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雨季·在青春时光里装满渴望(6)
一双红皮鞋的意义
对于三毛来说,画画有些难,但是她的读书兴趣始终浓厚。她把杂志拿回去后,关上房门,打开灯,就痴痴地阅读起来,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从这时开始,她接触了现代文学。虽然那只是平常的一天,但是在她的生命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些杂志和她以往所读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形式不同,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撞击着三毛苦闷的灵魂,迸发出了美丽的火花。
为了继续探索这个崭新的文学世界,三毛还去找了一些其他现代文学风格的书籍,如萨特的《厌恶》、卡夫卡的《城堡》、加缪的《异乡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河童》,以及爱·伦坡、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些台湾地区的现代派小说。她如痴如醉地阅读着,吸收着新鲜文学血液的营养。
在接触了现代文学后,三毛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周,她没有去顾福生那里上课。到了第三周的时候,她见到了顾福生,开始变得话多了起来,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一直滔滔不绝地和顾福生讲着她在近期阅读中获得的感动、震撼。那时候的三毛,眼眸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辉。
在诸多优秀作品中获得感动和震撼的三毛萌发了强烈的创作欲。十七岁的少女,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时光后,迈出了创作的第一步。多年来的阅读塑造了她血肉丰满的灵魂,坐在卧室的书桌旁,她拿出纸笔,放飞了思想。
有一天,在顾福生那里下课后,她把自己写的散文交给了他。顾福生看了看就收下了,没有说太多。起初三毛也只是想把自己的文章分享给老师读一读,但没想到一周之后发生了一件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天,顾福生很平静地告诉三毛,稿子他看过了,写得不错,已经交给了白先勇先生,一个月后会在《现代文学》刊出。当时,《笔记》《现代文学》杂志是台湾地区现代派文学的两个重要阵地,《现代文学》月刊主编白先勇是顾福生的朋友。
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如万钧雷霆一般击中了三毛的心。她激动地看着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后强忍着激动的心情试探地问:“没有骗我?”
顾福生依旧淡定地回复三毛,下个月就会刊出来。三毛第一次创作的作品就能发表,这的确很难得。顾福生的淡定和从容,让三毛内心的激动化成了柔软的感动,她向往已久的文学梦就这样攸然而至。1962年12月,三毛的处女作《惑》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黄昏,落雾了,沉沉的,沉沉的雾。窗外,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一阵小风吹过,它就荡来荡去,在迷离的雾里,一个风筝静静地荡来荡去。天黑了,路灯开始发光,浓得化不开的黄光。雾,它们沉沉地落下来,灯光在雾里朦胧……天黑了。我蜷缩在床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开灯,我要藏在黑暗里。是了,我是在逃避,在逃避什么呢……”《惑》是一篇三千多字的散文,她在文章中歇斯底里地宣泄着自己的困惑和情感,诉说着她如何被电影《珍妮的画像》插曲触动的经过。
对于后来发表过很多优秀作品的三毛来说,这也许只是诸多文章中寻常的一篇。但这一篇文章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它打开了三毛自卑苦闷的枷锁,也让她珍贵的文学才华初现光芒。
作品发表的那天,三毛激动地把发表了自己作品的杂志,视若珍宝一般捧回了家。父母激动地阅读着女儿的文章,眼角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心中充满了复杂而温暖的情感,是欣慰,是感动,是惊喜……
把三毛带向文学之路的人生导师,正是顾福生。作为一名绘画老师,他没有单纯地忠于自己的绘画教学职责,而是因材施教,温柔耐心地帮助这个敏感迷茫的孩子去寻找属于她的人生光芒。也正是在他的指引下,三毛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华丽蜕变,走出了寂静而自卑的苦闷时光,走向了文学、自由与梦想。
阅读能丰富人的视野,也能为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正是阅读循序渐进地把三毛带入了文学的广阔世界,让她的创作才华在文学的沃土里渐渐绽放光芒。她的生命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她开始期待生命中的更多美好。

别让爱情再流浪:三毛传
作者: 朱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