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书名:嫂娘本章字数:4408

  梁德烈一家过的那种穷困的日子,用当地的话来说:麻袋绣花,底子太差。

  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其实对甄孝贤一家来说,开门根本就没有七件事。梁德烈兄弟几个不知道酱油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醋是什么味道,每天有三餐粗茶淡饭就很满足了。

  家里那把铜勺子可能用了好几代人,铜勺子左半边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凹槽,就像是一张大嘴咬了一大口苹果的形状。舀稀饭或面汤时,不停地往下流。看似一个有小碗大的铜勺子,往饭碗里舀那些稀稀汤汤的东西时,要舀好多次才能将碗盛满。

  甄孝贤从嫁到梁家来承担着耕耘劳作、操持家务等等一切重任。她过的是隐瞒性情、忍泪装笑的生活。在那艰苦的生活环境里,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没有听到她对这个贫寒的家庭有一句抱怨。

  因家中劳动力少,张嘴要吃饭的人多。每到春荒的时候可以说是家中无余粮,人无换身衣。

  老二梁德科已经懂事了,看到家里这光景,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看到嫂子从嫁过来后,无怨无悔地为这一家操劳,从内心更加敬重嫂子。

  新的学期开学他就初三了,他将所有新发的课本和作业本的名字全部改写为梁思恩。

  班主任黄轶民是教数学的,他要教几个班学生的数学课,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个叫梁思恩学生的作业本,感到很奇怪。这时,他停下手中批改学生作业的笔,一只手撑着腮帮,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是谁。

  第二天上课前给学生发作业本时,黄老师故意大声喊梁思恩名字,梁德科站了起来。

  黄老师对梁德科这个学生是很器重的,他喜欢这个学习刻苦、遵守校规的学生,但对他在没有事先告知老师的情况下,擅自给自己改名的行为很不高兴,并在全班批评他:“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但也不能想改就改。要是全班的同学都像你一样,想改成什么名字就改成什么名字,那不就全乱套了……”黄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批评他。

  过了好一会,梁德科很礼貌地说:“黄老师,我擅自改名是不对,是我幼稚无知。但我为什么要改名是有原因的,等下课后我找您说明原因好吗?”梁德科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黄老师意识到,他要改名可能是另有情由,所以没有再批评,接着就开始上课。

  下午放学后,梁德科主动去找黄轶民老师。他向黄老师谈起了自己的家庭情况,特别告诉黄老师,他的嫂子从嫁到他家以后,对这个家庭的无私付出。他现在只有,也只有以这种改名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嫂子的尊敬和感激。黄老师听到这里,被他嫂子的贤德深深感动

  他语调很平和地对梁德科说:“听完你家,还有你嫂子的情况,我对你嫂子也很敬重。我现在对你擅自改名的行为也表示理解,你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但你在没有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擅自改名,我们当老师的怎么知道梁思恩是谁呀,你说对吧?你这种做法,我还是要提出批评。”

  梁德科很诚恳地回答:“老师说得对,我的做法是不妥和幼稚,您批评我是应该的!”

  黄轶民老师接着说:“事已至此,我去与教你们班各科课程的老师都通告一下,免得他们又一次要理清这事。”说完他又补了一句:“我还得给校长说说,让他知道本校有一个已改了名的学生现在叫梁思恩。放学已经很久了,你回家吧。”

  梁思恩这时给黄老师道了一声谢,将胸前的书包往背后推了一推,就告别黄老师回了家。

  第二天,班主任在上课前向全班同学宣布:“梁德科同学由于有些特殊的客观原因改了名,同学们以后就叫他梁思恩。”班主任这一宣布起到了一石双鸟的作用:一是让同学们都知道了梁德科现在已改名叫梁思恩;二是他擅自改名的行为学校已认可。从这以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叫他梁思恩,但家里人和村里的人还是习惯地叫他的原名。

  梁思恩学习刻苦,除了自身有良好的求知欲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想到大哥,特别是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嫂子,在家庭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供他上学的不容易。如果不好好学习,他感到对不起大哥,更对不起嫂子。

