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英宗被弑:至治新政与南坡之变

书名: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本章字数:3967

仁宗去世后,英宗硕德八剌在答己的扶助下,顺利继承帝位。英宗即位时,年仅十八岁,可谓少年气盛。英宗自幼受儒学熏染,倾向于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可以说,英宗在追求“儒治”的目标上是与仁宗一致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以答己和铁木迭儿为首的集团的反对,他们以维护蒙古旧贵族和色目群体的利益为主。

仁宗去世后,答己仍是左右政局的关键人物。在仁宗去世仅四天之后,她便重新重用铁木迭儿,任命他为右丞相。英宗正式登位后,尊太后答己为太皇太后,铁木迭儿则“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此外,仁宗时期信任的旧臣大多遭到清洗,而答己的亲信如黑驴、赵世荣、木八剌儿等人,则被安插进中书省,出任要职。英宗甫一上台,就面临着太皇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的诸多掣肘,他若要推行改革,其难度于此可见一斑。

与仁宗即位时的丰富阅历相比,英宗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经验可言。不过,英宗这位少年皇帝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他处事果敢毅然,锋芒毕露,以至于答己都暗自后悔自己的选择,认为不该立英宗为皇帝。据《元史》卷一一六《答己传》载:

太后见明宗(和世㻋)少时有英气,而英宗稍柔懦,诸群小以立明宗必不利于己,遂拥立英宗。及既即位,太后来贺,英宗即毅然见于色,后退而悔曰:“我不拟养此儿耶!”遂饮恨成疾。

英宗正式即位两个月之后,为巩固自身地位,同时遏制答己与铁木迭儿的势力,开始在朝廷中枢机构中着手安排自己信任的人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年五月,英宗下诏“以拜住为中书左丞相,乃剌忽、塔失海牙并为中书平章政事,只儿哈郎为中书参知政事”(《元史》卷二七《英宗本纪一》)。拜住是木华黎的后裔,世祖时名相安童的孙子。拜住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时,年仅二十五岁。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着共同的志向,锐意改革,推行儒治。

铁木迭儿也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及儿子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至治元年三月,铁木迭儿“以铁失为御史大夫,佩金符,领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元史》卷二七《英宗本纪一》)。御史台这一监察机构的大权,落入铁木迭儿的掌控之下。

至治二年十月,权臣铁木迭儿和太皇太后答己相继去世,元英宗终于迎来了亲政的大好时机。右丞相铁木迭儿一去世,英宗立即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同时,为了表达对拜住的充分信任,让他能充分施展手脚,特不设左丞相,以拜住为唯一的丞相。英宗踌躇满志,欲施展抱负,厉行新政。至治二年十月为英宗一朝政治转变的分水岭。英宗要承继仁宗时所推行的“儒治”政策,他力主改革的动机和目标在他与拜住的对话中表露无遗:

拜住奏曰:“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帝曰:“卿言甚善。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当熟虑而慎行之。”(《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

英宗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规模起用汉族儒臣。原来遭铁木迭儿打压的张珪等人,被重新起用,吴元珪、王约、吴澄、王结等人,也很快被擢升至集贤院、翰林院及六部任职。至治三年正月,元廷发布《振举台纲制》,要“举善荐贤,为治之要”,“怀才抱德,隐晦不仕者,亦听荐扬”。英宗对于起用儒臣的心情,显得十分迫切。二是废徽政院(专门负责皇太后宫廷供奉事宜的官署),罢冗官冗职。三是推行“助役法”,就是运用国家的政令,使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按一定比例上交一小部分土地的岁收,作为助役费,用于补偿一般农民劳役方面的经济负担。四是减轻徭役。五是颁布《大元通制》,该书自仁宗朝开始编修,至英宗朝终告完成,它可被视为元英宗时期编纂成的一部法律集成,这使得他推行“汉法”的行政措施以法令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因此,从上述诸多措施来看,英宗厉行改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行汉法”。英宗改革被称为“至治新政”。

英宗的改革,势必会触及大多数保守的蒙古、色目贵族的利益,必然招致他们的抵制和反对。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处置铁木迭儿势力的问题上。至治二年十二月,铁木迭儿去世仅两个月,他的儿子宣政院使八思吉思,就因贪腐伏诛,并被抄家。铁木迭儿的亲信们,自然是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并不知道少年皇帝和年轻的丞相会在对付他们的事情上走多远。英宗性格刚毅、武断,甚至也有几分暴戾之气。他并没有试图缓和与太皇太后答己一方的关系,相反却把政敌完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蒙古诸王及旧贵族对英宗逐渐产生怨愤不满的情绪。最终,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选择铤而走险,演出了一场权臣弑君的历史悲剧。

至治三年八月,英宗与右丞相拜住等人从上都南返大都,在一个名叫南坡店的地方驻营,该地距离上都仅十五公里。当天晚上,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铁木迭儿之子前治书侍御史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院副使阿散、卫士秃满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兀鲁思不花等人发动政变。铁失与赤斤铁木儿等人,先杀掉丞相拜住,然后再将英宗弒于行营。此事被称为“南坡之变”。

