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四川,刘蓉和石达开的终极对决
当左宗棠率领着他的左系湘军前往江西战场的时候,他的老东家、湖南巡抚骆秉章却要往西边去了。骆秉章的目的地,将是天府之国四川。
清廷为什么要把他调到四川去呢?原来,当时有一支由李永和、蓝大顺率领的起义军攻入了四川,势力发展很快。眼看四川即将成为起义军的天下,清廷亟须派一个能力出众的大臣前往掌控局面。湖南巡抚骆秉章成了他们眼中的最佳人选。
与清廷的其他封疆大吏比起来,骆秉章的才能并不算突出,但他有个最可贵的特点,那就是舍得放权。之前,他把军政大权交给左宗棠,后者把湖南打造成了湘军最重要的大本营。前往四川后,他又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左宗棠的好朋友刘蓉。这一次,同样收到了奇效。正是这个刘蓉,帮助骆秉章凶残地镇压了活跃在川蜀之地的各路起义军。
在此之前,刘蓉与湘军一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虽然协助罗泽南编练了湘乡勇,后来又担任曾国藩的幕僚,但并没有长期待在军中,更没有独当一面。他更愿意做一个纯粹的书生,而不是带兵打仗的将领。当左宗棠因樊燮事件被迫离开骆秉章幕府,左宗棠、胡林翼等人推荐他接替左宗棠,处理湖南军政大事的时候,他果断拒绝了。
为了请出刘蓉,骆秉章想尽了一切办法。他一边奏请清廷下旨命刘蓉出山,一边请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刘蓉的好友帮他说服刘蓉。最终,刘蓉不得已,只得出任骆秉章的幕僚,随他一起进军四川。从此以后,刘蓉再也做不回纯粹的书生了。
当时的骆秉章麾下,并没有名将。跟随骆秉章多年的湘军将领刘岳昭,只能算二等将领。先期入川后来病逝的湘军将领萧启江在四川留下了三员将领,即胡中和、何胜必、萧庆高三人。这三人,比刘岳昭更差,只能算三等将领。所以,当时的骆秉章,非常需要将才。刘蓉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黄淳熙。刘蓉认为,黄淳熙有成为名将的潜质。
在湘军将帅中,有着进士功名的,只有寥寥数人。黄淳熙就是其中一个。黄淳熙是1847年中的进士,与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李孟群等人都是同年。
当他的这些同年们都已经做出一番重要事业的时候,黄淳熙还只是一个闲人。直到1859年石达开入湘,黄淳熙才逮着发迹的机会。他率领的军队,多次击败石达开及其手下的赖裕新等人。从此以后,他跻身湘军重要将领之列。
骆秉章对刘蓉几乎是言听计从,因此,黄淳熙得以率领他手下的军队跟随骆秉章前往四川。
在前往四川的途中,黄淳熙与骆秉章在用兵策略上产生了分歧。骆秉章主张谨慎进兵,而黄淳熙主张长驱直进。
喜欢猛冲猛杀,这是黄淳熙用兵的特点。在与湘军名将李续宜一起对付石达开的过程中,黄淳熙就对李续宜的谨慎很不满。在黄淳熙看来,湘军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比如缓慢行军,每到一地就立即修筑营垒等等,都是不对的。唯有猛冲猛杀,能够打胜仗。
喜欢猛冲猛杀,与轻敌是紧密联系的。但黄淳熙的问题还不止这个。他不仅轻敌,还轻视别的湘军将领。他耍了一些小手段,使骆秉章把刘岳昭留在了湖北作战。他以为,这样一来,就没人和他抢“功”了。但他没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些自作孽的做法,使他走向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1861年春,黄淳熙得知李蓝起义军正在猛攻重庆北面的顺庆府后,征得骆秉章同意,率领麾下三千将士从万县出发,沿着山路迅速推进至顺庆府。
起义军见湘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决定避其锋芒,南下攻打定远县。黄淳熙生怕起义军走脱,立即率领麾下将士将南边追去。
6月18日,两军在距离定远县十余里的姚家店遭遇。黄淳熙指挥湘军兵分三路,向起义军发起猛攻。
起义军仓促作战,毫无章法,很快败下阵来,纷纷撤退。少数保持镇定的起义军士兵,以营垒为掩体,用小枪向清军射击,但枪法很差,无法击中湘军。湘军士兵见了,纷纷露出嘲笑的表情。他们浑然不顾起义军的射击,猛冲向前,杀入太平军营垒中放火。很快,起义军的营垒就被全部焚烧。
这些起义军自起义以来,从没见过真正有战斗力的清军。这次突然遇到强悍的湘军,遭遇惨败,便产生了畏惧湘军的心理。于是,他们连夜撤离,往潼川方向前进。
不幸的是,一条河流阻止了他们的前进。这条河流就是涪江。当时正是梅雨时节,雨水很多,涪江水位很高,很难横渡。起义军不得已,只得潜藏在涪江边的二郎场。
