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一章:新闻逻辑

书名:杀人游戏(全四册)本章字数:5600

  一条条新闻犹如一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散乱的珍珠,通过新闻编辑的精心搭配,用“播出顺序”这根无形的金线把它们串接起来,变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链。这条珍珠链就叫串联单,陆教授扬了扬手中的串联单:“你是说这七张纸里暗藏着谋杀线索?”

  1.新闻转型

  一阵激昂的音乐之后,《顺宁新闻眼》开始播出了,主持人皱着眉头出现在投影屏幕上,过了一会儿,她赶紧换上一副笑脸,但是笑容里却带着一丝厌恶。

  “前几天的暴雨使顺宁市很多地段发生水浸,其中最严重的地段是文心路,积水一度淹到腰部。很多人说暴雨造成积水,这是天灾,可是记者调查发现……”

  主持人说话越来越急促,到后来干脆不说话了,她面色通红,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继而浑身颤抖起来,眼神也变得散乱,她的双手一抖一抖的,脸部肌肉也跟着抽搐。过了片刻,她一头栽倒在直播台上,一头乌黑的秀发垂落下来,在屏幕上晃啊晃……

  最后视频停止播放,画面定格在一头乌黑的秀发上。

  几十号学生看着那一个恐怖的画面,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就连平时上课喜欢睡觉的也都睡意全消,一个个眼珠子瞪得老大。其中部分学生曾经看到过这一幕,再次温习,还是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一位长发披肩的女老师走到投影屏幕前,问道:“怎么样?吃惊吗?”

  短短一句话,两个问号六个字,女老师爽朗的性格便活脱脱展现出来。她瞪着大大的眼睛,充满笑意地看了看每一个学生,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一个陌生人引起了她的注意。虽说她的课平时会有很多其他系的学生来旁听,但是那个陌生人明显不是学生。他目光犀利地看着自己,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课,浑身散发着一股英气。这是谁呢?似乎有点面熟,在哪里见过又不是很清楚。女老师并没有太在意,目光只是在那陌生人身上一扫,便继续问学生们:“有看过这档节目的没有?”

  七八个学生稀稀拉拉地说看过。

  “这是顺宁市电视台的招牌栏目《顺宁新闻眼》。6月28日,他们的主持人宁子晨被人谋杀在直播台上,”女老师侃侃而谈,“后来,《顺宁新闻眼》继续播报这起谋杀案,甚至把每个嫌疑人都采访了一遍,再后来,他们甚至发起了观众投票,让观众来指认谁是凶手。由于这种形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所以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天我们这堂《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践》课的主题就叫‘死亡直播’。我们以‘死亡直播’为文本,来分析中国电视新闻乃至电视栏目的发展走向问题。”

  女老师说完便按播放键,一头乌黑的秀发从屏幕上淡出,欧阳冰蓝又出现了,这是6月29日的新闻片段,之后《顺宁新闻眼》每天关于谋杀案的新闻依次播放……所有新闻播完之后,有学生问道:“怎么没啦?”

  “看得很过瘾是吧?”女老师笑呵呵问道。

  “是啊,就像看电影一样。”

  “对,像看电影一样,”女老师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娱乐化。你刚才问怎么没有了,这是因为谋杀案还没有破,我想他们肯定会继续报道的。”

  女老师说着话,瞥了一眼角落里的陌生人,她现在认出他来了,他刚才就出现在“死亡直播”里。

  “新闻故事化和娱乐化已是老生常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播的《60分钟》栏目,算是新闻故事化的开山鼻祖。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比较晚,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才由此诞生,后来1978年的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从1958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电视事业基本上处于故步自封的局面。那时候的电视新闻就像是黑板报。改革开放,丰富了我们的电视节目,但同时,商业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也冲击着新闻专业的理念。

  “近几年来,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电视台都把收视率和广告创收作为考核一个栏目的重要指标,收视率低、没有广告收入的栏目,那就对不起,制片人下课吧!当然,有后台的制片人不算。于是,到底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创收,避免下课,成了很多电视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于是这几年,社会新闻越来越多,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深圳电视台的《第一现场》等等,都属于社会新闻栏目。

  “社会新闻初出江湖时,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当所有电视频道都挤向社会新闻时,同质竞争使社会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导致社会新闻收视率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电视台开始在社会新闻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故事化、甚至娱乐化。再来看这档《顺宁新闻眼》,这档节目本来也是主打社会新闻,最高收视率达到了8%,可后来逐渐走了下坡路,最后收视率只有2%。你们有一个师兄就在那里工作,他说收视率下降是因为后来时政新闻多了。我跟他讲,这只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在社会新闻同质化竞争中逐渐失去了观众。6月28日,主持人被谋杀在直播台上,给栏目提供了一个契机,它开始从单纯的社会新闻,走向新闻故事化,本身选取的题材就很好,关注度高,影响面广,故事性强,而且只要不破案,观众就会持续关注。等过一段时间,案子破了,受众也培养起来了,栏目风格也就成功转型了。”

  女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声情并茂地讲完后,下课铃声适时响起,一屋子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还没回过神来呢,却听女老师说道:“好了,今天的‘死亡直播’就到这里。”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课堂。

  女老师收拾着讲义,看了看教室后排,那个人还坐在那里,直等所有的学生都走完了,那人才走向前来,乐呵呵地恭维道:“陆教授的课真精彩啊!”

