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汉代官学体系的建立(2)

书名:文翁传本章字数:1575

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嘉奖文翁办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两次诏令,确立了文翁在中国教育史上地方官学创始人的地位,肯定了文翁为建立汉代官办学校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明确了蜀郡文学精舍是全国各郡开办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对文翁石室做了最有力的推广。而且,这两次诏令,还使文翁兴学的意义突破了地方官学的界限,上升而为西汉治国方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文翁开创的兴学教化这种和平的方式,对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与认同,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大一统,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汉武帝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的时候,文翁约六十三岁,已步入老年。他的身姿依旧挺拔,眼光依旧明亮,郊迎诏令之时,给人一种老而弥坚的感觉。数日之后,文翁被恭请回到郡学,进入周公礼殿,坐在了周公与孔子的画像之下。两个盛装的弟子,将景帝和武帝的诏令恭敬地捧在胸前,站立于文翁身后。在庄严、热情的颂赞声中,数百弟子依次上前行谢师礼。文翁正襟危坐,面露微笑,心潮澎湃,这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啊!有此一拜,抵得了三十年来的一切艰辛和付出。

文翁沉浸在回忆之中。不必说,文翁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文翁正好处在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秦兼并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未能巩固下来,十几年后即行崩溃。汉高祖刘邦再次统一国家之后,宽松政治,与民休息;接着“文景之治”,移风易俗,民从而化。大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国家稳定下来了,但是需要巩固,需要更上一层楼,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宏图大略呼之欲出。就在这个时候,庐江文翁被任命为了蜀郡太守。

蜀地原本就有灿烂的古蜀文明,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嫘祖教民养蚕,杜宇教民务农,尸佼入蜀教书授业。秦并蜀之后,李冰兴修水利,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在秦国法治文化的浸染之下,学校陵夷,俗好文刻,蜀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拉开了距离,相对落后。汉兴之后,私学在蜀中兴起,司马相如等已有脱颖之势。因此,在继续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发展文化教育,造就人才,淳厚民风,便成为在蜀地掌握权力的官员们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比之中原文化,蜀地文化落后在哪里?落后在被秦统治百年后,蜀地非齐鲁诸儒教化之所被。汉初,儒家学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春秋时代思想家孔子提炼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正在中原大地上,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而敷陈演绎,进行着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尝试。因此,所谓“化蜀”就是要用儒家思想浸润蜀地,使其与中原地区在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上渐渐融为一体。这个任务无疑是历史赋予人们的千年难遇的建功立业的机会。谁能抓住这个机会呢?

其二,文翁是一个有准备的人。

“化蜀”的历史任务是一种客观存在,岂是随便哪一个郡守、县令能够出色完成的。俗话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那些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发现并利用机遇。而文翁正好就是那个对完成“化蜀”任务有准备的人。第一,他好学,通《春秋》。不能设想,一个不好学的人会热心于兴学,一个不懂儒家学说的人会按照“庶、富、教”的古训来兴学弘儒,治理蜀地。第二,他是郡守,大权在握,能够将教育发展与官员任用制度相结合,能够把行政办公经费与教育经费统筹管理,能够使税赋与求学相联系,能够将教育系统内外相关因素进行统筹协调,以实现兴学弘儒的目标。第三,他“仁爱,好教化”。仁爱与教化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特征,重视用教育手段而不是只用棍棒使百姓服从其统治。这种思想在当时与流行的道家、法家思想比较起来,具有进步性。因而,他能够抓住关键环节,利用有利条件,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目标。比如,一开始就着重抓师资培养,抓住了办教育的关键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了免除徭役与授予官职的方法,将“入学”与经济利益、与“入仕”结合起来,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到了老年,文翁又努力保持社会稳定,既为略通西南夷做好后勤保障,也为蜀风持续向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