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于战火应天府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巧合:大一统王朝第二代都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就会国祚绵延,解决不好轻则四分五裂,重则二世而亡:秦二世而亡,汉有诸吕之乱,晋有八王之乱,隋二世而亡,唐有玄武门之变,宋有烛影斧声,明有“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主角明成祖朱棣,本与帝位无缘,硬是靠打仗的本事,逆天改命,从侄儿建文帝手中抢回了皇位。
但是,朱棣的故事要从南京讲起。
大元国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公元1360年5月2日),应天府内(今南京)朱元璋迎来了第四个儿子——朱棣。不过,这个新生的男婴并不能缓解朱元璋的焦虑,因为作为“反元”义军领袖之一,朱元璋正面临人生最大的挑战。
朱元璋的挑战并非来自大元帝国。此时,曾经雄踞亚欧大陆东部的大元帝国已经分崩离析,到了灭亡的边缘。真正服从大元中央政府命令的只有绥远的孛罗帖木儿,西北的幽王、肃王,东北的辽王,以及云贵的梁王。一类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比如幽王、肃王;另一类王,有心有力,却地处一隅够不着,比如拥兵十万的梁王。
大元真正的顶梁柱是察罕帖木儿和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扩廓铁木尔,蒙古语。“青铁”之意,汉名王保保,大元名将,徐达的强敌,被朱元璋称为“天下奇男子”。
]。他们的控制区域在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一带。不过,这些地盘虽然名义上还在大元控制之下,也乱成了一锅粥,地方军阀李思齐、张良弼、田丰(本为元将,后加入红巾军反元)等实力派才是实际上的主人。不久,察罕帖木儿被山东军阀田丰诱杀,他的死让大元丧失了统合力量的核心人物。此后,北方军阀更是不服大元中央政府的调遣,大元皇室内斗又导致扩廓帖木儿不受信任,大家各顾自己,已经呈现土崩瓦解的状态。既然大元已经分崩离析,那么朱元璋的挑战是来自哪里呢?
当时,最早举起“反元兴宋”大旗的刘福通是反元势力名义上的共主。但是,他此时只控制着以汴梁为核心的河南一带,和察罕帖木儿互有攻防,打得不可开交。其他据地自雄的还有:四川明玉珍、福建方国珍、两广邵宗愚等人。不过,他们在争夺天下的大棋局中终究都只是配角。真正挑战朱元璋的是占据长江流域的起义军领袖陈友谅、张士诚。
在元末群雄中,真正有能力争夺天下的就是这三位农民起义领袖,他们控制了帝国财税重地——长江流域。三人中雄踞两淮、浙东的张士诚[张士诚,以驾船运盐为业,后不堪权贵凌辱,率众起义,据高邮,占苏州,称吴王。后为朱元璋所俘,自缢而死。
]喜欢两边讨好,伺机偷袭,气量、志向都不及另外两人,实际上是“自守之贼”,不具备夺取天下的主观愿望。因此,朱元璋最大的挑战来自长江上游的对手陈友谅。
陈友谅是个杀伐决断的狠角色。他原名陈九四,职业渔民,今湖北仙桃人,祖上姓谢,入赘陈家,遂改姓陈。他最早在倪文俊麾下效力,后来杀了倪文俊投靠徐寿辉。
说杀就杀,翻脸无情是他最大的特点。有两件事能说明他的狠:“干城仗普胜而旋即杀之,北面事寿辉而旋即毙之”[《明史纪事本末》
]。“普胜”是赵普胜,他本是陈友谅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因战功被陈友谅猜忌,陈友谅借口接风,吃着羊、唱着歌,就把人给砍了;“寿辉”是徐寿辉,他本是陈友谅的老大,被陈友谅架空之后,求当傀儡而不可得,被陈友谅派人用锤子砸死。
凭借着心黑手狠,陈友谅逐渐控制湖南、湖北一带,把根据地设在武昌(今武汉)。至正二十年初(公元1360年),稳定了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开始向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今南京)发起大规模进攻,双方在江西展开了拉锯战。打到五月,陈友谅夺取了应天上游的屏障太平(今安徽芜湖),“尽有江西、湖广地”。朱元璋被压制到应天一带,局势危急。
同年闰五月,陈友谅率领大军沿长江东下,攻打应天。眼看大军兵临城下,朱元璋愁上眉梢。是战是和、是降是走?应天内朱元璋天天开会、日日研究,怕是没有时间顾及朱棣这个刚刚满月的小宝宝。但是,朱棣的降生无疑给朱元璋带来了幸运,让朱元璋在人生最大挑战面前平添了几分运气。
从实力上看,陈友谅似乎胜券在握:天时,陈友谅的“天完”政权(之所以叫这个怪名字,是因为“天完”刚好压了“大元”一头!古人也很幽默,脑洞清奇!)从未向大元屈服,而朱元璋则接受了大元吴王的封号,陈友谅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地利,陈友谅控制整个江西,占领了太平(今芜湖),逼近应天,又与张士诚夹击朱元璋,朱元璋处于被动挨打的处境;兵力,陈友谅军队数量远超朱元璋,其水军质量在当时首屈一指。
朱元璋陷入人生最大的危机。
正面作战几乎没有胜算的朱元璋选择了预设阵地、诈降诱敌,他选择的伏击地点是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龙湾位于应天府北面,秦淮河汇入长江口的北岸,是一处适合登陆的浅滩。
从龙湾向南很近就有一座横跨秦淮河的木桥——江东桥——过了桥应天府就在眼前,负责驻守这里的康茂才。
龙湾的致命缺陷,就是地势低洼,周围被高山环绕,一旦不能抢占制高点,容易被围攻。而且康茂才虽然和陈友谅是老乡,却是徐寿辉的死党,熟归熟,你杀了我兄弟,一样不会放过你!
于是,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康茂才写诈降信把陈友谅引诱到龙湾,过江东桥从北面攻击应天。同时,朱元璋连夜把江东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多疑的陈友谅立即放弃渡过秦淮河的打算,向龙湾集结。这来回一折腾,陈友谅的军队没赶得及吃饭,却赶上了天降大雨,结果全军都成了落汤鸡,士气低落。
此时,朱元璋亲自坐镇卢龙山,居高临下,当他发现陈军集结在狭小地域内,施展不开时,立即挥动令旗。早已埋伏好的徐达、常遇春、杨璟、张德胜四路齐出,此时整个陈军指挥系统陷入崩溃,陈友谅被困在低洼地里,大部队施展不开,一片混乱,水师也大量搁浅。
最终,陈友谅抛弃部队,施展渔民的看家绝技——划船,才逃回自己的老窝武昌,朱元璋大获全胜,史称“龙湾之战”。
朱棣诞生在朱元璋的人生转折点之时。因此,他对朱元璋来说自然很重要。由于有了朱元璋这样一个一路混到皇帝的爹,朱棣或多或少遗传了他的军事才华。在日后的一系列战争中都可以在朱棣身上看到朱元璋的影子。
但是,朱棣这个时候还想不到这些,作为一个婴儿,他只能待在母亲的怀里。可是,朱棣的母亲是谁却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