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3章 天下格局

书名:浮萍乱世本章字数:2442

族长家的大槐树下,每当货郎来的时候。这里就成了一个小集市一般,村民都会过去换一些需要的生活必须品,也会带来外面的消息与故事,每次听了多了,族长也就成了懂得最多的人。

周文若快到大槐树的时候,周村族长正躺在大槐树下。

雨过天晴,五月天的风,吹得人心旷神怡,让人昏昏入睡,周族长就躺在躺椅上半眯着眼。

按照辈分,周文若应该喊爷爷的。周文若上前见礼。

见过三叔公。

斑驳的脸庞抖动了一下,听到动静的族长微微睁开了眼,浑浊的眼睛透露着饱经风霜的智慧。

见到是村西的二郎。老者提了提身子,但并未起身,提提身子也只是让自己躺的舒服些,因为他有这个资格。

别说眼前的孩子是个读书人,就算眼前的人读书读到两榜进士,读到内阁大学士,自己依然是他的族长,见到自己照样行礼,也算是倚老卖老了。

二郎来了啊。自己找地方坐。

二郎瞅瞅周围并未有椅子之类的,并没有坐的地方。

便笑道:在你老面前哪有我做的份,年轻人站会又不累,读书读得头有点昏昏的,出来吹吹风来听你讲古阳。

讲古阳意思是讲故事。

周老笑着说:那都是村里的顽童要听的,读书人要听这个吗?

周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老吃的盐比我吃的米还多,多听你的话总会错不了。

周老笑的更开心了;摸着山羊胡子道:你这孩子打小就聪明,也是个读书的种子,你这一辈也就你将来有出息,说吧你想听什么。

周二:咱这山沟沟消息闭塞,那些游方的货郎都是带来的什么消息,东宋,南唐那边的。

东宋是指宋,因为在齐国东边齐国百姓都称东宋,唐在南边称南唐,至于大齐的事周二没问。因为怕问错或者关于皇帝与朝廷的事会引起周族长的怀疑。

周族长道:三年前赵家在东边做了龙庭,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这世道,,,,

周二心想: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方突厥。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建都开封。那么现在是963年了。

南唐那边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建都金陵。

中兴元年(958年)李璟继位,现在应该是中兴五年了,西蜀那边,算了它自己关门过日子.从齐太祖黄巢起义把李家赶出长安.唐僖宗带着少量部队逃亡四川.已经一百二十年.也不知道是唐僖宗后人第几代做主。

大齐这边原来的周二倒是知道,齐太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喜任侠,粗通笔墨,少有诗才。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在蕲州阻止王仙芝降唐,与仙芝分兵,独立作战。

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置官属,众至十余万。北攻中原不利,遂南渡长江,经江西、浙西、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

历史走向了偏差,黄巢并没有兵败,而是在长安定都,建立了王朝,在位十年,公元900年去世.享年71岁.死后传位儿子黄浩。

当今大齐皇帝是第四代。当今圣上五十六岁。三十二岁继位,年号永昌。

如今在位二十四年,永昌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963年。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唐僖宗带着少量部队逃亡四川,这个辉煌几百年的帝国,迎来了它的宿命摇摇欲坠。

藩镇割据.乱世草头王.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藩镇拥兵自重.听调不听宣.朝廷再也没有它的威信.几大势力与王朝只差一块遮羞布..

跃跃欲试冲向摇摇欲坠的椅子.唐这个辉煌的帝国守四川蜀地.凭借剑阁天险.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管山的那一边.国号由唐变后唐。再后来中原其它势力为了去掉一个主子直接称蜀.

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终于躲过了宿命.在长安建国号大齐.经过近百年混战.大齐控制着河西.陇右.朔方..北与突厥草原接壤.

东部赵匡胤代后周而立建立国号宋.平定北汉.河东.三次征讨南唐迫使南唐割让长江以北大部土地.最终形成蜀.宋.齐.南唐.四大国的割据.

北方草原虎视眈眈经常南下骚扰边境.使得齐宋两国很是头疼.最终两国签订盟约共同抵御北方契丹‘辽’。双方都在边境各驻扎十万兵马.

周二通过和周族长的聊天,加上原主的记忆终于搞清楚了现在的年份,和周边其他国家的割据,只是历史走向了偏差,黄巢起义并没有失败,不仅没失败而且还历经了四代帝王了,历史已经弯曲了走向。

周文若迷茫了,那我该走向何方...

无论如何科举是摆在周二面前绕不过去的路,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就说过一句话:“李唐御弘,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的作者,何忠礼先生分析,这项考试制度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参加考试者,不需要特别推荐,原则上“投牒自进”即可;

第二,试卷内容定“成败”,这个审核环节必须要十分严格;

第三,有指定考试内容,固定考试时间。这也意味着科举是平民进阶士族的唯一机会.齐太祖建国初期深感科举黑暗,下旨“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通过五策的考生,主考官根据其文理通粗情况,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而后以等授官。

“进士科”始于隋代,在唐代成为常科中最重要的一项科目,为读书人所特别重视,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一书中,就说道:“进士科,始於隋大业中,盛於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当时,即使是位极人臣的重臣,若没有通过进士科,他们也会觉得十分遗憾。所以进士科被太祖下旨作为选官的途径.非进士不点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就算有皇帝特旨入阁的大学士,不是进士出身,视为一大遗憾,也会遭到周围同僚耻笑。

周文若向族长行了一礼,然后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