英宗遇弑时,年仅二十一岁。铁失等人弑君谋逆之后,不久即拥立常年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是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是真金长子甘麻剌之长子,至元十三年出生于漠北晋王府邸,大德六年袭封为晋王,一直镇守北边。

也孙铁木儿对于英宗遇弑事件,应该说卷入颇深,脱不了干系。据史料记载,至治三年三月,也孙铁木儿的亲信、王府内史倒剌沙获得密报,称英宗将对晋王不利。八月二日,晋王也孙铁木儿猎于秃剌之地,铁失密遣斡罗思来告知将对英宗采取行动的信息,声称:“我与哈散、也先铁木儿、失秃儿谋已定,事成,推立王为皇帝。”“于是王命囚斡罗思,遣别烈迷失等赴上都,以逆谋告。未至,癸亥,英宗南还,驻跸南坡。是夕,铁失等矫杀拜住,英宗遂遇弒于幄殿。”(《元史》卷二九《泰定帝本纪一》)另外,《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也记载说:“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可见,在英宗被弑杀前,也孙铁木儿早已获知消息。所谓也孙铁木儿得到消息后,囚禁传达信息者,而又派人去上都向英宗报告,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虚饰遁词而已。后来元文宗图帖睦尔就指责泰定帝与铁失合谋杀死了英宗。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至治三年九月,也孙铁木儿于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即位为帝。《元史》卷二九《泰定帝本纪一》记载了泰定帝的即位诏书。这份诏书十分特别,它是由蒙古语直接硬译过来的一种文体,与我们习常所见的由汉臣译写的“雅言(即文言文)”诏书,大为不同。兹全文引述于下: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依着薛禅皇帝圣旨,小心谨慎,但凡军马人民的不拣甚么勾当里,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来。已委付了的大营盘看守着,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谋异心,不图位次,依本分与国家出气力行来;诸王哥哥兄弟每,众百姓每,也都理会的也者。

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诸王大臣、军上的诸王驸马臣僚、达达百姓每,众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虚,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这般,晏驾其间,比及整治以来,人心难测,宜安抚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宁,早就这里即位提说上头,从着众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

这是元代难得一见的一份特殊的即位诏书。我们不知道为何泰定帝的这份诏书没有对应的“雅言”翻译。或许是泰定帝长期据守北方草原地区,没有接触多少汉地文化,与汉儒们并无太多交集?也或许是因为泰定帝此举是要表达自己与仁、英两位皇帝所推行的“儒治”政策,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保留了蒙古语硬译体的原貌?此事已不可得其详。

泰定帝即位当天,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其中参与南坡之变的人多获重用,如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铁失为知枢密院事,马思忽同知枢密院事,孛罗为宣徽院使等。泰定帝声称,这种任命主要是“得自奏闻”。那么,究竟是由谁奏闻的呢?肯定是泰定帝的亲信们。然而仅一个月之后,凡是参与南坡之变的逆臣,几乎全被处死。至于泰定帝为何又转而迅速地处死拥立自己的大臣,这也是一大历史谜团。

至治三年十一月,泰定帝抵达大都,在大明殿内,接受诸王、百官朝贺。同月,泰定帝追尊其父甘麻剌为皇帝,庙号称“显宗”。自此,元朝帝位由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系,转到了他的长子甘麻剌系。泰定帝之所以能获得帝位,除了他个人谋划的能力外,主要还是因为晋王具有“宗盟嫡长”的地位,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一直镇守漠北祖宗根本之地,手握重兵。它更深层次地体现出,代表蒙古草原本位传统的宗王勋贵们,需要这样一位能代表自己利益的皇帝出现。

泰定帝在位五年,《元史》称“天下无事,号称治平”。之所以能天下太平,与泰定帝所推行的“调和”政策不无关系。他极力安抚各派,平衡各方利益。他对儒、释、伊斯兰教都表达尊崇之意。虽然泰定帝本人及其朝廷主要大臣都出自漠北,与汉地无太深的关系;但作为大元王朝的皇帝,他对汉地的儒家文化传统也给予尊重。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泰定帝恢复了元代一直中断的经筵制度。这是一种儒家传统的治理国家的制度,就是由饱学名儒为皇帝讲解经典要义,为皇帝日常各种事务提供咨询活动。泰定帝虽不懂汉语和汉文化,但通过翻译,他仍试图更多地了解汉地的传统。

致和元年七月,泰定帝崩于上都。九月,权臣倒剌沙于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为皇帝,改元天顺,诏告天下。阿速吉八是泰定帝长子,被扶立为帝时,年仅九岁。年幼的小皇帝在上都即位,那么此时的大都城里,又发生了什么巨变呢?阿速吉八在位仅月余,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