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295章 推广番薯

书名:大明:我的初恋是皇后本章字数:2251

 

韩羽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吴三桂,左良玉不会懂得要稳定一个国家,强盛一个国家所要付出的代价,他们毕竟是武将, 对打仗内行,其他皆外行。

其实除了韩羽所说的这些事以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等着韩羽去办。

那就是如何让大明扛过这段难熬的小冰河期。

弘治十二年及十五年,祁阳江水冻合,余姚江水冻合。正德皇帝元年,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正德四年,潮州陨雪。

及至嘉靖,万历,西北连年旱灾,东北飞雪如瀑。

韩羽在通读《明史》后曾翻阅过大量资料,查找大明覆灭的根本原因,根据后世之人的记载,当时严寒的气候,乃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时,大明外患加上内忧,朝廷一方面要对抗关外的女真人,又要应对关内的农民起义,再加上极寒的气候,可谓让大明的气数直接进入了倒计时。

而如今内忧外患都已解决,唯独这气候问题,韩羽无法解决。

所以要想让大明熬过这场小冰河期,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囤积粮食,以待灾害来临之时能够第一时间赈灾救荒。

粮食又从何而来呢?

进口?

显然不大可能。

毕竟这时候全球各国的粮食产量还没有大明高,人口也没有大明多,而且大明的白银创收根本不足以支撑朝廷进行粮食进口,这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那怎么办呢?

韩羽在崇祯举行的第三次平台召对上,将这个问题告诉了大明的所有官员。

“连年加剧的自然灾害是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而粮食减产,势必带来饥荒,饥荒则引发内乱。”

“若无法解决粮食问题,大明的内乱将不会停止,少则三年一次,多则一年一次,人口锐减,劳动力下降,生产力不足,最终导致大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

其实从天启年间到如今已经爆发的几次流寇之乱便不难看出韩羽所言非虚。

百姓与当兵的吃不饱饭,总归是不能饿死的。

朝廷无法让他们吃饱,还不允许他们抢掠,还想用道德仁义束缚住他们,这显然是个笑话。

“按照侯爷的意思,如此剧烈的灾荒之年,还要持续下去?”

户部尚书侯恂试探性的问道。

韩羽点点头道:

“前元统治期间不足百年,但却发生了大小灾害近五百次,其中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冰雹蝗灾一百三十次,其他自然灾害近两百余次。”

“而至我朝太祖皇帝立国至今,两百多年里,共计发生自然灾害上千次。”

“平均下来每年都会发生五次灾害,而且诸位也看到了,以目下西北各地的旱灾情况来看,这种状况很有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数字倒不是韩羽故意编造出来吓唬他们的,而是经过详细统计后的真实情况。

大明当真可谓多灾多难,从朱元璋立国至今,灾荒就始终陪伴着每一位君主,关外的敌人都已经换了一批,大明的自然灾害却始终未曾转变。

旱灾水灾,地震洪涝,霜雪瘟疫,一方唱罢他登台,接二连三,络绎不绝。

“可如今我朝不是已经重建开垦了东北三省出来?以东北三省的粮食,难道还不能满足灾荒年月的赈灾粮需求么?”

朝廷花费如此巨力重建和开垦东北,为的不就是减小中原地区的粮食压力么?

若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无法达到这个目标,那重建东北的国政,岂非就是个笑话。

众人闻声,皆以为是,纷纷将目光转向了韩羽。

对此,韩羽的解释是:

“诸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几年东北三省的气候尚且没有太大起伏,看谁能保证日后每年东北三省都能风调雨顺?”

“重建东北的确为了缓解中原地区的粮食压力,可老天爷的脾气谁能摸得清楚?指不定哪年,东北的气候糟糕起来,也发生灾荒呢?”

“到那时,中原地区的粮食供应又能指望谁?”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

可事实上人类始终都只是天地间最为渺小的物种,因为人类存在太多的羁绊。

上天落下的一切,在人类身上凸显。

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人类除了团结一致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听罢韩羽所言,众人这次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无论是崇祯,还是侯恂,亦或者是钱谦益,他们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而老天的脾气是变幻莫测的,要想稳定大明的江山社稷,跟老天斗,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那怎么办呢?”

崇祯十分好奇的看着韩羽问道。

韩羽想了想道:

“推广番薯,玉米,大豆,花生等高产量农作物。”

改变天气,无人能够做到,那就只能改变地里种植的粮食种类。

目前大明的粮食种类大致上来说只有稻谷,小麦,谷子,黍子,其中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这四种粮食作物显然无法适应极端的气候,一旦发生灾荒,减产乃是必然的。

而要在小冰河期做到粮食增产,唯一的办法就是种植在小冰河期也能生长的作物,比如番薯。

“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环境,抗虫害能力极强,产量极高。”

“其实要说起番薯,徐阁老应当最有发言权。”

随着韩羽的目光望去,缩在人群中的内阁次辅徐光启映入众人眼帘。

徐光启,字子先,万历进士,礼部侍郎,内阁次辅。

如果大明还有比韩羽更了解番薯的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他。

听到韩羽提及自己的名字,已经六十八岁的徐光启缓缓站出身来,朝着韩羽微微点头示意,这才将目光转向了崇祯。

“陛下,臣以为侯爷所言甚是。”

“番薯之物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植,易繁殖,味道甘美,产量颇高,乃是解决当下粮食困境的不二之选。”

“臣在早年间曾向神宗皇帝奏请大范围推广种植此物,但却......刚才听侯爷所言,天灾如此,非人力可为,若能以种番薯而解粮食之危,我大明之幸也。”

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特。

当年万历皇帝没能接受的徐光启提出的建议,最终在韩羽的帮助下,呈递到了崇祯的面前。

而此时的大明,显然已经来到悬崖的边上。

万历不比崇祯,至少崇祯尚且知道大明如今的危机。

听得徐光启也如此言道,崇祯当即点头道:

“既然徐老都如此而言,想来此物非比寻常。”

“韩羽,朕命你在京城外的官田内进行实验,若当真如你所言,朕立刻推行至全国。”

但崇祯还是有所保留,未能全然相信,毕竟在他的意识里,稻谷的重要性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