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的外部技巧(7)
乡村的傍晚
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像盛开的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粒小石子,激起的浪追逐着夕阳的余晖。河两岸的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柳树下洗衣姑娘的影子倒映在水里……
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飘来诱人的饭菜香味。
四周都是田野,长着密密的庄稼。挨近农舍的地里,还有人影在晃动。勤劳的庄稼人哪,劳累了一天,这会儿也该歇歇了吧。
南山上那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着几只“雄鹰”,飞舞着几只“蝴蝶”,还有大眼睛的“蜻蜓”……啊!那是孩子们在放风筝哩!听吧,从山上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哟,我的蜻蜓一下子蹿得老高!”
“你看,我的蝴蝶多好看哪,像仙女起舞一样。”
“哎呀,哎呀,小牛的‘老鹰’栽下来了!”
他们站在南山顶上,手儿灵活地拉着风筝线,头仰着,眼紧盯着飘曳在蓝天上的风筝……
在半山腰,有个少年骑在牛背上悠悠地吹响了柳笛。还有个胖小子,趴在牛背上,愣愣地看着心爱的牛儿吃草,你瞧他那个样子,好像也想跳下来吃几口那鲜嫩的青草呢!
你再听听,那边传来“叽里哇啦”的声音,干什么来着?哦,原来是位十三四岁的姑娘,把牛拴在不远的树旁,正坐在树荫底下认真地读着英语呢……
这时,夕阳还舍不得将最后一丝余晖收回去,继续从西山顶上探出半个脸儿,伴随着这美丽、沉静而又活跃的山村。
这时,从农舍里传来喊声:
“小豆子,把牛牵回来吧,吃饭了!”
“三娃子,快回家喽,饭都凉了!”
叫喊声此起彼伏。
于是,孩子们有的收拾起书本,有的牵着牛,有的收起风筝,互相招呼着向山下的村子走来。悠悠的柳笛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渐渐地近了,近了……
乡村的傍晚多么使人陶醉呀!
这时,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觉了似的。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训练提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自然段多,分析、表达有一定的难度。分析中应注意从逻辑角度划分层次,又要考虑语气转换、衔接自然。逻辑划分和表达要统一起来。表达时要注意内容抱团,思维感情有变化。要注意体现第三者叙述与人物语言的不同。
一、节奏理论阐述
(一)节奏的概念
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例如鼓声,有非洲战鼓那激越昂奋的敲击,有儿童鼓乐队那单纯稚气的鼓音,还有轻音乐中小军鼓那轻快俏皮的鼓点;再如电影里“鬼子进村”那呆滞沉闷的节奏,都由不同的生理感应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各个迥异的联想,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是诵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具体落实到语气及语气的衔接中,语气是指“这一句”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节奏是指“这一段”“这一篇”的思想感情变化状态的外部呈现。语气以语句为单位,节奏以全篇为单位。
(二)节奏概念的延伸
把握节奏。首先要引发思想感情,使之处于动态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便是“内心节奏”或“内部节奏”。
回环往复。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有规律的变化。
抑扬。即声音高低的变化,低或较低是抑,高或较高是扬。
顿挫。即声音间歇的长短,或停顿或稍挫,都是语流行止的一种表现,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缓急。即语流节拍、长短、快慢的变化,必须有快有慢、有长有短,表现为语节内音节疏密的差异。一个语节内音节数目多、密度大,速度就会快些,反之亦然。
(三)节奏的要点
1.诵读节奏是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的声音运动形式。
2.诵读节奏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有声语言流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诵读节奏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4.诵读节奏的整体性,节奏由全篇材料而定,立足于全文。由诵读的目的和材料主题统率,被基调所制约。
(四)节奏的基本类型
1.轻快型
多扬少仰,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少,且顿挫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全篇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比较轻快。朱自清的散文《春》就是典型的轻快节奏类。
2.凝重型
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在彭总身边》《草地夜行》等即为典型的凝重节奏。
3.低沉型
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多偏于沉缓。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片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就属典型的低沉节奏类。
4.高亢型
声音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白杨礼赞》就是典型的高亢节奏类。
5.舒缓型
声音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济南的冬天》《桂林山水》都为典型的舒缓节奏类。
6.紧张型
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急促、紧张。《麻雀》《最后一次的演讲》即属于紧张节奏类。
(五)节奏的方法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扬”一般指声音的趋势向上发展;“抑”一般指声音的趋势向下发展。如果重点要“扬”,“扬”前要“抑”;如果重点要“抑”,“抑”前要“扬”。扬、抑二者本身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
2.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在诵读中,连要连得顺畅,停要停得恰当。在连接时,要同时考虑停顿,在停顿中,要注意连接。停连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3.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轻重相间、虚实相间,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方法。语流推进过程中,由于色彩和分量的需要,在加重声音之前,要先弱化声音;在轻化声音之前,要先强化声音。
4.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快慢是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慢”是指字音稍长,停顿多而时间长;“快”是指字音短促,停顿少而时间短,连接较多。重点句需要慢时,前面句子则需适当加快;重点句需要快时,前面句子则需要适当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