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章 得失·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3)

书名: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本章字数:1859

她标准的英语发音如空山流泉般在人们的耳际响起:“女士们,先生们!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便是这片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

她精彩的开场白,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演讲台上,林徽因将她心中的建筑文化和历史娓娓道来。她说,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我们不妨先看北平的宫廷建筑。她讲得生动流畅,听众也听得如痴如醉。

一位使节站起来问:“对不起,林小姐,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马可·波罗同样来自一个文明古国,那里有古罗马角斗场和万神殿,整个古罗马文化,都可在同时代建筑中找到投影。他来到中国的元大都,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他震撼了?”

林徽因笑了笑,回答道:“吸引了马可·波罗的是中国建筑中表现出的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感动了马可·波罗。”

现场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来协和小礼堂演讲以前,林徽因曾与梁思成说:“志摩这人向来不失信,他说要赶回来听我的讲座,一定会来的。”但是,直到演讲结束,她也没能看到徐志摩。

当演讲结束,礼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她的眼睛却不知为何噙满了泪水。她不知道这莫名其妙的情绪来自哪里,就是感受到一股突如其来的哀伤,令她阵阵心慌。

直到看到《北平晨报》刊登的飞机失事的消息,林徽因两眼发黑,双腿一软,几度昏厥。“京平航空驻济办事所主任朱风藻,二十早派机械员白相臣赴党家庄开山,将遇难飞机师王贯一、机械员梁壁堂、乘客徐志摩三人尸体洗净,运至党家庄,函省府拨车一辆运济,以便入棺后运平,至烧毁飞机为济南号,即由党家庄运京。徐为中国著名文学家,其友人胡适由北平来电托教育厅长何思源代办善后,但何在京出席四全会未回。”

徐志摩在散文《想飞》中的那几句话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徐志摩的灵柩被运往上海万国殡仪馆,在静安寺举行追悼仪式。公祭在北平的北大二院礼堂举行,由林徽因主持,胡适、周作人、杨振声等到会致哀。他们知道徐志摩的生命虽然消逝在了壮年,但他诗意的灵魂却将永存世间。

张歆海、韩湘眉的挽联椎心泣血:

十数年相知情同手足;一刹那惨剧痛切肺腑。

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的诗人。

杨杏佛的挽联不胜哀痛:

红妆齐下泪,青鬓早成名,最怜落拓奇才,遗受新诗又不朽;

少别竟千秋,高谈犹昨日,共吊飘零词客,天荒地老独飞还。

庐隐和李惟建夫妇的挽联是一片手足之情:

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

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林徽因则和着眼泪写下了《悼志摩》: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帷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

这是他们相识的第十年,也是最后一个十年。

为了纪念这位好友,林徽因流着泪,编了个用铁树叶做主体,缀以白花的小花圈,中间嵌着徐志摩的照片,让梁思成带到飞机失事地点,敬悼于徐志摩的灵前。

林徽因总是能想起,多年前他站在康桥上,眉目间都是得意,对命运从不妥协。他对诗歌的热爱,他对爱情的痴心,他对朋友的真诚,他热爱的暑夜观星、戏剧诗画,都是那样生动而滚烫。“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