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二章:孤军断后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本章字数:6178

  

  1942年,英军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战场。欧洲是英国的本土,他们要保证本土的安全,不能让希特勒进入英伦三岛。

  而亚洲,只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的地位远远低于本土。英军在亚洲的战略是“弃缅保印,保存实力”。缅甸对于英国来说很重要,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更重要。没有了缅甸,英国人还有印度;而没有了缅甸,中国的抗战就很艰难,因为中国的外援物资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滇缅公路。

  所以,英国人或听任中国远征军独立抗战,或利用中国远征军掩护自己撤退,而他们所做的,只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很不幸,在缅甸战场上,中国军队摊上的是这样不地道的盟友。

  英军的突然撤退,让中国远征军计划好的会战,一次次泡汤。日军第56师团瞅准机会,突然发起攻击,然后沿着滇缅公路直插中国境内。中国的滇西风声鹤唳,危如累卵,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再没有抗争下去的必要了,只好撤离缅甸。

  英军向西,中国远征军向北,而为他们掩护的,是孙立人的新38师。

  因为此时此刻,在最南面战斗的,就是新38师;此时此刻,还具有战斗力的,也是新38师。

  1942年4月20日夜晚,孙立人带着112团和113团计划聚歼日军第师团,而且114团还在赶往仁安羌的路途中。新38师完全有信心歼灭这路日军。

  就在这时候,由于日军第56师团突破了第六军第55师的防线,如同脱缰野马一样,一路向北,中国远征军面临被包围的危险杜聿明急忙叫回孙立人,让他堵住缺口。

  孙立人惆怅万分,但也只能带着112团和113团回援。

  孙立人趁夜离开后,日军第师团得到了消息,但是,他们对新38师不战而退,迷惑不解,以为是故布疑阵,所以不敢追赶,听任新38师全身而退。仅仅仁安羌一战,日军第师团已经被打怕了。

  新38师渡过伊洛瓦底江,占领了东北岸的巧克伯当地区,这时候,114团也归队了。现在,新38师基本上成了齐装满员的一支武装。

  说它基本上,是因为尚欠一个营。这个营在哪里,它以后是什么命运?后面会写到。

  孙立人命令在巧克伯当地区占据要点,构筑工事,严密警戒,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利用地形引诱日军至我设伏地带,将其包围而聚歼之。”

  4月25日午后,哨兵报告说,追击中国远征军的日军前哨部队,已经进人了伏击圈,而主力还在源源不断地向伏击圈赶来。新38师的战士们异常振奋,准备在这里痛快地打一场歼灭战。

  可是,上峰的命令又到了,8师‘放弃巧克伯当阵地,全师向北转移”。为什么眼看着日军进人了伏击圈,而不能打?因为撤退中的英军和中国远征军都狼狈不堪,被日军咬住了,需要新38师挥师营救。

  两个小时后,上峰的命令又下来了,要求新38师“占领伊洛瓦底江北岸的色格地区,掩护英国第一军第17师和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新22师撤退。”

  缅甸战场上,英军只有一个军,这就是斯利姆任军长的第一军,第一军下辖两个师,一个是孙立人在仁安羌救出来的第一师,另一个就是这个第17师。

  孙立人救了英军第一师,还要掩护这个第17师。孙立人不是英军第一军的军长,但是干的是英军第一军军长的活。

  上峰有令,新38师只好再次放弃聚歼日军的大好机会,悄悄撤出工事,向北疾走。

  在英军和中国远征军撤退的路上,现在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这一个新38师了。所以,新38师充当救火队的角色。无论是中国远征军,还是英军,都把新38师当成了阻击日军追赶的唯一依靠。

  然而,新38师纵有三头六臂七十二般变化,也无法阻止日军的多路进攻。

  4月0日,日军三十多架飞机,对着新38师的色格阵地狂轰滥炸,同时,地面上多路日军展开进攻。新38师依靠有利地形节节阻击,给了日军很大杀伤。

  在这里,李文才打死了他在缅甸战场的第二名和第三名日军。

  李文才打死的这两名日军是同时的,他在打死日军后,向战友们讲起当时的情景,战友们都觉得不敢相信,李文才也觉得他打鬼子的事情,顺利得实在邪门。

  那天,一连击退了面前的日军后,连长想和阵地右侧山上的二连联合起来,趁着夜晚对日军进行突袭,前后夹击,把这股日军消灭掉。

  连长喊通讯员,没有答应,通讯员已经牺牲了。连长就让李文才去通知二连,黎明时分,如果日军阵地有了火光,二连就冲下山来,与一连夹击日军。

  黄昏时分,李文才领到任务后,就出发了。

  新38师的防守,从来都不是被动地防守,而是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进攻。多年后足球场上有一句名言,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其实是从战争中来的。

