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的陨落(二)
此时,太平军中的重要部队都在外地。石达开在四川,杨辅清在福建,林绍璋已在湖南被清军打败了,林启荣受困在九江,黄文玉守在湖口,张朝爵、陈得才孤军在皖,陈玉成坐守在小孤山、华阳镇一带,金陵城已是孤立无援。但是,城内储藏的粮食还算充足,能够坚守一段时间。
城外经过陈玉成的多方抵抗,终于打退了清军的围攻。李秀成则出兵攻入杭州,想围魏救赵,但清军不为所动,依然围住金陵不放。双方在东南一带,进入了最艰苦的拉锯战。太平军多次反扑,同时洪秀全下令太平军分扰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希望分散在金陵周围的清军,形势在逐渐好转。
太平军在东南再度挽回局势,让咸丰帝深感不安,他下诏让曾国藩率领湘军从江西前往浙江,不久改往福建。
咸丰九年以来,太平军内部虽然经历了洪、杨内乱,镇江也一度被清军克复,但陈玉成等人东征西战,而且联合了北方的捻军,多次挫败清军的进攻,使清军的围剿陷入尴尬之境。曾国藩认为,要廓清各路战线,必须先攻破江宁:“欲破江宁,必先驻重兵于滁、和,而后可去江宁之外屏,断芜湖之粮道。欲驻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玉成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所必救。”曾国藩定下了四路进兵的策略:曾国藩任第一路,由宿松、石牌向安庆推进;多隆阿、鲍超任第二路,由太湖、潜山攻往桐城;胡林翼任第三路,由英山、霍山前往舒城;李续宜任第四路,从商、固规取庐州。(《清史稿》卷四七五《洪秀全传》)这是后来清军平定太平天国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清军的步步进逼下,金陵形势开始危急,外面的援兵都来不及回救。陈玉成的兵力最强,洪秀全对他期望很高,封他为英王,赐八方黄金印,可以便宜行事。但是,陈玉成在军中的威信,远不如李秀成。对此,已经向清军投诚的李世忠,写信给李秀成,劝他投降清朝:“君智谋勇功,何事不如玉成?今玉成已王,而君尚为将,秀全之愦愦可知矣。吾始反正,清帝优礼有加。以君雄才,胡为郁郁久居人下?盍从我游乎!”这封信李秀成没有看到,被正在李秀成驻地监军的太平天国兵部尚书莫仕葵获取,莫仕葵读后大吃一惊,向李秀成质问原因。李秀成表白说:“臣不事二君,犹女不更二夫。昭寿自为不义,乃欲陷人耶?”莫仕葵表示相信李秀成的忠诚,向洪秀全做了汇报。洪秀全却下令封江,挡住李秀成的部队,同时把李秀成的母亲、妻子带到江北,希望不让李秀成南渡。莫仕葵觉得洪秀全这样做十分不当,说:“如此,则大事去矣!”莫仕葵与一些同僚去见洪秀全,上谏说:“昭寿为敌行间,王奈何堕其计,自坏长城?京师一线之路,赖秀成障之。玉成总军数月,不能调一军,其效可睹矣。今宜优诏褒勉,以安其心。臣等愿以百口保之。”莫仕葵等人都以身家性命担保李秀成的清白,使洪秀全有所悔悟。洪秀全下令召见李秀成,并安慰他说:“如卿忠义,而误信谣传,朕之过也。卿宜释怀,效力王室!”马上加封他为忠王荣千岁。李秀成也觉得洪秀全对他是始终信任的,十分高兴。(《清史稿》卷四七五《洪秀全传》)
浦口是金陵城外的咽喉要地,被清军阻隔,断了金陵城内粮草的来援。洪仁发等人都希望李秀成留下来守城,洪秀全本人也说:“事皆天父排定,奚烦计虑?”李秀成就说:“官军既以长围困我,当谋救困法,俱死于此无益也。”于是,李秀成马上出兵,亲自向西到皖南的芜湖、宁国召集兵马,然后从小道回击浙江,分散清军江南大营的兵力,缓解金陵的困境。
