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一十九章 南疆守土

书名:老战士本章字数:3628

结束了在青藏高原的边防军旅生涯,邓长河又随着部队来到了祖国的南疆,成为了云南边防军的一员。

这一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邓长河,已经成长为一名排长了。

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被人们称为“彩云之南”,有着世间罕见的美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担负着守护我们南大门的职责。

这里有曲折悠长的边境线,与我国接壤的,是越国和缅国。

邓长河他们的连队,便是驻守在越国对面一个叫那龙的小镇上,这里属于地势复杂的老山地区。

他们的任务,就是死死地盯住这个邻居的一举一动,坚决将它的不安分的触角抵御在国门之外。

老山地处云南省的东南部,位于中越边境第二段12号国界碑之间我国一侧,主峰海拔一千四百多米,面积约8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军事要冲中的要冲。

谁在这里占据着主动地位,谁就能控制这里的局势。

当时,持续了十多年的美越战争已经结束,此时的越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完全没有把他位于他北方这个曾经的盟友放在眼里。

在美越战争中,是谁给省吃俭用,给了他们如此巨大的物资支援,又是谁冒着生命危险,给了他们如此庞大的人力支援,又是谁,派出那么多军事专家,无条件地帮助他们,击退美军。

但越国就是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在自以为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击退世界第一强国的军队之后,也行开始急剧膨胀,不仅想要侵吞邻国,更是开始不断疯狂地试探着我国的底线。

越来越多的情报和证据表明,中越两国之间,在不久之后,终会爆发一场世纪大战。

而就在这样一个风云动荡的非常时期,邓长河从刚刚稳定下来的青藏高原,来到了即将爆发冲突的中越边境,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而此时,邓长河的心情是矛盾的。

如果说在青藏高原上,邓长河所要面对的敌人,只要是险峻山川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刚来到了云南,他便能预感到,在这里所要面对的敌人,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一场真正的战争,很可能会在这里爆发。

虽然邓长河从小视优秀的军人们为偶像,但他并不是个好战分子,在部队这些年通过学习与感受,他深深地知道,战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多大的伤害,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痛苦,任何时候,都不该轻易言战。

但毕竟年轻,在每个年轻士兵的心里,多少会有一些英雄情结,有保家卫国,上战场洒热血建功业的远大理想。

所以,邓长河与连队的战友们,每天都提着百分之二百的警惕性,将敌人死死地盯住,严防着敌人搞任何小动作。

邓长河所在的是一个新的连队,连队官兵中,有布依族、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傣族、回族、侗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以少数民族战士居多,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大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邓长河至今仍记得,那个叫胡建伟的来自上海的战友,当时,他是邓长河的副排长。

与大部分从乡下来的战士不一样的是,胡建伟是上海城里人。他从军校毕业后,便主动申请来到来到云南驻守边防,他说这是因为他的父母便是在云南上山下乡的时候生下的他,他在这里生活到一直考上大学,虽然现在父母回上海去了,但他却无法忘记这一片土地,他总觉得,需要为这个第二家乡和这里的乡亲们做些什么,才能安心地心安理得地回到大城市。

胡建伟虽然在云南驻守,但他在上海已经有了个未婚妻周晓琳,俩人打算等胡建伟休假回上海的时候结婚。可是因为局势的变化,边境线上的硝烟意味越来越浓烈,胡建伟没办法请假回家完婚,这婚事是一拖再拖。

后来,周晓琳来信告知,决定要独自一人来部队与胡建伟结婚。战友们知道后,都非常地兴奋,虽然此时局势越来越严峻,但大家还是帮胡建伟做了一个简单的婚礼筹备,静等着亲娘的到来。

在得到胡建伟和连队的同意后,周晓琳带上随身物品,像是坐火车,又转大巴车,足足走了近十天的,跨越几千公里,可是就在大家满怀期待地迎接新娘的到来时,却传来了噩耗。

新娘再也无法赶来了,她所乘坐的班车,在这片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因为遇到了泥石流,班车滚下山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救援人员从她随身带着的书信中联系到了连队,连长把这个消息告诉胡建伟的时候,他没有当场疯狂,而是陷入了沉默。

第二天,胡建伟和连队请了假,独自悄悄离开了军营,走了几天的路,才来到未婚妻出事的现场。

他已经有两年没有见到未婚妻了,现在终于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爱人,可是这一次,却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

胡建伟抱着心爱的未婚妻,失声痛哭,此时,因为担心他会出事,连长和邓长河也赶了来。

“连长,我想回家。”哭完之后,胡建伟对连长说。

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除了轻轻的哭泣声,一切静得让人感到可怕。

“你带着爱人回去吧,什么时候想回来你再回来。”连长说,邓长河则上前给了他一个深深的拥抱。

胡建伟把他的爱人送回了家乡,安排完葬礼之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回到了战友们的面前。