黄淳熙很快率军追到二郎场。他担心起义军会迅速转移,于是决定迅速作战。他命将士们饱餐一顿,在第二天凌晨出发,向起义军发起总攻。
6月21日凌晨,湘军黄淳熙部与李蓝起义军的总决战打响了。起义军刚与湘军交手一会儿,就调转头往回跑。
湘军将士们见起义军如此不堪一击,于是放心大胆地向前推进。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一个山谷中。
突然,四周山上鼓声、喊杀声大作。随着鼓声、喊杀声从山上冲下的,是无数英勇的农民起义军。
这时候,黄淳熙才知道中了埋伏。面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起义军的凶猛攻击,黄淳熙并没有慌张。他的军队之前击败过面前的这支起义军,他在心理上有优势。
黄淳熙将所部湘军分成三路,以左、右两路对付从山上冲下来的起义军,而他自己亲率中路继续向前冲锋。随即,两军陷入混战。
激战许久后,湘军仍未击退起义军,这令黄淳熙感觉很恼火。自带兵打仗以来,无论是遇到石达开的军队,还是遇到其他的起义军,他从来都是摧枯拉朽地取得胜利,从没有军队能令他陷入苦战。今天是头一遭。这种突然遇到的困难局面使得黄淳熙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他骑着战马,冲入了敌军阵中。
事实证明,将领不能不勇,但光有勇,也是不行的。由于雨水太多,当时的战场上泥泞不堪。黄淳熙冲入起义军阵中后,很快就由于战马陷入淤泥中,不得不下马作战。起义军将他团团围住。虽然他在如此被动的情况下,依旧杀伤大量起义军,但最终还是被起义军斩杀。
黄淳熙被杀后,湘军将士们没了领袖,只得逐渐退出战场。起义军并不知道被他们杀掉的是这支湘军的统帅,又畏惧湘军的强悍,不敢追赶。随后,起义军渡过涪江,往西边而去。
二郎场这一战,湘军虽然损失了一员大将,但没有遭受重创。李蓝起义军对湘军的畏惧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这为日后刘蓉镇压李蓝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二郎场之战对湘军来说的一个积极影响。
黄淳熙阵亡后,刘蓉不得不亲自带兵对付李蓝起义军。他的卓越军事才华,在实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1861年秋,蓝大顺率部分起义军围攻成都以北的绵州。刘蓉率湘军前往解围。9月18日,湘军大败起义军于绵州城下。这一战,是刘蓉的成名战。
在湘军将帅中,有著名的三亮(诸葛亮)。罗泽南是老亮,左宗棠是今亮,而刘蓉是小亮。此战过后,刘蓉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叫作“赛诸葛”。这是他的对手李蓝起义军,对他的称呼。从这个称号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绵州之战对李蓝起义军的打击之重。
一年多以后,1862年10月18日,刘蓉再次率军取得一场对阵李蓝起义军的大胜。在这一战中,李蓝起义军两大领袖之一的李永和不幸被湘军俘虏。
此战过后,李蓝起义军的骨干力量不复存在。幸存的起义军只能依附太平军等其他起义力量生存,已经不能威胁到四川清军。
刘蓉指挥湘军及时地将李蓝起义镇压下去,为他们之后镇压石达开大军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缺乏当地起义军的配合,入川后的石达开陷入孤军奋战的不利境地,这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石达开为什么要离开广西,千里跋涉前往四川呢?原来,宝庆惨败之后,石达开部元气大伤,已经无法与湘军争衡。此后,凭借其他起义军的保护,石达开部得以在广西休养生息。但随着其他各路起义军在湘军刘长佑、蒋益澧等部的打击下纷纷败亡,石达开部在广西的生存就成了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不得已重新拾起当年的计划,试图转战四川,开辟新的根据地。
1861年冬,石达开率部北上。历经四个月,在湘西、鄂西艰难跋涉两千多里后,石达开终于率部杀进了四川。
虽然这时候的石达开部离最后的目的地成都已经不太远了,但这最后一段路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阻挡他们前进的主要是河流。川南河流纵横,每行进一小段就将面临河流的阻挡。这对于没有水师的石达开部来说,是致命的阻碍。一般的小河还好说,但像长江、大渡河这样的江面宽阔的河流,想到渡过去,真是比登天还难!