  新38师在撤退印度的途中,身后有日军重兵追赶,但是新38师总是能够运用各种计谋,或者突然杀一个回马枪,或者布下埋伏圈,让追赶的日军胆颤心惊,总是和他们保持着安全的距离,礼送他们去往印度。

  一连到二连的距离有好几里,中间还要翻越一座小山包,涉过一条浅浅的河流,穿过一片茂密的丛林。

  李文才像只机警的灵猫一样,弓着身子翻越了山包,来到了小河边。河岸边是一片开阔地,他担心这里有日军的埋伏,就趴在草丛中,身体藏在月光下的树影里。

  四周一片静寂,偶尔会有枯叶落下,声音窸窣。

  李文才等候了足足有几十分钟,感觉到没有危险了,就准备起身涉过小河。这时候,他突然听到了脚步声。

  脚步声不是中国远征军的草鞋踩在地面的声音,而是皮鞋与地面摩擦的声音。

  来人不是远征军,肯定是日军。在缅甸战场上,穿皮鞋的只有两种人,种是日本人,另一种是英国人。此时,英国人早就脚底抹油,跑得比泥鳅还快,跑向印度,他们根本就不会在这里出现。

  月光下出现了两个人影,一个搀扶着一个,被搀扶的那个把枪当成拐杖,拄着向前走。那两个人又矮又胖,脚步迟钝,肯定是日军的溃兵,他们稀里糊涂,就走到了一连和二连的结合处。

  李文才发现了他们,但是他们没有发现李文才。

  他们走到距离李文才仅有二十多米远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叽里咕噜交谈了几句,其中的一个解开裤带蹲下去,另一个端着枪向四周观望。

  李文才觉得这是一个消灭他们的大好时机,他从腰间解开一颗手榴弹,投向他们,两名日军还没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倒在了地上。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想要归队,没想到锲而不舍地走了大半个夜晚,却不明不白地倒在了不知道谁撂来的一颗手榴弹下,死不瞑目。

  李文才继续在草丛中潜伏着,观察四周,过了好久,他看到四周宿鸟的叫声渐渐平息,又恢复了先前的寂静,这才走出树林,走到了那两名日军尸体的跟前。

  两名日军的身上都带着“千人针”,这是日军眼中的护身符。日军在临离开本土,侵略他国时,日本妇女就拿着针线,站在街头给每一个日本士兵身上的小布巾上缝一针,缝千针后,日本士兵装在身上,就能够成为“护身符”。

  美国大片《珍珠港》里有一个镜头,日军飞行员在临登机飞往珍珠港的时候,都把一块布巾绑在额头,这块布巾,就是千人针,有的绣着太阳,有的绣着“武运长久”。

  那天,李文才准时把情报送到了二连。黎明时分,一连和二连突然袭击,将日军打退了几百米。

  很多年后,李文才提起当年的往事时,遗憾地说,如果那时候把这两名鬼子抓了俘虏,该有多好啊,兴许从他们嘴里能够得到情报。

  新38师且战且走,掩护英军和中国远征军撤退。即使他们打了胜仗,也要赶紧向后撤退,不能和大部队距离太远,以免日军乘隙而入,隔开他们和大部队的联系。

  撤退途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伊洛瓦底江北岸有一座村庄,村外有一条河流,河流上有一座桥梁,英军从这座桥上逃走后,担心日军会通过这座大桥追赶他们,就在桥下埋了炸药,准备炸桥。而大桥的那边,还有新38师用来掩护阻击的两个连,孙立人一直随同这两个连撤退。