  陆教授自得地笑了笑,然后问道:“你就是苏警官吧?”

  “呵呵,是。”苏镜笑道。

  “哇,真人比电视上要帅。”陆教授哈哈笑道。

  这位陆教授,正是孙大宝向苏镜推荐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陆哗。孙大宝说,要破案需要陆教授的帮助,苏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他问为什么,那个胖子却说:“我不方便说,你只要把串联单拿给陆老师看看就行了。”

  顺宁到上海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苏镜昨天晚上离开顺宁电视台后上网查阅了这位陆教授的资料,今天一早便坐车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几经打听知道陆教授在这儿上课,便决定再当一回学生。此时被陆教授夸奖长得帅,苏镜竟微微有点脸红了,如果邱兴华在这,他肯定会奇怪老大这是怎么了?苏镜对女人向来有一套,但是在这位女教授的注视下,他竟然有点不自在了。也许这就是教授的魅力吧,站在教授面前,自己永远都是个学生。

  陆晔笑了:“苏警宫大老远跑到上海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啊?”

  “想请陆教授帮忙,查出谋杀宁子晨的凶手。”

  “啊?”陆晔的眼睛本来就大就圆,此时睁得更大更圆了,一张瓜子脸上写满了惊讶、错愕以及不可思议。过了片刻,她又哈哈大笑起来:“你在开玩笑吧?”

  那是一种纯粹的笑,亲和而友善,友好里有拒绝伪善与平庸的距离感。讲话的时候,上唇稍有些压迫下唇,语速快,音色脆,还没等苏镜解释,便连珠炮似的继续说道:“你找错人了吧?其实我只是个老师,我对破案一点没有研究。如果有什么疑问,你应该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他们的专家肯定比我在行,你一定是找错人了。”陆晔说着话,收拾好讲义捧在胸口准备离去了。

  苏镜连忙说道:“是孙大宝让我找你的。”

  “孙大宝?”陆晔略微皱了皱眉头。

  “他号称是你学生。”

  “不用号称,的确是,”陆晔更加惊讶了,“他让你找我?”

  “是。”

  “他好像不是嫌疑人之一啊。”

  “也难说。”

  “不会,不会,他那人捣捣乱还行,杀人他没那胆量。”陆晔眉头皱得紧紧的,苏镜觉得她认真的样子非常可爱,“他让你找我…那你准备问我什么呢?”

  苏镜掏出厚厚的一撂纸递给陆晔,说道:“这是《顺宁新闻眼》从6月28日到7月4日的串联单,我怀疑谋杀线索可能藏在这里面,但是我没有学过新闻,所以看不出来。”

  “苏警官,说话不用那么文绉绉的,6月28号就好,不用28日,要口语化,哈哈哈。”

  虽然被当面批评,但是陆教授说话真诚,笑得也真诚,苏镜倒是一点气都生不出来。

  陆晔领着苏镜来到新闻学院的办公大楼,大楼里非常静谧,苏镜心里产生一种敬重之感。两个女老师从前方走来,跟陆晔打个招呼,一个问道:“陆晔,下课了?”

  一个说道:“老是这么风风火火的。”

  陆晔答道:“嗨,咱现在改行当警察了。”

  “啥?”

  “不说了不说了,等把案子破了,再跟你们讲。”

  两个女老师打声招呼就走了,狐疑地看了看苏镜,苏镜也正好奇地打量两人,然后看着两位女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

  “行了,别看啦,”陆晔说道,“那是我们学院的两个美女老师,诱惑了好多届学生,一个叫孙玮,一个叫吕新雨。别看了,你没戏!都比你大,而且都结婚了。”

  苏镜脸色红了红,在陆教授面前,他越发像个孩子了。

  2.七个咒语

  一条条新闻犹如一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散乱的珍珠,通过新闻编辑的精心搭配,用“播出顺序”这根无形的金线把它们串接起来,变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链。这条珍珠链就叫串联单,陆教授扬了扬手中的串联单:“你是说这七张纸里暗藏着谋杀线索?”

  “应该是吧,”苏镜答道,“我看这几页串联单时,总觉得怪怪的,但是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你那学生孙大宝又语焉不详。”

  “呵呵,甭理他,”陆教授笑道,“看来我得改行当警察去了。”

  “哈哈,陆老师,警界欢迎你啊,要不你再改一次行吧。”

  “我可以考虑一下。”陆教授说着,拿起6月28号的串联单仔细琢磨起来。她时不时皱紧眉头,时不时又点点头,而苏镜的心情则跟着陆教授的表情起起伏伏。陆教授看完6月28日的串联单,又开始看29日的,大概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把几份串联单看完了。

  “陆老师,有什么发现吗?”