骆秉章、刘蓉很清楚石达开的这一软肋。所以,当石达开大军向四川挺进的时候,他们就命水师封锁了各重大河流,并将民船全部收缴。这样一来,石达开在川南,可谓是寸步难行。
摆脱清军围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突破长江!只要突破长江,进入江北,拿下成都就将易如反掌。
经过长途跋涉后,石达开准备在成都南面的宜宾县横江镇发起渡江战役。横江镇位于长江支流横江的南侧,距离长江只有三十里。横江镇以下的横江江面,水流很急。涨水期间,如果从横江镇驾船而下,可以利用流水的冲力一直冲到北岸。由于速度极快,即便敌军在江中布置有炮船,也无法阻挡。
石达开觉得这里是渡江的绝佳地点。于是,他命部下征集来几十艘小船,进行试探性抢渡。结果令石达开很失望。由于当时是冬天(1862年11月),水量不足,导致水流的冲击力不够,从而使得太平军船只无法迅速抵挡北岸。这样一来,清军可以很从容地击退太平军的进攻。
虽然试探性抢渡失败了,但石达开并未因此改变在横江镇一带渡江的计划。他认为,只要等到第二年春水暴涨,就能实现利用水流冲击力渡过长江的计划。于是,他命令全军就地扎营,长期驻守,抓紧时间制造战船,训练水手,为渡江做准备。
为了尽量发掘出军中的水战人才,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石达开向全军下达命令说:“凡是擅长水战的,都可以到统兵大将那里报名。如果能渡过大江,本王重重有赏。除每名过江的士兵都可以拿到十两赏银外,凡是有功劳的士兵,都赏检点职衔。功劳很大的,封侯爵、豫爵(太平天国低级爵位,比侯爵高一等)。”
这道命令发布后,许多或擅长驾船泅水,或擅长修船造船的人,被选拔了出来。此后,这些人在石达开的指挥下,或修造船只,或训练水战技巧,忙得热火朝天。
正当太平军在横江镇积极准备渡江的时候,他的老对手骆秉章、刘蓉调集重兵向横江镇压来。被骆秉章、刘蓉调往横江镇前线的,既有刘岳昭、胡中和、萧庆高、何胜必等率领的湘军部队,也有其他一些清军部队,兵力十分雄厚。很显然,骆秉章、刘蓉已经意识到,即将打响的这场横江大战的胜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击败石达开。
面对数万清军的步步逼近,石达开感觉到了威胁。他将所能调来的军队全部集中到横江镇,严阵以待,准备决战。
当时,石达开把大营扎在距离横江二十里的双龙场。横江大战的序幕,正是在双龙场正式拉开的。
1863年1月8日,石达开指挥麾下将士,兵分三路进击逼近双龙场大营的清军。清军也兵分三路应战。战斗进入焦灼状态。
太平军占据了有利地势,而湘军在武器装备上要强过太平军。双方都有优势,又都有劣势,谁也吃不了谁。这样的焦灼局面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天。
眼看湘军就要因为久战无“功”而选择退兵,一些意外情况的出现改变了横江大战的走向。
1月30日凌晨,进攻双龙场的清军倾巢出动,从北面向太平军阵地猛扑。太平军沉着迎战,以营垒为掩体,向清军猛烈射击。
