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计篇

书名:孙子兵法 孙武著本章字数:3833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题解

本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它涉及战争的根本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因此本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孙子军事思想的概述。“计篇”主要讲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主张在出兵前进行战略决策,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估算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并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制订周密的计划,灵活地运用战术。在本篇中,孙子对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军事预测决策的基本模式、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等也有精辟的见解。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考察。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曹操曰:道德,智能。

曹操曰:天时,地利。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译文

所以,应该以五个方面的实情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但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此,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更清明?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更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而去也。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译文

如果能采纳我的计策,任用我领兵作战必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采纳我的计策,任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分析利害条件,列出有利的作战方略,使君王采纳,然后就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佐条件。所谓“势”,就是利用有利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曹操曰:以利劳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译文

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所以,能战应假装不能战,要用兵应假装不用兵,要攻近处应假装攻远处,要攻远处应假装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来引诱他;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时刻戒备他;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他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他,使他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就设法使他骄傲起来;敌人处在安逸之中,就要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规定的。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译文

凡是在没有开战之前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在没有开战之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因为取胜的条件不充分。条件充分的能取胜,条件不充分的不能取胜,更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负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实例

实例一:退避三舍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意思是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

兵不厌诈,作为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在古代战争史上,应用“兵不厌诈”策略,以弱胜强的实例不胜枚举。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提出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转过头来攻打晋国。楚晋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陈兵列阵,欲决一胜负。

此时,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以取得对方信任,而在战场上,可以多用欺诈的手段来迷惑对方。所以,你不妨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也许能取胜。”而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曾被迫逃亡到楚国,受过楚成王的恩惠,许下过“万一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晋国会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的诺言。所以在城濮对阵时,晋文公下令军队退后九十里,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果然上当,结果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楚国经过这一战之后,国力削弱了,而晋国国力得到了增强,后来成为诸侯霸主。

实例二:因势利导

孙子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意思是说:敌人贪利,就用利来引诱他;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时刻戒备他;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他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他,使他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就设法使他骄傲起来;敌人处在安逸之中,就要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这告诉我们:不管对方处于怎样的状态,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找到取得优势的切入点。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34万伐魏,魏明帝曹叡任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对方略有了解,双方都是足智多谋的老将,所以战前各自做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

司马懿受命离开魏都时,曾受曹叡手诏:“宜坚壁固守,勿与交战。”所以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互有胜负之后,魏军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颇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想尽办法诱敌出战,然而司马懿素以沉着谨慎著称,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越发慢条斯理起来。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给困难。同时他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正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趁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做文章,打算打持久战,其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

当年8月,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撤兵。

实例三:上下同心

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意思是说: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要上下同心,管理者与员工要有共同的意愿,上下沟通、相互对话、相互理解,达到上下协调,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无往不胜。

日本MK出租汽车公司的经营方法是两条:“体察下情”“切忌奢侈”。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门口不挂牌子,经营这家韩国分公司长达27年的董事长俞奉植说:“如果挂上董事长办公室的牌子,职工就不会来找我谈话了。不同职工对话,公司怎么能发展呢?”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MK出租汽车公司在1986年纯利润高达18亿日元。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董事长华逊说,最重要的信条是“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视员工如伙伴,待之以礼,处以尊重”。对任何员工提出的不满,公司董事长都要亲自答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管理者与员工上下同心,共同促进了公司的发展。2011年,公司的年营业额为1069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

美国曾有一家小企业——国民罐头公司,公司的总经理康赛丁非常关心员工,他常常到工人们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问题。在1977年,该公司两次将职工家属请来参加有茶点和丰富节目的联欢会。在员工心中注入一种观念——公司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国民罐头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综观这几个企业的成功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者与员工上下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