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线足迹 时代记忆——乐山三线建设综述(10)

1996年。峨眉铁合金厂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512家企业。199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司成为拥有500亿资产的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与嘉阳煤矿、嘉阳电厂共同成功构建了以川投峨铁公司为龙头的“煤电冶”产业链,成为全国6家重点骨干铁合金企业之一。

从1994年开始,地处沙湾的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由于经济危机和企业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开始逐渐衰退,在政府的引导下,不得已走向转制。1997年10月15日,原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经过一年艰难的策划、磋商、谈判、批复等过程,开始合资运行。这个合资项目是乐山市第一个引进外资的合作项目,1997年12月31日,由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国际金融公司和挪威斯堪纳工业集团投资组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最后的结果是项目总投资2990万美元,注册资本1215万美元。其中,中方出资404.6万美元,以现有设备、厂房等折价投入,占注册资本的33.3;外方出资810.4万美元,以现汇投入,占注册资本的66.7。公司命名为乐山斯堪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乐山斯堪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1997年10月至2013年7月共运作了近16年,这16年中外合资经营,为企业积淀和注入了发展动力,公司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东风电机厂自1980年以来,军工产品任务逐年下降,濒临停产。为适应工厂结构调整,该厂在短短两三年内,即实现了“由军转民,以民养军”的生产转向。1988年1月,国家计委复函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决定撤销东风电机厂军用电机生产线,转为民用产品生产。自此,工厂正式进入军转民二次创业时期,全面实施了以中小型发电设备机组为主攻方向的产品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成立了以东风电机厂为骨干,以天使牌日用电器产品为龙头,包括机械、仪表、橡胶塑料、包装等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的28家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乐山市天使日用电器联合公司,以东风电机厂分马力电机为龙头的乐山分马力电机公司。联合带活了一批地方中小企业,扩大了家电产品生产能力。

2001年12月25日,根据国家“债转股”政策需要,东风电机厂整体改制为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分别持股47.04、39.89、13.07,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标志着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夹江水工厂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发展成为具有大中型水利水电施工设备和专用设备综合制造能力的骨干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夹江水工老牌制造企业不断探索发展之路,抢占先机、逆势而上,发挥现有优势,产品从单一水电设备转变为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钢结构、新能源设备;在国内建立西藏最大的金属结构厂,在国外布局巴基斯坦、老挝生产基地。随着中国电建水电七局集团化战略的落地,也吹响了老牌制造业夹江水工厂升级转型的进军号角。

1980年5月至9月,国营五二五厂认真贯彻“保军转民”“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根据国家经济政策,按照市场需要,积极开发以钢代木民用产品,建立定型组合钢模板生产线,及时满足了部属单位和建筑市场的需要。1981年,与山东济南机动脚踏车总厂联合开发的i5型轻骑摩托车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特别是1987—1990年,与核工业第二设计院、北京造纸厂联合开发的妇女卫生巾生产线成套设备被国家计经委列为1988年度重大新产品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市场需要,荣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暨专利技术金奖。工厂有汽车改装线、专用机械设备生产线和定型组合钢模板生产线三条生产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部分科研机构迁到成都。该院坚决贯彻“军民结合,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开发民用技术,为社会提供广泛服务。推广技术项目主要有:核动力技术、动力机械设备技术、同位素应用技术、辐照技术、金属材料技术、陶瓷材料技术、特殊焊接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电测及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技术、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热工流体力学实验研究技术、科技情报技术、土木建筑、总体工程设计、机械加工、电力安装、大宗运输等。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发展的需要,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走上了调整的新轨道。研究所开始从单一的封闭型科研单位向科研、生产、经营型的综合经济实体转变,开发一系列民用新产品,向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辽宁、山东等10多个省、市的工厂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多种技术服务,并积极扶持和联合开办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次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为使大量核聚变中间技术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该所于1987年在成都兴建技术开发部,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和移植工作。同时开展“受控”的聚变堆工艺概念设计、堆材料开发、堆芯等离子体的测量和控制技术方面的软件工作以及科技情报研究,并接受研究生和新技术开发培训。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地质矿产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已由单一的实验型研究向生产型、经营型转化。自1983年以来,在完成国家下达的重点攻关项目的同时,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开发科技市场,面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大中型厂矿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配合“星火计划”支援乡镇企业,承接扶贫任务。199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地质矿产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迁至成都市。

在三线建设中成长起来的铁道部西南研究所,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86年经批准所部迁至成都,峨眉的所址设为分所,继续作为科研试验基地。

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扩建总校。1986年8月2日,成都总校建设正式奠基开工。1989年9月1日,学校重心正式转移至成都,原峨眉校址改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分校。2003年,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峨眉校区共有土木、机械、电气、计算机、交运等10个教学系,26个本科专业,5个研究生教育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在校学生7400余人。校区建有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运输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分中心,铁路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及通信平台等18个实验中心,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综合实验系统、建筑材料、地下工程等16个实验室以及与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单位共同建立的一大批覆盖校区各专业的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