眼看战斗将像往常那样进入焦灼状态,突然,太平军的侧翼响起了湘军的喊杀声。太平军只提防当面的敌人,没想到湘军会从侧翼杀过来,于是大败输亏。
太平军怎么这么疏忽,忘记提防侧翼了呢?其实,这并不是太平军的疏忽。当时,太平军的侧翼,全都是绝地,按常理来说,湘军根本不可能杀上来。所以,太平军未防守两翼,是正常的。
那湘军是怎么杀上来的呢?原来,在此战之前,湘军将领胡中和通过盘问土人,得知了一条通往太平军双龙场大营的小路。于是,清军便制订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以主力从北面进攻双龙场,牵制太平军,而与此同时,胡中和则率湘军从小路杀向太平军的侧翼。太平军对清军的动向毫无所知,于是便中了清军的计策,陷入被动。
冲入太平军营中后,胡中和命湘军士兵发射火箭,焚烧太平军营垒。顷刻间,大火腾空而起。
面对危局,太平军将士毫无畏惧。他们浑然不顾即将吞噬他们的大火,依旧坚守阵地,向湘军射击。弹药用完后,他们有的搬起铁锅和石头砸向湘军,有的挥舞大刀冲向湘军阵中,毫不屈服。
太平军的勇敢精神,使他们摆脱了不利的局面。湘军对太平军发起的多轮进攻,最终都无“功”而返。
正在这胜负难分的关键时候,太平军营中忽然出现了骚乱。一些太平军士兵一边高喊着“石达开就要完蛋了,大家不要替他卖命”的口号,一边到处放火。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石达开刚刚来到横江镇的时候,为了迅速扩充兵力与清军决战,并未对前来投军的人员进行仔细审察,就将他们收留了。这其中,就有不少混吃混喝的家伙。这些人毫无革命思想,不仅未能增强太平军的实力,反而成为了军中的隐患。1月30日的双龙场之战,正是这些人的临阵倒戈,导致太平军出现混乱,让湘军逮着机会,攻取了双龙场大营。
见太平军出现内乱,军心不稳,湘军将领刘岳昭抓住机会,率部冲上双龙场大营,与先期攻入大营的胡中和部一起,猛攻太平军。不久后,湘军就占领了双龙场大营。
石达开见大营被湘军攻占,形势危险,连忙率领驻守在横江镇附近的所有太平军撤离,往云南方向撤去。就这样,湘军取得了横江大战的胜利。
横江大战的惨败,使石达开遭遇了自宝庆会战以来的最大失利,精锐几乎毁于一旦,成为了他滑向失败深渊的重要一步。
1863年4月,经过短暂休整的石达开,再度踏上北上攻取成都的道路。他率军从米粮坝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宁远。
宁远境内,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地形非常复杂。石达开不清楚前进的道路,于是找来土人询问。土人告诉他:“要想北上攻打成都,必须先渡过大渡河。去大渡河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小路。大路虽然平坦,但比较远,且有清军重兵防守。小路则不同。小路虽然险峻,但很近,而且清兵毫无防守。所以,这次进兵,我建议走小路。”
石达开思考一阵后,接受了土人的建议,决定操小路杀向大渡河边。石达开做梦也没想到,正是这个土人,把他引入了紫打地绝境!
