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章 月婷阿妹

书名:老战士本章字数:2764

这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乡村,青山环绕,绿树成林,溪水淙淙。

清晨,整个山村都笼罩在一片白色的晨雾中,天还没亮,鸡鸣与狗吠声便此起彼伏,随后,一轮红日驱散薄雾,冉冉升起,给这个宁静的山村带来了第一缕阳光。

每天的这个时刻,站在山岗上,极目远眺,享受着清新的空气,是王月婷最开心的时候。

王月婷也许并不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但也足够地早了,每天清晨天刚刚亮就起来,这和她曾经在城里的生活习惯截然不同。

自从几个月前来到东升村担任驻村扶贫干部以来,王月婷便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仅感到精神饱满,每天都更充满活力,还彻底治好了她常年因为熬夜而导致的精神衰弱症。

现在,王月婷已经把东升村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与所有的村民都结下了犹如亲人一般的情谊。

东升村,这个位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离市区有5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虽然是个穷乡僻壤,但却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一般的壮丽景观,乡村周围沟壑纵横,山峦叠嶂,绵延不绝的山脉,犹如巨 龙一般盘亘环绕。

整个东升村,共有五百多户,分为七个村民小组,两千多人。

因为全村大部分都是山地,所以,即使勤劳的村民通过祖祖辈辈的努力,连山上能开垦的地方也开发成了田地,但人均耕地面积仍不足7分。

地少人多,种出来的粮食还填不满村里人的口腹,更不用说靠种地发家致富,于是村里的青壮年便纷纷外出打工,直到2015年,这里仍有一半以上村民处于贫困线下,留在村里的人除了老人大部分都是儿童,留守儿童的比例占到了八成以上。

不仅经济条件差,村民们的住宿条件更是十分恶劣。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木楼是村民们唯一的住所,经过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许多木楼早已成了危房,若是遇到强风暴雨,随时都有倒塌破损的危险,但因为家家户户都很贫困,所以既没有资金,更没有人力对木楼进行修整。

村里的人都盼望着走出去,而村外的人则绝不会嫁进来,久而久之,东升村便被人们称为“山穷水尽处”。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有人都知道,年轻一代是村子的未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村小学的资金与师资投入,但教育并不能只靠学校就能完成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在东升小学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有些孩子的母亲生下他们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乡村,父亲也在他们几个月大时出去打工至今未归。留守儿童们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老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便又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经济贫困,住所恶劣,教育缺失,劳动力大量出走,这种种问题,让东升村陷入了极度的贫困。

但大山里的人们并没有被遗忘,东升村的贫困状况,政府看在了眼里。

2016年,在全国扶贫攻坚战打响后,东升村的命运悄然改变。

村里先后迎来了县财政局、扶贫办、教育局以及银行的帮扶专员,他们给原本沉寂的东升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许多干部纷纷主动请愿,要来到这个被为“山穷水尽处”的地方,希望能与村民们并肩作战,与贫困做最后的斗争!

王月婷,便是从教育局主动申请下来的一名扶贫干部。

来东升村之前,王月婷是教育局里的一名干事。现在,她已经成为东升村驻村扶贫干部了。她的任务,就是负责现在所在的村小组的扶贫工作,而这个小组,正是藏在最深的山里的一个叫做望月组的村小组。

因为村子的位置几乎都在山顶上,抬头便能望月,因此被村民叫做了望月屯。

从这里也能看出,村子的自然条件是何其恶劣,脱贫攻坚工作,也是七个小组中最艰巨的。

本来,东升村驻村扶贫书记杨书记决定要亲自到这个小组来,可是就在几个月前,他被查出患了重疾,王月婷便抢着申请到这里来了。

来到望月小组后,王月婷才真正体会到,扶贫攻坚战的真实含义。

王月婷在村里的住处,是一栋矗立在山顶的两层木楼,整个村子的村民们基本上都住在这种颇具历史感的木楼里。

王月婷是借住在村民杨阿婆家中的,杨阿婆丈夫已经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在城里打工,现在早已经在城里安家落户。儿子曾提出要带阿婆到城里住,但被阿婆拒绝了。

“我一辈子都住在这里,以后,也要埋在这里的。”阿婆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都像年轻时候那样,扛着农具下地干活。

杨阿婆家的木楼总共有五个房间,一间自己住,两间留给儿子孙子一家回来住,一间用于储存杂物,而最后的一间房,就借给了王月婷住。

王月婷本来打算给杨阿婆一份租金,但被阿婆拒绝了。

杨阿婆说:“你一个城里的大姑娘,不待在城里好好享福,跑到我们农村来帮我们脱贫,比我那儿子强多了,我怎么好意思收你的钱?以后,不说住的,饭你也要在家里吃。”

免掉了租金让王月婷已经过意不去,若是再不交饭钱,那就更说不过去了。最后经过和杨阿婆讨价还价,她终于收下了一份伙食费,这才总算让王月婷能够安心地住了下来。

在村子中心的位置,有一排几间村里仅有的泥水平房,这就是村小组与扶贫办公室的所在地。

王月婷每天在村里待得最多的地方,并不是杨阿婆家的木楼,也不是办公室,而是田间地头。

经过了两年持续不断的扶贫攻坚,整个东升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独这里因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居民又非常少,虽然引进了一些经济项目,但村里的收入并没有大幅增加,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大的突破,这也让王月婷深感惭愧。

自从来到这里,王月婷每天都走家串户,与村民们一起谋划着如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王月婷刚起来洗漱完毕,便听到杨阿婆从厨房传来的声音:“月婷啊,吃早饭啦。”

“哎,来了。”王月婷说着朝厨房走去,杨阿婆每天起得比她还早,王月婷知道她是为了给自己准备早餐,本来劝阿婆不要为自己做这些,但阿婆说:“老人家习惯了早睡早起,这样身体才能更好啊。”

早餐是米粉和糍粑,王月婷并不是桂林人,但大学是在桂林上的,后来又在当地教育局工作,所以对桂林米粉也是情有独钟,而糍粑被阿婆烤的焦香软脆,咬上一口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米粉和糍粑的组合,堪比豆浆和油条的组合,不,要比豆浆和油条更让人感到充实。

“月婷啊,你来村子里也有一段时间了,过得还适应吧?米粉吃得还习惯吧,家里那张床有点硬,我给你多铺了一层铺盖,睡得还好吗?”杨阿婆一边在收拾厨房,一边笑眯眯地看着王月婷问到。

“嗯,早就适应啦,阿婆,你的早餐我都吃了几个月了,好好吃,床也很舒服,多谢阿婆你的照顾。”王月婷边回答边想,杨阿婆隔三差五就会问一遍这些问题,是老人家特有的关心的表现,还是她忘了自己曾经问过很多遍了?

“那就好那就好,就怕你不习惯,哪一天就走了。”杨阿婆说。

“不会的,阿婆你忘了我跟你说过的,只要东升村不到彻底脱贫的那一天,我是不会离开的。”王月婷说。

“好孩子。”杨阿婆的眼眶突然闪出晶莹的光芒,有些感动地说:“要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像你这么想就好啦,我老啦,但村子里还有好多孩子啊。”、

杨阿婆说着,抱着一簸箕红薯条往屋外走去。

王月婷看着她日渐蹒跚的背影,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到:“会有那么一天,村子里的年轻人会想要回来的,阿婆,我答应你,一定让那一天尽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