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保卫战
襄樊之战是蒙古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南宋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陲重镇。蒙古军队之前进攻南宋,基本上是以四川地区为重点,希望打通四川,沿长江顺流而下,直逼南宋都城临安。事实证明,虽然蒙军多次深入四川地区,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与军事防御,但四川军民依靠险要的地理环境和顽强的斗志,始终让蒙军无法得逞,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忽必烈在稳定了汗位后,开始策划新一轮攻灭南宋的准备。
宋度宗咸淳三年(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刘整指出,南宋防御重心在襄樊,“先攻襄阳,撤其捍蔽”,然后“浮汉入江,则宋可平”。忽必烈根据刘整的灭宋建议,命刘整与蒙军主将阿术等率军围困襄阳和樊城,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六年之久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襄樊之战。
蒙军对襄阳的围困早在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就已经展开,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吕文德贪图宝物,应允蒙古方面请求。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要求在襄阳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蒙古人在襄阳东南的鹿门山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阳的第一个据点。
宋度宗咸淳四年(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蒙将阿术与刘整率领蒙军开始包围襄阳。驻守襄阳的南宋京湖制置副使、知襄阳府吕文焕多次率领襄阳守军主动出击,试图打破蒙军包围,均未能成功。
咸淳五年(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派丞相史天泽亲自前往襄阳督师。蒙军在襄阳四周继续修筑包围圈,封锁汉水,扼守通往襄阳的水陆要冲。同时建造战船、训练水军,试图困死襄阳。同年十二月,南宋京湖制置使吕文德病逝,贾似道担心会影响襄阳守军军心,于是上书宋度宗,要求亲赴荆襄地区巡边,鼓舞宋军士气,结果遭到宋度宗拒绝,大臣也纷纷上书反对,贾似道巡边之议搁浅。
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蒙军将领史天泽在襄阳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阳成为孤城。这一时期蒙军在襄阳外围修筑十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阳的据点,完成了对襄阳的战略包围。
从咸淳四年(1268)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完全包围襄阳,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调兵遣将,多次试图打开战局。咸淳六年(1270)正月,南宋任李庭芝为京湖安抚制置使兼夔路策应使兼知江陵府,督军救援襄阳,任命高达为湖北安抚使,知鄂州。同年十月,派遣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领八千精锐及两淮诸军,赶赴襄阳。此时襄阳城外,连同去年赶来增援的张世杰、夏贵诸军,南宋政府几乎将全国精锐部队都投入襄阳战场。宋蒙双方围绕襄阳展开激烈的战斗。除了襄阳知府吕文焕命令襄阳守军向包围的蒙军发动多次反击,外围的宋军也组织多次增援。咸淳五年(1269)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被蒙军将领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军伏击,兵败虎尾洲。咸淳六年(1270)九月,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年(1271),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一百余艘。
宋蒙双方在襄阳外围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南宋虽然竭尽全力救援襄阳,却始终无法突破蒙军防线;襄阳城中宋军反包围的突击战也无法奏效,随着时间推移,宋军困守襄阳,坐等败局。
南宋咸淳七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改蒙古国为大元。翌年,忽必烈发布文告,准备彻底消灭南宋,加紧对襄阳的进攻。咸淳八年(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三月,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外城,元军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此时襄阳经过漫长的坚守,城内各种物资极端匮乏。为了援助襄阳,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重金招募襄阳府(今湖北省襄阳市)、郢州等地民兵三千余人,利用襄阳西北的青泥河,以轻舟百艘,装满衣甲物资,在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下救援襄阳。张顺、张贵率领载满军用物资的百余艘战船,乘夜转战一百二十多里,冲破元军重重封锁,于五月二十五日黎明,到达襄阳城下。二张入援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城中南宋军民的斗志。然而此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水中发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为了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张贵联络驻扎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结果遭到元军伏击,张贵被元军俘杀。从此,襄阳与外界中断了联系。
为了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了总攻。咸淳九年(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咸淳九年(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加紧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大势已去,遂举城投降元朝,都统范天顺不肯投降,自杀殉国,襄樊战役宣告结束。
结语
13世纪,蒙古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宋蒙联手消灭了金朝。随后,南宋统治者不顾蒙古的威胁,派出数万军队,冒险收复河南失地,占领开封并向洛阳进军,史称“端平入洛”。宋军由于补给不足,在洛阳又遭遇蒙古军队的攻击,被迫撤退,惨败而归。蒙古以此为借口,发动宋蒙战争。端平二年(1235),蒙古窝阔台汗兵分三路,大规模攻打南宋,第一次宋蒙战争开始。西路蒙军在甘肃、陕西不断取胜,于端平三年(1236)、嘉熙三年(1239)两度攻入四川。中路蒙军从河南进发,攻克襄阳,夺取南宋京西南路的绝大部分区域。而东路蒙军在两淮地区遭到宋军的重挫,进展迟缓。淳祐元年(1241),窝阔台汗病死,蒙军北撤,第一次宋蒙战争以蒙古失败而告终。
宝祐六年(1258),蒙哥汗发动第二次宋蒙战争。蒙军兵分三路,大举攻宋。在西路,蒙哥汗率领蒙军很顺利地推进到今重庆市一带,但是在钓鱼城遭遇顽强的抵抗,久攻不下。钓鱼城之战成为宋蒙战争中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一段佳话。在中路,忽必烈指挥蒙军攻打鄂州。贾似道指挥宋军成功地抵挡了蒙军的强烈进攻,保住了鄂州城池,使蒙军未能突破长江防线。开庆元年(1259)夏,在钓鱼城前线指挥作战的蒙哥汗因不耐暑热染疾去世,各路蒙军撤回,第二次宋蒙战争结束。此时南宋的一些战略要地尚未丧失,蒙古统治者则忙于争夺汗位,放缓对南宋的进攻,南宋政权得以延续一段时间。
宋度宗咸淳三年(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采取南宋降将刘整的计策,发兵围困襄阳和樊城,宋蒙围绕襄樊展开激烈的战斗。起初,双方在襄阳周边展开拉锯战,但是宋军始终未能打破蒙军的包围圈。咸淳八年(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更猛烈的进攻,次年襄樊失守。襄樊之战不仅使元军打开了长江中游门户,撕开了南宋在京湖地区重要防线,而且对于宋元双方士气产生极大影响,南宋军队和文武臣僚对于抗击元军的信心严重受挫,在之后元军的迅猛攻势下,南宋几乎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一败涂地,直至灭亡。
宋理宗在位后期,贾似道长期当权。一方面,贾似道在战争中为南宋立下赫赫功勋;另一方面,贾似道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做出了严重的错误决策。贾似道在军队中实行“打算法”,借追缴将领的赃款之名在军中立威,一批军功显赫的将领遭到清洗。此举严重地打击了军心,直接导致刘整等宋军将领叛变,使宋蒙战争的形势发生扭转。外交上,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擅自与蒙古议和,后来,他为了掩饰这一污点,鼓动宋理宗反对和议,拘禁忽必烈派来的使者达十六年之久,导致宋蒙关系进一步恶化。贾似道的种种错误做法,客观上加速了南宋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