紫打地是大渡河边的一处地名。这里前面是大渡河,左边是松林小河,右边是老鸭漩河,北面是崇山峻岭,只有两山之间的一条隘道可以出入。
5月14日,石达开率领大军经隘道,进入紫打地。随后,石达开亲自来到大渡河边,观察地形。映入他眼帘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虽然面前这条河不太容易渡过,石达开依旧很放心,因为当时的天气很好,很适合渡江,并且他的眼睛告诉他,对面完全没有清兵。
为了确认此事,石达开又命部下找来几艘木船,运送几百名骑兵到北岸去侦察。傍晚时分,这些骑兵从对岸回来。他们告诉石达开,对岸的确没有任何清兵。这样一来,石达开就更加放心了。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天夜里,本来很好天气忽然变坏,下起了瓢泼大雨。到第二天早上,大雨依旧没停。紫打地对面的大渡河、左边的松林小河、右边的老鸭漩河,全都涨起了大水。
石达开带着土人,冒雨来到大渡河前观察水情。看着白浪滔天的河水,石达开有点担心了。土人却说:“王爷不必担忧。现在还不到涨水的时节。这场大水,一两天就会退去。真正涨水的时节,应该是在一个月后。”石达开听完土人的话,放下心来,也就没有组织将士冒险抢渡。
这天夜里,石达开的一位夫人为他产生一子。石达开得知后,非常高兴,传令全军休养三天。就是这三天,使石达开失去了最后的一线生机。
就在石达开迟迟不渡江的这几天里,骆秉章、刘蓉调兵遣将,布下了严密封锁线。骆秉章、刘蓉命清军将领唐友耕、蔡步钟率部推进至大渡河对岸,负责阻挡太平军渡河;命湘军将领胡中和率部推进至紫打地北边的化林坪一带,声援唐友耕、蔡步钟两军;命湘军将领何胜必、萧庆高率部驻扎紫打地东北边的荥经县,以防太平军突破大渡河防线后,经这里直取雅州,乃至进军成都。同时,骆秉章、刘蓉命土司岭承恩率部封锁隘道,切断太平军的退路。
5月17日,天气放晴,水势平稳。石达开命部下将渡船拖到江边,准备渡河。这天下午,石达开派出部分精锐,作为先锋,开始抢渡大渡河。
这时候,清军唐友耕部已经杀到大渡河对岸。这些清军刚到,不明白太平军的情况,胡乱射枪,为自己壮胆。由于大渡河太宽,他们的子弹实际上根本伤不到太平军。
太平军见清军的乱枪不足畏,勇猛向前,可惜船到中流,由于水流太急,纷纷失去控制。为了避免无谓牺牲,石达开下令收兵。太平军第一次抢渡大渡河,以失败告终。
5月21日,水势开始平稳。石达开从军队中挑选出五千精锐作为先锋,再次抢渡大渡河。为了激励渡河的将士,他命令全军将士都到河边为他们呐喊鼓劲。
一开始,在战友们的呐喊声中,渡河将士们的行动颇为顺利。眼看部分士兵就要到达彼岸,突然,一股洪流从上流冲下,将太平军的渡船连同五千精锐士兵,全部卷入大渡河中。太平军第二次抢渡大渡河的行动,依旧以失败告终。
两次抢渡失败,损失精锐五千后,迫使石达开暂时放弃抢渡大渡河的想法。他把目光放到了紫打地左边的松林小河上。于是,石达开率军抢渡松林小河。
当时,松林小河的情况和大渡河差不多,也是河水暴涨,难以横渡,再加上镇守松林小河的土司王应元收了清廷的钱,拼命对抗太平军,所以,石达开大军抢渡松林小河的行动也失败了。
不久后,石达开再遭重大打击。他囤积粮食的马鞍山大营被土司岭承恩偷袭了!一两万人马,没有一粒粮食,怎么可能生存!
被彻底逼上绝境的石达开只得拼命一战,做最后的抗争。他将军队分作三路,以两路抢渡大渡河,以一路抢渡松林小河。
面对危局,太平军将士虽然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却依旧无法突破滔滔洪水。最终,三路抢渡的太平军全都败下阵来。
得知败讯后,石达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断,他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残余的六千士兵的性命。于是,石达开成了清军的阶下囚。他手下的六千将士,其中四千人由于先期遣散,幸运生还。另外两千兵就没有好运了,他们成了清军将领唐友耕的刀下亡魂。
唐友耕为什么要杀他们呢?原因是他要抢“功”。之前与石达开接洽投降事宜的不是唐友耕。唐友耕为了抢“功”,抢走石达开,并屠杀其麾下剩余的两千兵。之后,他将石达开献给骆秉章、刘蓉,便可堂而皇之地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了。
石达开被俘后,被清军押送至成都。临刑前,这位太平天国的硬汉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连骆秉章、刘蓉这些他的老对手都不得不为他喝彩。在中国历史上,失败了却依旧能令对手折服的,除了石达开外,恐怕再也找不出几个来了。
石达开兵团的失败,使正处在危险之中的下游太平军,失去了一支策应之师。对此时的太平天国而言,这或许并不重要,但总归是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翻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