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与故乡的味道
一 我与【故乡的味道】
作者 侯占龙
故乡是有味道的!一个地方一个味道,我家乡的味道是这样的!记得有一位名人对故乡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他面对媒体人的访问,满怀深情地说:“故乡是我年少时想着逃离,年迈时想着回归的地方。可现实当中却怎么也回去了!”
满满的乡愁啊,怎一句话了得!短短几十年,细数我的成长经历,却发现这位名人的话如此的深入我心。这些年来,我一个去过内蒙古,闯过宁夏,跑遍大半个河北,在外漂泊的我,乡愁啊!深深地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一块滋滋冒油的烤红薯,就能把我的思绪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空间里,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童年摸鱼的小河,还有村里唯一的粉儿作坊,更怀念作坊主的老姑(父亲的姑姑)。一看到当时的老屋,就情不自禁的想起端着粉条滴流的小脚儿老姑。
创作《故乡的味道》时,我把小小的烤红薯作为文章的引线,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认为这样更能体现出对故乡的无比怀念,更能体现出对故乡里的已故亲人深深的思念。朦胧夜色中,台灯下,书桌旁,我披着上衣,奋笔疾写完最后一段文字时,发现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却没法表达我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境,只能用笨拙的文字来表达出一位普通的燕赵儿女思乡恋家的情怀!
《故乡的味道》
作者 侯占龙
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很是怀念家乡,尤其是的那种浓浓的红薯粉条。
当我手捧那滋滋冒油的烤红薯时,诱人的香味,把我牵回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里,走进粉条作坊现场,亲眼见证了纯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过程。
我所居住的村庄名叫东任城村,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村,大片大片的红薯地成为村里唯一的经济作物,就是这大面积 的种植,为相邻的郝桥镇粉条加工基地,输送了优质的原材料——红薯。
由于该基地离我们的村庄很近,最多十余里,在产业辐射的作用下,我们村便有了第一家粉条手工作坊,它也是我们村唯一的一家。
在我模糊的记忆当中,手工粉条的制作过程是比较原始的,味道也是原生态的。
在一个破旧的大房间里,中间的位置盘着一个很大很大的铁锅灶台,旁边有个很古老的风箱子,盖子上还贴有“任县王马台”字样的商标贴,很有时代感。
拉风箱的是个十来岁的小伙子,一边吃着烤红薯,一边使劲的拉着大风箱,灶膛里那强劲的火苗使劲的拍打着庞大的锅底,发出“滋滋”的响声。
围在锅台周围下粉的师傅们,个个光着大膀子,右手端着漏瓢,左手“啪啪”的打在瓢把上,软软的粉芡便从这里漏了出来,掉进翻着水花的开水锅里,助手们飞快的拿着特长的筷子在锅里翻腾着。
不到十分钟,一锅热气腾腾的粉条便出锅了,那软软的粉条被助手们捞到一个特制的瓷瓮里,里面盛着冷水。这是一道作冷却处理的一个流程。
被做了冷却处理后的粉条,被挂在一根根细长的粉杆儿上,装进车子里,运到村外空旷的场地上,一排排地挂了一大片,场景很是壮观。待到粉条晾干后,便可以上市出售了。
那个粉条作坊主是我老姑家的,每次去作坊,老姑都会来到作坊里面,端出一大碗粉条滴流,拌上香油蒜末,让我美美的吃上一餐当时的美味佳肴。
老姑看着我津津有味吃粉条滴流的样子,满脸的皱纹慢慢的舒展开来,笑得合不拢嘴儿,待我吃完后,她便端着粗瓷大碗,挪着被缠裹个小脚儿往她的屋里走去。看着老姑瘦小的背影,我的脸上挂满了泪珠。
时过境迁,屈指算来已三十多个年头了,每每想起,我都黯然泪下。怀念那碗粉条滴流,更想念我那小脚的老姑!
二
《丝路响起驼铃声》
作者:侯占龙
我的西北之行,是在2015年的春天。
当时,我响应了单位的“到西北去,支援宁夏建设”的号召,踏上了通往西北的列车,与那北宋时期同时出现的短暂的西夏王朝来个亲密的接触。
宁夏的固原市是我对接的援建城市,它是远古时期,西北边陲的军事重镇,这里的古战场遗迹到处都是,曾经多次出现在古诗文里的“萧关”,便是古代固原的别称了。
原州区是固原市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站在城东的东岳山顶上,遥望那道道梯田,心里便浮想联翩,好像看到了万马厮杀的古战场。那些为“成王败寇”的官兵们奋力厮杀的情景、让我深感这和平来之不易。
据当地友人介绍,这里就是贯穿中西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咽喉孔道之地,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处,这里的历史古迹处处皆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馆便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固原市众多的博物馆中,其影响力最大,文物收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便是固原博物馆了。参观固原博物馆,是和那位友人一起去的,他曾骄傲的对我说,在这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波斯鎏金银壶,要不要看看?你要是不看,便是枉来西北一趟了。我看着他笑了,慢慢的吟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西北之宝我必定要看!”
馆内工作人员给我介绍,这件文物的真品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内,虽说本馆内是仿制品,但也是镇馆之宝,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级的文物,真品在国家馆收藏的,属地馆是可以用复制品展出的。
波斯鎏金银壶来自1500年前的古希腊,壶身的人物是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其制作工艺是波斯萨珊王朝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制作工艺了。1500年后,出士于宁夏的固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宝,被世界称为宁夏第一宝。
一只小小的银壶,把欧亚大陆上的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串联起来。在现存的出土文物当中,中国仅一件,在世界现存的萨珊金银器当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宝藏。
我静静的观赏这件宝物,心里升起一丝愿望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这宝物的真尊。
有时候愿望会伴随着幸运而来,就在2023年的518博物馆日里,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得知国宝回归固原博物馆的消息,是在广电朋友李玲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现的,这次慕名而来,就是观赏国宝真尊的。在馆内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带着崇拜的心情,仔仔细细的参观起这来自波斯的世界级的国宝来。
通过这次观赏,我对宁夏有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了。众多的文物证实了宁夏地区四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年的文明史,以及各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在馆内的声光电巧妙的烘托下,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色的沙漠里,就坐在长长驼队之中一头骆驼的背上,头裹方巾,身穿异国服饰,在那里闭目养神。身后的骆驼背上,拖着来自西域的宝藏,正朝着东方华夏缓缓而来,那清脆的驼铃声,漫撒在通往华夏的道路上,汇织成一曲精美的乐章,永久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