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乐舞纷呈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域和东北边境各国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纷纷进入中原,出现了各族乐舞文化大交融的景象。《清商乐》是盛行于东晋南朝的音乐,《西凉乐》是盛行于十六国北朝的音乐,《龟兹乐》是盛于北魏后期之音乐,《疏勒乐》也是北魏时传入中原之音乐,《安国乐》为北魏传入中原之音乐,《康国乐》为突厥传入中原之乐,《天竺乐》和《扶南乐》是在前凉张重华时期传入河西走廊的音乐,等等。这些音乐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这一时期的乐舞更具活力。

音乐的创新离不开乐器。传统“雅乐”乐器主要是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清商乐则使用丝竹,而西域乐器如箜篌、琵琶、胡笳、筚篥传入中原,与中原的琴、筝、箫、鼓等乐器相配交织一起,谱成了美妙动听的乐曲。音乐和舞蹈总是紧密相连的。当时有《杯盘舞》《巾舞》《拂舞》等,舞蹈融以杂技,边舞边唱,还伴有杂伎(百戏)、绳伎、缘竿等各种动作。在百戏的幻术方面,魏、晋、宋有“画地成川”,梁有“吞剑伎”,北朝有吞刀、吐火等。在这些表演中,“角抵”是最受欢迎的项目,这也许同当时的尚武精神分不开。这个时期的乐舞大荟萃和大交融,为后来隋唐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魏晋南北朝时各民族乐舞众彩纷呈,其特点有四:其一,供欣赏娱乐的表演性舞蹈,大量改编中原传统乐舞和江南等地民间舞蹈;其二,朝廷以及上层社会时兴“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在宴会中由贵族、文人即兴起舞;其三,在作为欣赏表演的同时,还作为宣传宗教和广招信徒的重要手段;其四,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交流对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乐舞为何在这一时期会有如此大的发展?王克芬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指出:“艺术的发展,自有其本身的规律。然而,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对某种艺术的爱好与提倡所起的作用却也非同小可。”所言甚是。曹操喜爱歌舞,就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歌舞取乐。史载,曹操每当登高饮酒作乐时,都要赋诗,配上音乐,“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甚至在打败敌人、取得胜利之时,曹操竟会高兴得在马上拍手舞蹈(《乐书》卷一八二)。直到临死前,他还立下了遗嘱,令这些歌舞伎人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向他的陵墓表演歌舞(《乐府诗集》卷三一《相和歌辞六·铜雀台》引《邺都故事》)。到了魏明帝曹叡青龙年间,宫中能歌善舞的伎队还有上千人,这是规模不小的皇家歌舞班。

宗教艺术中所描绘的幻想中的天国世界,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反映。佛是帝王本身的化身。北魏文成帝曾下令说,雕塑佛像要“如帝身”(《魏书·释老志》)。天国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包括音乐舞蹈,都是奉献给佛的,正如生活中的一切最为美好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的一样。千姿百态的飞天,正是娱人舞蹈的某种反映。众多伎乐者手执的各式乐器,如琵琶、箜篌、筝、阮、筚篥、横笛、排箫、吹叶、螺、细腰鼓、鸡娄鼓等,都是史籍上所载当时生活中的常用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