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如你所愿,活到了耄耋90
万历十九年,1591年,辽东总兵李成梁被言官弹劾下台。因遭人举报“谎报军情、杀良冒功”。而此时,首辅申时行致仕,许国、王锡爵先后以事离职,无人帮他说话,新任首辅王家屏上任,脚跟未稳。于是,李成梁的辽东军职被万历免去。
也正是从李成梁去职那年起,努尔哈赤羽翼渐丰,统一建州女真,但并不与明廷为敌。
万历二十九年(1601),辽东边事复杂恶化,当年8月,万历不得已再次起用年已七十五岁的李成梁作为辽东主帅。
再度出山的李成梁对此采取了战略制衡之术,之前的战略是主动攻打。这个阶段的李成梁心态已经有了变化。他希望维持辽东平静,直到他不在。
在李成梁二次出任辽东总兵前,李家有件特别重要的事,李成梁长子李如松战死。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辽东总兵官一职空缺,廷议再三推举人选,李如松被明神宗钦点为辽东总兵官,尽管朝中文武争相上书反对,但是都被万历帝顶着压力按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失去援军,孤军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神宗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称赞他“忠肝义胆”,又深感“不胜悼惜”。并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
李如松是万历高度信赖的爱将,李如松也感谢万历的知遇之恩。如果李如松能再活20几年,也许萨尔浒之战的历史会重新改写。李如松出任要职,镇守边关,并在保家卫国的一系列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对大明王朝国祚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李如松战死后,辽东几乎无可用之将,辽东军政事务开始一地鸡毛,万历有心提拔李如柏、李如梅等,但都不能取得李如松那样的效果。
威名赫赫的李氏家族失去了李如松是巨大的打击,加上李家在救援朝鲜抵御倭寇的战役中损失了大批的精兵良将,而且因为将领们的侵占和矿监们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原有的屯田的土地和兵马不是荒芜弃种,就是逃离,辽东军马由全盛时期的近10万人变成了不足7万人,其中精壮者不足2万人。因此,李成梁在二次赴任的时候心情一定是无比悲凉的。 一个76岁的老人,白发送黑发,还要为国镇守辽东,还要时时刻刻防备言官的弹劾,你说这种时候要求李成梁还有多少猛烈是不现实的。他的心态是不想折腾,以安宁为主。
李成梁和努尔哈赤之间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臣服于李成梁和明朝,以出卖族人为效忠方式,也是努尔哈赤最恨的杀父之仇始作俑者。本来对尼堪外兰和努尔哈赤,应该采取平衡制衡之策,但因为朝中文官集团的意见,李成梁不得不杀死了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之死带来的最大的负面效应是,那些本来想要效忠明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们看到,如此忠诚于明朝的尼堪外兰也被明朝在利用后就弃如敝屣,他们还哪里敢再投向明朝呢?因此,在尼堪外兰死后,努尔哈赤终于找到了机会,利用尼堪外兰之死的负面效应拉拢了大批的骑墙观望派,建州左卫才在正真意义上开始兴起。
总结一下,李成梁二度上任的主客观形势都已经有了巨大变化,自身心境和努尔哈赤实力都不可再同日而语了。
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上书建议明朝尽弃宽甸六堡,以断绝女真兵源。因原住户故土难离不舍,李成梁采用了暴力驱赶,造成大量流血冲突。此举又遭朝野谴责,被扣上“弃地啖虏”的大帽子。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再度遭到弹劾罢免,罢职回京。黯然下台,彻底结束了他镇守辽东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
说到这里,允许笔者来个“呸”!朝中文官集团真的有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拿着道德指挥棒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先把万历搞成了EMO,再把首辅申时行吓回了老家,现在把李成梁解掉军职,招招致命,却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堂而皇之,义正词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揪着李成梁的道德瑕疵不放,忽略他镇守辽东带来的安宁。折腾,使劲折腾吧!换个道德完美的张三李四上去,杀良冒功的事情倒是没有了,可威震四方的本领也没有啊!镇不住啊!用人不是这么个用法,李成梁固然有不是,用人用长处,短处去弥补或督管啊,不让他干活是怎么回事?新派去的将领又比不上他的分毫!
那么,首建宽甸六堡,首倡放弃宽甸六堡,李成梁为什么会前后对宽甸六堡的态度判若两人呢?宽甸六堡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所谓宽甸六堡,即宽甸堡、大甸堡、长甸堡、新甸堡、永甸堡、孤山堡,这些区域是建州女真主要的活动区域。
在李成梁第一次担任辽东总兵期间,宽甸六堡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建州女真始终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
李成梁弃守宽甸六堡的理由是,以此时明军的战力,根本不足与强盛的女真一战。与其坐等损失,还不如把有限的力量收缩起来,待到军力恢复之后,再主动出击。 实际上的原因在于他已经老了,已经失去了锐气。
正是宽甸六堡的丧失,女真部如猛虎出山,迅速打通与朝鲜的联系,并向辽南地区进军, 把辽南地区几乎据为所有,大批量的汉人沦为女真的奴才,为女真人耕种和作战。战略形势对明朝极其不利。而 “万历三大征”导致军费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万两白银。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明朝的财政损耗非常大,人员损失极其惨重,这也是努尔哈赤的势力得以进一步壮大的重要因素。
李成梁被罢职7年后,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去世于北京,寿九十。如他所愿,安然死于高龄。临死之前,这位耄耋老人是否有过不凡的心路历程?45岁开始镇守辽东,以实力和贡献成为了辽东的土皇帝,享尽尊荣富贵。不规矩的事情做过很多,向朝中大佬输送利益的事情没少干,可不得不如此,任免权在京城,朝中无人帮忙说话怎么行?钱从哪里来?当然不能靠可怜的军饷,自己得动足脑筋开发来钱渠道。这些是罪过吗?算是吧。可如果自己油盐不进,一板一眼,没有油水的队伍哪来的战斗力呢?要说此生最大的遗憾,是自己被努尔哈赤的高级障眼法弄乱了心神,隐隐觉得不对劲,又恍惚于他的无比恭顺,再加上对他实力的不以为然,我确实在后期没有动力去绞杀他了。如果后面发生什么更大的事,那就是大明朝的命吧!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即上天的意志令其成为大汗。更荒唐的是,努尔哈赤称汗两年以后,万历竟然还不知道努尔哈赤已经称汗建国了。
李成梁死后第三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说:“吾计已决,今岁必征明夷。”随后发布“七大恨”,正式起兵讨伐明廷。
努尔哈赤曾经是明朝任免的官员,起兵造反需要理由,他的“七大恨”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主要还在于亲人被杀的仇恨,更主要的政治原因在于后金发生大水灾,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努尔哈赤挑起女真对明廷的对立。随即努尔哈赤向明朝的边防重镇抚顺进攻,守将李永芳投降。此战后金的另一收获是俘虏了沈阳生员范文程,此人归顺后成为清朝非常著名的谋士,为后来的孝庄出力不少。
1618年的紫禁城,也许明万历朱翊钧曾经在宫中懊悔长叹。想起李成梁为他镇守辽边近四十年的安稳时光,面对如今的无人可用,又是怎样的心如油煎呢?
文官集团又在忙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