  日军追了上来,距离大桥愈来愈近,孙立人带着一连人击退了一路日军后,冲过了大桥。可是大桥那边,还有一连人马,连长叫叶英周,他们还在与另一路日军激战。

  英国人害怕了,就要提前炸桥,让叶英周那一连中国人替他们在河流对岸挡住日军,让英国人顺利逃脱:负责炸药的英军上校已经安排人炸桥了。

  孙立人见到这种情况,怒不可遏。他用英语痛斥英军上校,安排一个排的中国士兵,把守桥头制高点,用轻重机枪压制日军火力,接应叶英周连突围。

  孙立人又担心英国人会提前炸桥,他叉开双腿,站立在大桥上,看着英军。他知道,一贯骄傲自大的英军根本不会把一连中国士兵的生命当回事,但是,英军再胆大包天,也不敢炸死一个中国将军,而且是救活了7000名英军的一个中国将军,被英国女王称赞不已的中国将军。

  英国人看到这种情形,就放弃了炸桥计划,转身逃走了。

  叶英周连在一个兄弟排轻重火力的支援下,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终于摆脱了日军的追击,跑上了大桥。

  就在孙立人准备下令炸桥的时候,叶英周说:“负责殿后的一个班还没有跟上来。”孙立人就要求再等等。当时,日军的子弹已经落到了大桥的这边,大桥这边的人随时都会伤亡。

  又等了十几分钟,当最后的三名战士跑过了石桥,得知殿后的那个班仅剩下这三名战士后,孙立人才下令将这座四米宽的石桥炸毁。

  新38师为全军断后,却不能得到有效的物资保障。

  4月0日,孙立人驱车来到盟军总部,面见亚历山大将军,在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后,恳请亚历山大能够拨给新38师一部分大炮和坦克。这样,新38师就能够击败在他们侧翼出现的日军第56师团之一部。第56师团自进入缅甸后,连

  战连捷,骄横异常,防范松懈,如果新38师突然发起袭击,一定能够歼灭这股日军。同时,也保证了英军可以安全从容地从缅甸撤入印度。

  可是,亚历山大拒绝了孙立人的请求。他的理由是,英军已经奉命撤往印度,所以不便再做攻击的举动。至于那些山炮和坦克,属于大英帝国的装备,不能交付中国军队使用。亚历山大还托词说,现在一无汽油,二无给养,不堪再战。

  孙立人请求再三,亚历山大推辞再三。

  没办法,孙立人只好返回新38师。

  因为这股日军没有被击溃,所以他们就赶在英军的前面,占领了清德温江的重要渡口,将欲渡江西去的英军击溃。

  英军为了逃跑方便,就把这些山炮和坦克都堆在了江边,这些重型武器成为了日军的战利品。

  5月5日,新38师又划归第五军,孙立人接到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命令,要求派遣113团星夜赶往卡萨,阻击日军的第55师团。

  接到命令后,孙立人立即赶到第五军军部,向杜聿明陈说实情:113团连续作战,不得休整,实在已经疲惫不堪,而且113团还有00名伤员,行动不便。当时,所有车辆都在军部的掌控之下,孙立人请求杜聿明能够拨给新38师几辆汽车,以便运输伤员。

  杜聿明对孙立人的请求一口回绝,他说所有的车辆都已经调拨一空,现在找不到一辆汽车了。

  孙立人只好离开第五军军部。

  走出不远,孙立人看到一条路边,停着几十辆大卡车,就不经意地问起卡车司机:“车上装的是什么?”

  卡车司机看到面前站立的是一名中将,不敢隐瞒,就老老实实地说:“车上装的都是沿途搜来的药品和照相器材,准备开往密支那。”

  孙立人仰天长叹。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眼中,那些药材和照相器材,比士兵的生命还重要。

  后来,杜聿明率军走入野人山,因为林深路窄,车辆无法通过,这些大卡

  车和山炮、坦克,全部被付之一炬。

  英军把他们的山炮和坦克,宁肯送给日本人,也不送给新38师。

  杜聿明把中国远征军的汽车,宁肯送给烈火,也不送给新38师。

  新38师113团就这样带着伤兵上路了。此后,他们就与新38师主力分开了很长时间,在缅甸丛林中左冲右突,连遇险境。

  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也上路了,尽管满腹委屈,但是他还是要完成上峰交给的任务。

  因为在国民党军队里,上级随便下达一个命令,而从不考虑这个命令下级能否完成。如果下级不能完成,上级就能够冠冕堂皇地杀头问罪。

  掩护庞大的、多路的败军撤退,其艰苦可想而知。

  当年的日军采取两个钳形攻势,一个是内钳,一个是外钳,要将远征军和英军全部包围并消灭。两个钳形攻势,其实就是两个包围圈。即使远征军冲出了第一道包围圈,还有第二道包围圈在等着他们。远征军和英军对日军的动向一无所知,而日军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