  梁思恩想到粮食的金贵,他写了一首《惜粮》的诗,在同学们中争相传诵。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端碗方知农人苦,

  奉劝世人要惜粮。

  有的老师说,这是一首新的“悯农”诗,但不见有半点模仿的痕迹,同时还赋予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容,是一首好诗。

  转眼间,梁德科初中毕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懂事。看到家中这种光景,初中毕业后虽然考上了高中,但他不准备再上学了。

  甄孝贤知道他的想法后很是着急,她让梁德烈去劝说也不管用。她心里很明白,二弟书读得这么好,现在决定不上学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认为家中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全家人都咬牙坚持,是可以渡过目前这个难关的。如果辍学,就会耽误他一生的前程。婆母去世后的那几年,家中那样的困难都熬过来了,现在的情况比婆母刚去世时要好一些。人只要有志气,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甄孝贤要求梁德科继续上学是发自内心的,在家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她专程去梁德烈舅舅家,让他舅舅来劝说。

  这个当舅舅的从姐姐去世后,很少到他们家来,对几个外甥也少有关照。是不是因为外甥家太穷,怕沾上他了,那也不好说。

  舅舅读过几年书,嘴也能说。这次外甥媳妇来找他,让他对二外甥进行劝说。一个嫂子对这事都这样上心,如果当舅舅的对此不闻不问,从情理上确实说不过去。

  舅舅见到梁德科后,他是以先肯定后否定的方法进行劝说。首先肯定了他不想继续上学,想减轻家里负担的想法没有什么错。尔后再采取否定的方式同他交谈:即令你不上学了,你也不能改变你家的现状。如果继续上学,自己不但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到那时还可以真正帮助家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舅舅见外甥坐在那里低着头不吭声,继续苦口婆心地对外甥劝说:“我听说,为了感谢你嫂子在你这个家的辛劳,你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这证明你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好伢。你的嫂子听说你不想继续上学,在我家说起这事时,流下了眼泪。你要是真的心疼你嫂子,你要是真的知道感恩,你就要继续上学,而且还要更好地学。多少人想上高中没有考上,你考上了不继续上,你说家里人怎么不生气?”

  舅舅坐在堂屋里劝说了半天,最后用右手拍了一下自己的右膝盖,边起身边说:一言不中,万言无用。我说了那么多,你把我说的话好好考虑一下。”

  舅舅这种先肯定后否定方式的劝说,倒是让梁思恩听进去了。

  梁思恩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舅舅说的话,他认为舅舅说得很有道理。为了不让嫂子伤心,为了让这个家庭能够摆脱目前这种困境,他最后确定还是要继续读书。

  第二天一早,他对哥嫂说:“大哥,嫂子,我听你们和舅舅的,我同意上高中。”

  梁德烈自己也没有读多少书,他劝弟弟继续上学,只不过是为了尽到一个当大哥的责任。但对读书的重要性,他在脑子里没有很清晰的概念。

  甄孝贤本人是体会过辍学之苦的,当她听到二叔子同意继续上学后,高兴得乐以忘忧。连声说“二弟,这就好,这就好!”

  当地有个说法,大村子的亲,扯不清。农村人的联姻范围不是很大,一个村子里是扁豆芽拌黄豆芽,勾勾连连的都能串上亲戚。

  甄孝贤嫁到梁家庄几年后,甄家庄一个叫甄润芬的姑娘也嫁到了这个村子。但按甄家的辈分论,甄孝贤比她高一辈。但按梁家的称谓,甄孝贤要叫她小婶子。这种情况见面时很别扭,彼此之间见面后都不带任何称谓,只是敞口说话,但双方都能理解。因为都是一个村子嫁过来的,她们的关系很密切。只要下雨或下雪天家中没有什么要紧的事,甄润芬都要到甄孝贤家里来串门。

  甄孝贤嫁到梁家庄与本村的妇女很投缘。她的手很巧,她绣的花就像是高手画出来似的。剪鞋样、纳鞋底有一定的技巧,特别是绱鞋底,如果绱不好,鞋子就不服帖,穿着走路不舒服。村里有个别针黹较差的妇女只要来找她帮着绱鞋底,她都是很热情地给人帮忙。农村妇女干的活,她基本都不挡手。