“你怎么不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呢?”邓长河问道,因为算上来回的路上,胡建伟留在上海的时间都不到一个星期。

“排长,现在正是局势最动荡的时期,我们连队少了谁都不行,我作为一个边防军人,决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胡建伟说,他的眼神里,射出坚毅的目光。

就这样,带着极大的悲痛,胡建伟又重新回到了阵地上,继续守卫着南疆国土。

云南的天气是诡异多变的,有时候风和日丽,但有些时候,却几乎天天都下雨。

多雨潮湿的天气,是边防战士们一个极其难缠的敌人。

为了能够更便利地监视敌情,边防战士们在山上挖了许许多多的猫耳洞,所谓猫耳洞,是因为这些洞穴小得就像是猫的的耳朵,故而得名,可见猫耳洞的条件是有多恶劣。

当时,连队大部分人都躲在山上小小的猫耳洞里,洞里又潮又湿,大家身上穿的衣服几乎从来都没有干过似的。

邓长河那一到阴雨天气就要隐隐作痛的老寒腿,就是当年在这些潮湿的洞里落下的病根。

那个时候,战士们每天都要巡逻,有了在青藏高原上的边防经验,此时的邓长河虽然只是二十出头,但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边防排长了。他接替了老兵陆立国“活地图”的身份,也开始像曾经的陆立国那样,为新兵蛋子们传授边防经验。

除了日常巡逻,边防战士们还要适当地搞一搞伏击,或是打掉敌人的一些隐秘据点,或是在秘密交通线上抓几个俘虏,都是为了震慑敌人,让他们不敢搞小动作。

天当房,地当床,茫茫大雨做衣裳。

这就是驻守在雨林中的边防战士状态的最真实写照。

虽说是边防连队,但邓长河所在的连队,不仅仅担任着边防任务,还能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配合主力军对敌人发起强大的攻势。

邓长河所在的连队,有着是英勇善战,攻无不克的特质,是当地打恶仗硬仗最多的一个连队。

随着两国敌对情况越老越严重,双方军队的阵地也越来越向前推进,几乎到了一不小心就会擦将走火的地步。

当时,邓长河所在的连队坚守的高地,与敌人的阵地近在咫尺,而且双方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筑起新的阵地,有时候双方阵地仅一堑壕之隔,稍微抬头就能打个照面。

如何与近在咫尺的敌军斗智斗勇,成了邓长河他们每天都要苦苦思索的问题。

邓长河从小脑瓜子就灵活,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却很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光是讲战争的书籍就浩如繁星,多不胜数。

邓长河入伍几年了,虽然这几年一直都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他却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

邓长河从多部兵书中悟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战争,情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战前,还是战时,只要情报工作做得好,知己知彼,才能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胜利。

当邓长河向上级部队提出敢于加强情报探查的建议时,得到了上级部队的肯定,因为邓长河对情报工作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着十分具体详细的计划和可行性目标,于是上级部队专门挑选精锐战士,组成了一个侦察队,而邓长河,一入侦察队,便担任起了副队长的职务。

整个侦察队几十个人,都是从各个边防连队或是主力军中挑选出来的极其优秀的战士,他们各有所长,结合在一起,便是一股任谁也无法轻易拧断的钢铁绳索。

此时,战争硝烟气味逐渐弥漫开来,为了能够在战前收集到足够的情报,邓长河率领侦察队一部分战士,走入敌后,使用各种手段,为即将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考察地形,是侦察队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由于每个山头都可能藏着敌军的隐秘哨所,因此侦察队出洞的时机一般是在晚上,邓长河他们管这叫“夜猫出洞”。

每次出洞,一般都只有三到五名战士,人越多其实目标越大,越容易被人发现,因此,邓长河常常会挑选两三个最机灵的战士,带着他们摸到敌人的眼皮子地下,查探虚实。

当然,敌军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狡猾,也更凶狠,他们也常常会派出情报人员,偷偷摸进到我军阵地,进行刺探情报,暗杀,或是搞破坏。

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的情报人员之间的暗战,成为了那段时间里双方斗争的主旋律。

而邓长河,便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尽管只有二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兵了。

就这样,在老山地区坚守了几年,也打了好几次硬仗,邓长河在一次次危险的战斗中得到锻炼,一步步向上升任为副连长,连长,成为了这只英雄侦察连的掌舵人。

山雨欲来,战争终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