信、李斯等历史人物的传记故事,带着青少年一起以微观的视角看历史,细细地整理扭转历史走向的诸多节点,挖掘出隐藏在往事中的无限丰富的细节,并借由这些细节还原出几千年前有血有肉的人类生活。

王弘治

连载中社会科学

列传˙大汉风云

列传˙大汉风云

《列传·大汉风云》是本系列中的第五册,内容选自《史记》中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朝的十四篇“列传”。王弘治引导青少年层层剥笋般地细读“七国之乱”“魏其武安侯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感受司马迁赋予《史记》“真实”,将古今之变、天人之际最终融会成了一家之言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王弘治

连载中社会科学

中国抗疫简史

中国抗疫简史

疫病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不但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而会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阴影。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先人们是束手待毙还是树立信心与疫病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张剑光

连载中社会科学

王者荣耀之最强法神

王者荣耀之最强法神

昔日王者坠入深渊,三年之后卷土归来!“姜子牙没用?断兵线抢龙,大闪输出爆炸!”“庄周没用?黏人免控,被动叠加,法强吸血不死!”“太乙没用?大招抓准时机,法坦技能连控,坦克也当脆皮秒!” 王昭君、墨子、露娜…… 大闪、月下无限连、意识超群…… 他技能从不落空! 他中路称神,无人掠其锋芒! 他是手游电竞的巅峰,也是开始。 他名为……死亡起舞。 ……“只是一个最强法神的称号而已,不用那么怕我。” ——杨凌云                              

中单太乙

已完结社会科学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第 一 卷:祖先》将和您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发现我们祖先--女娲、夏娃、伏羲、炎黄、尧舜的本来面目。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 审视"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同价值",明白"未来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易中天

已完结社会科学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畅销百万册,四次再版,二十年经典,2018年全新修订 ◆解答性别角色的疑惑,展现"典型的"中国男女 ◆品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在会心一笑中抵达真相 ◆从远古的自然状态到现代的自由结合,层层剖析两性关系 ◆身为男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何去何从?本书提供答案的原料

易中天

已完结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