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内阁
散朝后,文渊阁内。
“首辅大人,今天大朝会上,陛下撤六科该隶都察院一事,不知是喜是忧啊?”魏广微放下手里的奏章,望着顾秉谦说道。
“这个还真不好说,不过从此事可以看出,当今圣上杀伐果断,颇有明主之风啊。”顾斌谦捋着胡须若有所思道。
“所言极是,自洪武以来,六科享有封驳之权,不过倒也极少使用,这些言官啊,正事不做,整天吵吵嚷嚷,有人约束一下也是好的。”朱延熹对天启皇帝是极为拥护的。
“陛下聪慧过人,敏而好学,平时纵是玩闹了些,若其肯专心政务,当为大明中兴之主,我辈当尽心辅佐。”孙承宗对自己这位学生还是非常满意的,毕竟年轻,贪玩也是本性,能够看到皇帝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他是由衷的高兴。
“皇帝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李凤翔的公鸭嗓子,隔着一里地都能听得到。
看到皇帝来了,几位大臣起身作揖。“参见陛下。”
“众位阁臣,孙老师,不必多礼”天启皇帝微笑致意。
“内阁乃是朝廷中枢,几位大臣辛苦了,朕特来看看,以示慰问,孙老师回朝了,朕也来问候一声。”听到这简单的话语,几位大臣心里觉得热乎乎的,不枉自己辛劳国事,特别是孙承宗,自己的学生没有时刻挂念自己,更是从心里觉得自豪。
“孙老师,辽东那边都好吗?孙老师这次在京里多待几日?咱们师生好好叙叙旧,朕也有很多话要跟您说。”天启皇帝非常关心辽东的防务。
“陛下英明,老臣按照陛下的旨意,整顿辽东军务,加固城墙,巩固屯田,充实军士,新进的佛郎机大炮也已操习熟练,辽东防务有所提升。”孙承宗明白先君臣后师生的道理,对天启皇帝非常尊敬。
“好好好,有恩师镇守辽东,朕心甚安。”听了孙承宗的话,天启皇帝非常高兴。
“陛下,老臣在辽东发现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其人文武双全,年轻有为,将来大有可为。”孙承宗想起来一个人,就主动向天启皇帝举荐。
“偶,恩师举荐的人,自然不会错,愿闻其详。”天启皇帝诚恳地说。
“陛下,此人名叫袁崇焕,也是老臣的学生,举贤不避亲,望陛下酌情任用。”提起袁崇焕,孙承宗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孙老师,朕记下了,他日若建立功勋,朝廷定当重用。”根据后世的记忆,袁崇焕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但是他又是一把双刃剑,自大、擅权,对于他的使用得慎而又慎。
“对了,孙老师需出镇辽东,不能久在京师,这内阁仅有三位阁臣还是有些少。传旨,晋周如磐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光启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为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众卿皆为朕的股肱,望鞠躬尽瘁,不辞辛劳。”
天启皇帝一次增加了四名阁臣,这四人中周如磐是自己的老师,做事极为稳当,资历也是非常老的。徐光启是明朝伟大的科学家,是个通才,希望借他的入阁能够极大推动社会的发展。洪承畴非常有军事才能,怎奈后世的记忆中被俘降清,希望自己多接触一下,加深他的忠心。杨嗣昌是个战略家,为人非常严谨,对户部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打仗就是打钱嘛,有这么一个后盾,心里也安心些。
“谨遵圣命。”这内阁一大堆事,三人又上了年纪,实在是忙不过来啊,能够增加几个帮手,何乐而不为呢。内阁里面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只是加官,各部其实还是有其真正的尚书的,因为大学士本身只有五品,品级太低,多有不便,所以才有加官,但并非是实职。
有明一代,内阁的正式身份是皇帝的秘书,虽然自张居正以后,内阁首辅及内阁大学士的职权和地位增加很多,但其秘书的身份没有变化,皇帝对于内阁大学士的任命是有绝对的权力的,这与任命六部尚书还有所区别,并不需要吏部的推荐。
“对了,刚才在早朝上朕说到,以后的常朝改在乾清宫,平时也不要那么多人,几位阁臣留一人坐班,其他人前来即可,六部九卿都察院等主官可以五日上一次常朝。”天启补充道。
“朕有一个心愿,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吃上饱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教有所学。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众卿要约束下属多做实事,记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带着两世的记忆,天启皇帝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对后世盛世的生活满是向往。
看着皇帝远去的身影,孙承宗感慨万千,以前的皇帝是从来不会到内阁来的,当然那时皇帝尚年幼,很多事情由六部、内阁、司礼监联合起来行使皇权,除了军国大事之外,天启皇帝对普通的政务是不太感兴趣的,作为皇帝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是非常了解的,这次的落水,总感觉天启皇帝改变了许多,从他那坚定的眼神中,孙承宗看到了希望。
“看得出来,陛下对孙阁老非常倚重,阁老又是陛下的老师,今后还望孙阁老多加提携。”魏广微说道,其他两位阁臣纷纷附和。人是势力的,不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当朝首辅,从小就学到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一时间孙承宗成从皇帝的红人变成了内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众位阁老过奖了,老臣要镇守辽东,这朝堂之事就拜托各位了,当今陛下对我等信任有加,我等当不辱使命。”孙承宗抱了抱拳,他是打心里希望这些个文武大臣能够少一点内斗,多花一点时间,多做些利国利民的事实,而不要一天把骂皇帝和弹劾官员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