  因为制空权把握在日军手中。

  1942年5月10日,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到达了一个叫做米咱的地方。在这里,他见到了来到这里不久的新22师师长廖耀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突然见面,感觉到格外亲切。

  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叙说这些天的经历,就传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日军已经占领了八莫、密支那。而八莫和密支都是他们回国的必经之地。八莫在东面,密支那在北面。

  也就是说,向北和向东的路都已经走不通了。

  日军的两道钳形包围圈已经完全形成,要依靠远征军这支兵疲马乏的队伍,冲破日军精锐武器构筑的包围圈,谈何容易。

  形势异常危急。

  来到米咱不久,第五军联络参谋就来传达远征军司令部的命令,要他们去幵会。这次开会的主要议题是:远征军何去何从?退往何处?

  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意见是退往印缅边境,因为印度方向没有日军,而且背靠印度,可以防止四面受敌。但是,如何退往印缅边境,退往印缅边境后的下一步怎么办?罗卓英不知道。

  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意见是退往缅北野人山,翻越缅北野人山,回到中国。然而,缅北野人山是个什么样子,适合不适合行走,杜聿明一概不知。

  孙立人赞成罗卓英的观点。

  孙立人认为:从军事方面来说,日军双重钳形包围圈的主力在北方和东方,明显是要在中国远征军回国的路上进行伏击,中国军队不能硬闯;从地理方面来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写着“五月渡泸,深人不毛”,云南怒江边城泸水以西,都是瘴疠遍地、杳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即使中国远征军侥幸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进人的是这样的绝地,岂能生存?

  所以,孙立人认为应该将中国远征军先撤人印度,保存实力,再图良策。

  孙立人和罗卓英的建议合理可行,但是,杜聿明没有采纳。

  杜聿明没有采纳的原因是,蒋介石不让远征军去往印度。蒋介石的日记这样记载:“中国军队无退入印度之意。”

  副司令杜聿明知道蒋介石的意图,而司令罗卓英居然不知道。可见,罗卓英只是一个傀儡,中国远征军的真正权力,掌握在杜聿明手中。

  中国远征军的高级将领们在一起开会,为什么史迪威没有参加?史迪威此时在哪里?

  当中国远征军的这些高级将领们在一起研究如何撤退的时候,作为中国远征军总指挥的史迪威,已经在五天前,离开了中国远征军,带领114人的一支小分队,徒步走向印度。

  这次会议结束后,罗卓英也带着一支小分队步入史迪威的后尘,走向印度。史迪威是5月5日出发,5月20日到达印缅边境的英帕尔;罗卓英是5月10日出发,5月2日到达英帕尔。

  会议结束,孙立人回到了新38师师部所在的米咱。

  这时候,孙立人还没有带着新38师退往印度的打算。既然上级杜聿明要求退往中国,孙立人只好执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当年的新38师军医处处长薛庆煜回忆,杜聿明在那次会议上下达了这样的命令:军部直属部队新22师和96师均以汽车输运,经印道到曼西,然后徒步向太柏家前进;新38师徒步断后,以后再向太柏家前进。

  印道、曼西、太柏家都是地名。

  撤退的人坐着汽车,而断后的人迈着双脚。

  孙立人刚刚回到米咱,突然接到一封加急电报,新38师112团情况危急。

  112团从温早发来的加急电报是这样写的:

  “尾追之敌约一个联队,附有坦克8辆,炮8门,于10日下午2时大举来犯,迄晚我被包围,形势急迫……”

  温早在孙立人的来路上,他在去军部开会前,已经带队走过了温早,没想到,日军将为新38师断后的112团咬住了。

  此时,新38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面。113团在卡萨抗击着二十倍于己的日军,掩护主力撤退;112团在背后被拥有优势兵力的日军包围。孙立人手中能够使用的兵力,只剩下了一个114团。

  日军拥有机械化装备,而孙立人想向英军讨要坦克和大炮,遭到拒绝。

  日军一个联队就是800人,而孙立人手中掌握的兵力,仅有1000人,而且连日作战,奔波千里,已经疲惫异常。

  日军一路追踪,士气正旺;远征军一败涂地,士气大受影响。

  无论从兵力,装备上,还是从气势上,114团都处于下风。

  这仗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