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225章 这就是个阳谋

书名:大明:我的初恋是皇后本章字数:2228

 

科举制度,从初创到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以及改进,到大明时期,整个体系可谓已然十分完整。

可也就是在这样成熟的体系内,从院试,乡试到会试,殿试,层层选拔,层层挑剔,最终剩下来的,能够金榜题名的,除了少数是有真才实学的以外,其实大部分都是通过其他非法途径上来的。

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寒门学子的一厢情愿。

因为科举考试,考中了,学历就有了,工作就有了,运气好一点傍上个大佬,级别也自然而然的有了。

如此好事,天下寒门学子自然挤破脑袋。

可金榜就那么大点地方,张三的名字把位置占了,李四肯定就上不去,李四的名字把位置占了,王五也就上不去。

再加上上至内阁,下到地方官,哪个当官当权的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进入朝廷系统分一杯羹?

于是原本就只有巴掌那么大的金榜,还要分一部分给这些人,剩下留给真正寒门学子的位置,可以预见的少之又少。

那怎么办呢?

作弊。

毕竟这是此生唯一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

即便全天下的考生都知道作弊查实就会掉脑袋,可前景实在太过美好,于是参加科举作弊的考生可谓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可谓五花八门。

笼统的分析来看,这些人的作弊手段,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一,夹带。

所谓夹带,就是随身携带小抄,无论考试给出的是什么样的题目,考生总能通过自己的小抄,写上一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的文章。

甭管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考题的中心思想,只要文采斐然,阅卷老师总会给上几分,甚至还会有“爱才之人”给予帮助,从而使其能够金榜题名。

二,代考。

古代科举虽说实行实名制,可毕竟没有身份证这种东西,尽管朝廷会在准考证上增添考生的外貌描述,特征描述等等,可代考者只要装得够像,基本上都能蒙混过关。

至于第三点,就是崇祯质问周延儒受贿的方式。

买考题。

无论是夹带小抄还是代考,都属于初级作弊手段,一来不够安全,二来不够稳妥,不能保证百分之百金榜题名。

想要百分之百金榜题名,买考题显然是最合理,也最保险的方式。

每次春闱会试,参加的人数众多,出售考题获利,俨然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自太祖朱元璋时期至如今的崇祯,基本上每次春闱都会有这种事发生。

为什么说自古以来有才者能够金榜题名的人少?大多都是名落孙山而作失意之词?

正是因为有才者,不屑作弊,而无才有势者直接通过买考题的方式,就占据了金榜上的位置。

真正有才者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金榜题名,其难度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条产业链上的获利者,大多都是官场老手,掌控权柄,即便要查,也不好详查,而且这种买卖,不会写凭据,作弊者拿到考试题目以后,直接就烧了或者直接吃进了肚子里,渣渣都不剩一点儿,怎么查?查什么?

于是争相恐后涌入这条产业链的官员以及考生,可谓一代接这一代,只要有科举,这条产业链就不会消失。

但买考题显然还不是绝招。

真正的绝招是第四种方式,买考官。

对于有钱人而言,这天底下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无论是考题还是考官。

有人说监考官两袖清风,一身清廉,买不到怎么办?

答案是,监考官是不是两袖清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他的银子够不够数量。

初期买考官,考官只需要看到你的名字,大笔一挥就录取。

后来经过改进,施行匿名批卷。

于是考生们有通过在考卷上做记号等方式来告诉考官: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再然后,朝廷想出了绝招,将所有考生的试卷全部誊抄一遍,然后统一批卷,且誊抄的官员和批卷的官员都呆在一起,没干完以前不准离开,这样谁在上面做记号都不成了。

只是朝廷有绝招,考生也有绝技。

试卷要全部誊抄是吧?

行,那我就跟买通的考官约定好,我会在试卷的文章中加入几句无关痛痒的废话,都是从四书五经上抄来的。

或者我在试卷的前半段,后半段各加入一句唐诗宋词,甚至在每一行第一个字加入藏头诗,这样考官岂非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我写的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从科举制度诞生至如今的大明朝,作弊与反作弊经过漫长且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愈演愈烈,终于达到高潮。

周延儒买考题这种事,在历代作弊事件中只能算是一个非常小的案件,甚至算不得一个案件。

因为袁崇焕交给崇祯的纸条上只有周延儒买考题的事,没有实质证据。

没有证据,就等于诬陷。

只是崇祯把这件事看得很大,一时间怒不可遏的质问周延儒,让周延儒没反应过来。

等周延儒反应过来以后,他当即对袁崇焕发起了指控:

“上柱国此举,乃是诬陷!”

“本阁从未对外兜售过考题,你若要弹劾本阁,那就拿出证据来!”

证据?

证据显然是没有的。

韩羽都没能弄到的证据,袁崇焕怎么可能有呢?

于是袁崇焕默不作声的耸了耸肩,显得有些不以为然,又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周延儒一看他这副模样,当即就要向崇祯告状:

“陛下......”

谁知他刚一出口,崇祯便摆手打断道:

“民间有句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阁老若无科考作弊的嫌疑,上柱国岂会如此指控于你?”

“好了,此次秋闱之事,你便不要插手了,让镇北侯去安排吧。”

是了,韩羽让袁崇焕给崇祯递纸条,指控周延儒兜售科举考题的真实目的,到这里显而易见了。

他们并非是真的想以此来扳倒周延儒,他们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让周延儒无法插手今年的秋闱。

而最好的理由,自然是周延儒涉嫌舞弊。

无论是不是真的,崇祯身为皇帝,都不可能再让他插手此事。

这就是个阳谋。

而且还是个周延儒无法自证反驳的阳谋,因为这件事本就不可能继续查下去,万一韩羽当真查到他舞弊的一些蛛丝马迹呢?

万一韩羽当真找到了那些他曾兜售过考题的考生了呢?

万一那些考生当真把他供出来了呢?

于是,听得崇祯所言,周延儒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满脸不甘,满眼恨意。

“跟老子玩儿这套?”

“好好好,看老子怎么收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