  陆教授沉吟片刻说道:“发现了一点东西,但是又不确切。要知道,我不清楚你的破案方向在哪儿,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的发现是不是对你有用。”

  “陆老师,不管发现什么都请告诉我,也许真的有用呢。”

  “人命关天的事,还是慎重一些好,”陆教授说道,“这样吧,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把一些主要的东西讲给你听听,看看对你有没有启发。”

  苏镜连忙点头称是。

  陆教授说道,电视新闻编排体现着编辑的政策水平、审美能力、编排技巧、技术手法等多个方面。以往受到“大记者、小编辑”的心理定式的束缚,电视新闻编排一直不太受重视,编排意识淡薄,电视新闻编排很大程度上局限在“1+1=2”,甚至“1+1<2”这种简单的稿件组合与单一串联上,局限在填鸭式的模式中。而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新闻编排变得有规律可循,不再是“抓到筐里就是菜”。

  编排思想是新闻编排的灵魂,编排思想明确,新闻编排起来就高屋建瓴、层次分明,新闻节目就主题突出、导向清晰、结构严谨;相反,编排思想不明确,新闻编排起来就杂乱无章,新闻节目势必支离破碎。一档新闻栏目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单条新闻的质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栏目编排水平的高低。陆教授饶有深意地看了看苏镜继续说道:“新闻编排要注意构成绵延不断的节目流动,让节目和节目之间有关联,有过渡,决不能东一榔头西一锤,要紧紧地抓住观众,不能让观众有机会用遥控器换频道。”

  “怎样形成节目流动?”

  陆教授无奈地说道:“真是隔行如隔山啊!让节目流动起来,就是相似的新闻、有关联的新闻放在一起,比如最经常说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都是最基本的分类。当然,节目编排还可以用导语串联,不过这一块对《顺宁新闻眼》这档节目不是很适用。”

  陆教授说罢,将串联单递给苏镜说道:“仔细看一下,你就会发现奇怪的地方在哪里。”

  “啊?就这样啊?”苏镜说道。

  “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啊,”陆教授指了指苏镜的脑门,“自己多开动一下脑筋。”

  苏镜无奈地离开了陆教授,立即坐车回到了顺宁,将自己关在屋里冥思苦想。七份串联单就像七个咒语,紧紧地箍住了他的思维,他拼命地撕扯着头发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打开电脑,查询陆晔发表过的文章,大多都是关于媒介素养研究、广播电视产业、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过程和中国媒体改革等方面的东西。对新闻编排,陆教授研究得其实很少,也许这是很小儿科的东西吧,所以陆教授关注得并不是很多。

  “哎,对她是小儿科,对我可是天大的难题啊。”苏镜想着,又回忆着陆教授说过的话,他灵机一动,在搜索框里输入“延绵不断的节目流动陆晔”,点击确定,然后跳出几十个网页,原来这是陆教授在文章《力量游戏: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电视业的市场重构》中提到的观点。他兴冲冲地打开文章,竟然有一万多字,苏镜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还是没发现什么端倪。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钻研起这篇论文了。终于,在最后,他看到了陆教授谈论节目编排的一段文字:

  对于商业电视来说,最基本的节目构成策略有这样几种。第一,要构成延绵不断的节目流动(FLOW),让节目和节目之间有关联,有过渡,在节目编排上不能让观众有机会用遥控器换频道。第二,可以在一个时段内用相同类型的几个节目的组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版块(BLOCK-ING)以吸引相同视听趣味的观众。第三,采用“吊床”式构成(HAM-MOCKING),即把一个比较弱的节目排在两个强的节目中间,就像一个吊床要拴在两棵结实的树上一样。第四,强化一个时段的首、尾节目对中间节目的影响力(LEAD-INS和LEAD-OUTS)。第五,“帐篷”式构成(TENTPOLING),即用一个热门节目来拉动其前后节目的收视率,像搭帐篷。第六,采取反向节目构成策略(COUNTERPROGRAMMING),也就是编排一个与竞争对手频道同时段完全不同类型的节目来吸引不同的目标观众。第七,做些与众不同的节目安排,比如用专门制作的特别节目来造成轰动效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STUNTING)。

  看完这段文字之后,苏镜开始疑惑起来,关于节目编排,陆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了七点,为什么跟自己只说了一个方面?是了,肯定是陆教授认为其他几个方面对自己没什么帮助。那么《顺宁新闻眼》那七份串联单里必定有一份,节目和节目之间没有关联、没有过渡,找出这份串联单,也许就找到了一个线索。

  “既然陆老师说新闻可以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那我就把《顺宁新闻眼》的每条新闻都分分类。”这么想着,苏镜便开始对串联单上的每条新闻进行梳理,等把七天的新闻全部分类完毕,他豁然开朗,有问题的串联单,是6月30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