  那时候的人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避孕,所以家里的孩子都很多。有的小孩子长到几岁了也没有学名,他们反倒认为取个贱名好养活。所以都按出生的顺序取名为大狗、二狗、三狗,家里如果没有读书的人,直到上学后,才由老师给他们取个学名。

  梁家庄有个人四十多岁了,村里好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名。长辈都是很习惯性地叫他三狗子,晚辈也是称呼他三狗子叔。他也不介意,因为多少年来别人都是这样叫他,自己也习惯了。

  梁家庄的人有个特点,喜欢给人取绰号。就像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一样,凡是男人大多都有绰号。

  他们所取的绰号,有的是根据长相。比如:有个人脸较长,给他取为“马脸子”;有个人很瘦,脖子长,就叫他“长颈鹿”;有一个小伙子眼皮常年耷拉着,眼睛好像睁不开似的,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是“没天亮”。

  还有的是根据他们的性格或行为特点给起绰号。有个叫梁财旺的年轻人,话特别多。村里人说他就是碰上一个树桩子,也要站着说上半个钟头,所以给他取的掉号是“破竹篙子”。有的妇女也取有绰号,有一个妇女手脚不太干净,喜欢偷瓜带菜,只要见了别人的东西不偷手就发痒。村里人说她是:逮不住雀儿就掏蛋,摘不到瓜就拔蔓,给她取的绰号叫“空不回”。

  村里也有人给甄孝贤取有绰号,叫她“穆桂英”。当然,给她取的这个绰号是带褒义的,是佩服她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甄孝贤对不孝顺老人的晚辈很是反感,这与过嗣哥哥不孝敬母亲有一定的关系。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讨厌和尚,恨及袈裟。本村有一个叫梁岁华的人对自己的母亲很不孝顺,他有些做法实在是愧对他们家的先人。

  梁岁华与梁德烈是平辈,他在外地当工人,每月有三十多元钱的收入,令农村人很是羡慕。

  梁岁华是母亲守寡养大的,而他母亲的炒菜锅已经有了破洞,他也不给换新的。看到梁岁华的不孝,甄孝贤真想当面说他几句,但又怕别人说她多管闲事。不说吧,又担心他们两口子这种不孝的行为教坏了后人。

  有一段时间,甄孝贤有意与梁岁华的媳妇接近,有时还去梁岁华家里找她媳妇聊天。

  有道是:会说话的人说得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人说得让人跳。甄孝贤在农村妇女中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她比一般农村妇女要有心机。她与梁岁华的媳妇接触了一段时间后,认为时机已到,就对他媳妇说:“嫂子,我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我们俩就不要那么见外,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梁岁华媳妇说这话时面带微笑。

  “说起来我这是在多管闲事,不说吧我觉得对不起你大嫂。因为村里有人在背地里说岁华哥不孝,他在外面当工人,老娘是用一口破铁锅炒菜。破铁锅炒菜时,灶膛里的柴火灰难免会飞到锅里,再说破铁锅就是盖锅盖也不管用。但我倒是没有听到有人说你的不是。那就证明嫂子在村里人眼里是一个明事理、讲孝道的人。你看能不能让岁华哥自己节省点,少抽几包好烟,给他妈买一口铁锅。”听到这里,梁岁华的媳妇面带愧色地回应道:“他是当家的,他不给老娘买,我也没有办法。”

  “他可能在外面忙,把这事给疏忽了。你把话给他说到,把当儿媳的孝心尽到就行了。

  人有脸,树有皮。在甄孝贤给梁岁华媳妇说了这事以后,她也思忖着:一口铸铁锅就几块钱,老人只要还用这破铁锅炒菜,村里人免不了在背后要戳他们两口子的脊梁骨。丈夫休假回来后,他们到离村不远的供销社给老人买了一'口新铁锅。

  甄孝贤的嘴特别严实,有的事她做了也不说。因为她管这闲事,不是为了在村民面前邀功摆好,是实在看不过眼。只要老人能正常生活,心里就把这事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