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2)
王象春《齐音》: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宣和遗事》抄录若干小说成文,显得很凌乱,说“晁盖等八个劫了生辰纲,同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了”。太行山与梁山泊距离很远,实在是南宋人口头所流传的宋江故事,是多种方式而没有得到整理统一的现象。但是《宣和遗事》的短短记录,显出了水浒故事在南宋时期流传着的一个轮廓。
后来太行山英雄与梁山泊英雄合流。李玄伯百回本《水浒传序》上说明此事。聂绀弩《水浒是怎样写成的》一论文推演此说。他说把宋江和梁山泊结合怕是元代的事。元陈泰《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云:
余童丱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遥见一峰,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狭,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俗所谓来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意其自誓之辞也。始予过此,荷花弥望,今无复存者,唯残香相送耳。因记王荆公诗云:“三十六陂春水,白首相见江南。”味其词,作《江南曲》以叙游历,且以慰宋妻植荷之意云。
宋江起义本为流动性的武装力量,人民口头传说把他结合到太行山。因为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太行山是抗金武装民兵的根据地。
据《中国通史简编》说:太行山民兵为表示对国家的血诚,面上自刻“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因此王彦部都号“八字军”。
《宋史·岳飞传》:“六年,太行忠义军梁兴等百余人慕飞义,率众来归。”
《三国志平话》有刘关张在太行山落草、受招安事。皆受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忠义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的影响,《忠义水浒传》的名称也有受此影响的因素。
《宋史》有忠义军、忠义社、忠义巡社等名称,这是人民武装勤王御侮、民族意识的表现。
但是,宋江的故事原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故事,虽然在某一时期与民族抗争意识结合,而它的本来的阶级斗争的内容仍不可湮没。把淮南、齐鲁、楚海州的流动武装力量硬说成在太行山,于地理亦不合。参《宋史》任谅、杨戬、蔡居厚传,梁山人民有英勇抗争、反抗统治者的严刑峻法。一定有人民口头流传的梁山泊英雄,或系三阮、杜迁、宋万等,与宋江故事又相结合。
《宣和遗事》这部书的写作年代,应该是宋末元初。它是抄录若干种野史与小说成书的。其中所保存的有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死阎婆惜、受玄女天书、收呼延绰、三十六人聚义、受招安、平方腊。这一段书,有些地方叙述较详,有些几句话带过。给我们一个《水浒传》的轮廓,是南宋人街谈巷语宋江传的大略。
《醉翁谈录》载:“言石头孙立、戴嗣宗,此乃谓之公案。青面兽,此乃为朴刀局段。言花和尚、武行者,此为杆棒之序头。”《醉翁谈录》所记的公案、朴刀、杆棒中的水浒人物的故事是小说家所说,说明后来的《水浒传》数十万言乃至一百余万言,是由小说家话本的朴刀、杆棒、公案一派演化发展而来,非出讲史。除了南宋人讲说外,北方金人统治下,亦必有之。到了元代,演说水浒故事的话本,应该是存在着的。不过没有保存下来。而元人杂剧中,却有近三十种水浒戏,有关于李逵、宋江、鲁智深、武松、燕青、花荣、杨雄、张顺、王矮虎等人的戏剧情节,尤以李逵戏为多,塑造他的性格尤为突出。今保存有十种,加上周宪王两种,共十二种。这是水浒故事的一大发展。
南宋国势很弱,人民口头流传着宋江故事。到了元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歌颂梁山泊英雄,说梁山泊英雄的保境安民、替天行道。人民遭受迫害,希望跑到梁山去诉说,有梁山英雄替他们报仇,尤其喜欢李逵那样见义勇为的人物,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这充分说明水浒故事在宋元社会里得到发展生长的缘由。
《水浒传》的作者问题与繁简各本
综前所述,宋江故事在南宋时代即为人民所乐道,见于街谈巷语。说话人的公案小说、朴刀杆棒小说中讲说了孙立、戴嗣宗、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的零碎片断故事。到宋元之间的《宣和遗事》,有杨志卖刀、晁盖等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十六人聚义的故事。元剧中有黑旋风、燕青、杨雄、武松、花荣等零碎片断故事。有闹元宵、劫法场、征方腊等大关目。在元代,宋江故事结合了太行山与梁山泊,有“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说法。
民间的英雄传说得到文人的加工整理,编成《水浒传》这样一部大书。成书的年代在元末明初,时间距离北宋末年有二百五十年之久。
《水浒传》称“传”,而不称“平话”或“演义”,因为集合小说材料所编,非敷衍正史的。古本的《水浒传》,每回书前,各以妖异语引其首,为致语或入话,也夹杂许多诗词,是小说词话体。是话本,不过采取了长篇形式。
《水浒传》的作者,相传为两人。一为施耐庵,一为罗贯中。
明代所刊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题东原罗贯中编辑。
高儒《百川书志》:“《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胡应麟曾见一小说序云耐庵“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
胡应麟谓罗贯中为施耐庵门人,施为罗之师。
明·郎瑛《七修类稿》二二:“《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凡此皆明万历年间及万历以后人所说。《水浒传》之有刻本及流传亦在嘉靖、万历年间。
李卓吾《忠义水浒传序》云:“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周亮工《书影》:“故老传闻罗氏为《水浒传》一百回”,“又传为元人施耐庵作”。
一百二十回本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引首下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是施在罗前。
鲁迅先生相信简本在繁本前,作者应为罗贯中,说施“名及事迹,皆不可考,或者实无其人,乃撰作百回本所依托”。
施罗二人同为元时人。郑振铎所藏天都外臣序百回本《水浒传》序文云:“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各以妖异之语,引于其首,以为之艳。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去致语,独存本传”云云。则但称罗。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笔调作风大异,出罗贯中一人手笔未必可信。而施耐庵的为人又隐约难明。
这样伟大的小说,作者是谁,竟不能论定。作家出版社以《三国演义》归罗,而以《水浒传》归施。
明本题施耐庵为钱塘人。民国初年胡瑞亭作《施耐庵世籍考》,说施耐庵是兴化县人。
《文艺报》74期载有《施耐庵与〈水浒传〉》及《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两文。谓苏北兴化县、大丰县曾有施耐庵的坟墓和祠堂。大丰县白驹镇有施家舍,村上人云是施耐庵的后代。祭祖神主书云:“元辛未进士始祖考耐庵府君之位。”《兴化县续志》载:淮安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谓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公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