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八十九、高度近视与右眼失明(2)

书名:枫落华西坝本章字数:1723

季羡林曾师从陈寅恪,学习佛经翻译。20世纪80年代,被红卫兵抄家的部分物品退回,其中有一摞练习本上写满多种文字,这是陈寅恪留德期间的遗物。陈氏姐妹请季羡林整理,这就是季先生所说的“六十四个笔记本”!

季羡林认为:“这些笔记本只是一部分,肯定还有佚失。至于佚失多少,我们现在无法统计。我们能有这样多的笔记本,已经很不容易了。空间——从德国到中国,地跨万里;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中间屡经战乱,加上‘文化大革命’,还能有这么多笔记本摆在我们眼前,我真想用一句老话来形容这个情景:神灵呵护。”

经过季羡林统计,这些笔记本共分二十一类:

藏文十三本,蒙古文六本,突厥回鹘文十四本,吐火罗文一本,西夏文两本,满文一本,朝鲜文一本,中亚、新疆地区两本,佉卢文两本,梵文、巴利文、耆那教十本,摩尼教一本,印地文两本,俄文、伊朗一本,希伯来文一本,算学一本,柏拉图一本,亚里士多德一本,《金瓶梅》一本,《法华经》一本,天台梵本一本,《佛所行赞》一本。

季羡林认为:仅仅从留德期间的笔记本就可见陈寅恪不仅仅是史学家,他治学之广,非常惊人。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大得可观。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算是他的工具语言,梵文、巴利文、印度古代俗语、藏文、蒙古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新疆古代语、伊朗古代语、古希伯来语,都是他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还能看到陈寅恪治学的深度,他从常见的资料看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刻问题。而且,陈寅恪重视书目,每个专题,前人做到哪一步,还存在什么问题,先要心中有数。在笔记本中,有中亚书目一百七十种,西藏书目二百种。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仍然很有价值。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留学德国期间,陈寅恪的生活极清苦,经常买最便宜的面包。早上出门,吃上两片面包,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长期超负荷苦读,体质怎不羸弱?

陈大孃是一名优秀的内科主任医生。她认为,父亲的体质弱,加之令他焦虑的国事家事接踵而来,视网膜病变,早已开始了。

从祖上遗传下来的忧国忧民的“顽症”,不断加速视网膜的病变。

阅读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流求四代人的经历,我相信,除了DNA会将人类生物属性的品质传之后世,在一定条件下,优秀的人文精神也会血脉相传。当然,劣质的人文精神,比如阿Q精神,也会血脉相传。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在晚清名臣中,以激进的改革维新闻名于世,他的忧国忧民,传之儿孙,影响深远。他尤其为甲午战争失败,签定《马关条约》痛心疾首。陈寅恪夫人唐筼,是唐景崧的嫡亲孙女。唐景崧在抗法战争中立功成名,作为清朝最后一任台湾巡抚,反对签署《马关条约》。陈寅恪和唐筼,给大女儿取名流求,二女儿取名小彭,用意很深:流求,是台湾古称;台湾和澎湖列岛,都是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的领土,正如两个女儿属于我们,流求和澎湖属于中国!这也是陈氏三代人的“心结”。

2003年,陈流求去台湾旅游,办入境手续时走的是“老人通道”。官员见“陈流求”三个字,推测眼前这位老人生于台湾,立即表示“欢迎回家”!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号散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诗作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身有傲骨”的徐悲鸿,拒绝给蒋介石画肖像却为陈三立精心画了素描和油画肖像,可见对他的敬重。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曾去杭州会见陈三立并赠以诗集。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大动荡。8月8日,北平沦陷。住在姚家胡同的陈三立老人为什么不逃难?他明白,自己已是重病缠身,实为风烛残年,所以拒食流质以求速死,以免拖累全家。不吃不喝的三立老人于9月14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伺候风烛残年的老父亲,本来就非常劳累;治丧期间,忙里忙外,难以入眠;国恨家仇,如急火攻心。陈寅恪先是眼前出“飞蛾”,闪光,没去理会,直到右眼失明。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如果手术治疗加上调养,需要不少时日。权衡再三,陈寅恪决定放弃治疗,尽快逃离北平,否则日伪会纠缠不休。早在8月中旬,民国教育部就决定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迁往长沙,联合办校,定于11月1日开学。

1937年11月3日,陈三立辞世“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陈寅恪一家人搭上开往天津的早班车,离开北平。那时,小女儿美延不满半岁,由保姆王妈抱着,经日军和伪军的检查,侥幸过关,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流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