这一年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兴盛时期。洪秀全为了安定人心,手下大将几乎是无人不王,他们各有军队,势不上下。
太平军到镇江金坛后,在乡村里扫荡一过,写下了“攻野不攻城,野荒城自破”的标语。李秀成从句容向丹阳进攻,清军高级将领张国樑打开丹阳县的南城门迎战,结果受伤落于尹公桥下而死。李秀成进入丹阳城,命令礼葬张国樑,说:“两国交兵,各忠其事。生虽为敌,死尚可为仇乎?”此后,李秀成乘胜而进,先后攻克常州和苏州。李秀成在苏州城内待了十一天,发布了安民告示,在城厢内外收埋了八万三千多具尸体。跟随李秀成的,都说他爱人不嗜杀。但是李秀成的部下,经常恣意掳掠乡里,民间被迫组织团练进行自保。
在江南大营溃败后,清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到次年底,太平军在安徽受挫,又命曾国藩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曾国藩的指挥部就设在安庆。曾国藩派他的弟弟曾国荃,顺着长江,向东进攻金陵;派左宗棠率领另一支湘军从江西进入浙江;派李鸿章整合安徽地方武装,组成“淮军”,用英国人的轮船运到上海,待机进攻苏州、常州。李鸿章在上海时,与洋人进行多方面的联系,得到了英、法、美三国的支持。这实际上仍是上年曾国藩制定的平定方略,现在终于付诸实践。
同治元年,淮军与英法军队和“洋枪队”,开始突击上海周边的嘉定、太仓和青浦,结果被李秀成的太平军打败。在浙江慈溪的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也被太平军打死了。可惜的是,还没等李秀成进攻上海,金陵上游的皖南连连告急,英王陈玉成因叛徒出卖,于当年五月被清兵抓住后杀掉。八月份,曾国荃率领的清军,迅速合围金陵城,洪秀全十分慌张,一天之内连下三道诏书,让李秀成回去救援。李秀成无奈,只好撤兵,但还留了一部分军队在苏州城。回金陵的路上,他写信要求先到金陵的上游召集太平军各部,然后再回救金陵。洪秀全大怒,骂他违抗命令。李秀成坚持要去皖南招兵,洪秀全也没办法,只好让他去了。
李秀成在金陵开会时曾说过:“曾国藩善用兵,将士听命,非向、张可比。将来七困天京,必属此人。若皖省无他故,尚不足虑。一旦有失,则保固京城,必须多购粮食,为持久之计。”应该说李秀成是很有远见的,他的计划可以让太平天国维持较长的时间。但是,洪秀全很不以为然,责备道:“尔怕死!我天生真主,不待用兵而天下一统,何过虑也?”洪秀全自认是天命真主,不需征战就会天下一统。李秀成无奈叹息而出。加上洪仁发等人的算计,李秀成更加无心留在金陵了。
同治二年三月,在李鸿章与英国官方协商后,英国军官戈登率领“常胜军”帮助清军作战,还用洋枪、洋炮武装淮军。他们从上海,向金陵进发。在浙江等地,清军的围攻相继取得不少胜利。形势越来越危急,洪秀全本人也无大的进取精神,一切靠“上帝”的安排。李秀成建议,先冲出金陵城,再另谋发展。这个计划,恰恰是曾国藩最为担心的。然而,洪秀全只想坚守在城内,等待“上帝”给太平天国带来转机,对李秀成的建议毫不在意。李秀成劝道:“粮道已绝,饥死可立待也!”洪秀全说:“食天生甜露,自能救饥。”李秀成见劝说无效,只好自己先撤往江西。
同治三年六月,洪秀全就在城内死了。根据李秀成的回忆,这位天王当时已有重病,却不肯吃药,“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终于在对“上帝”的无限信任中离开了他的太平天国。长子洪天贵福,继承了洪秀全的位置。好景不长,一个月后,金陵就被清军攻破了。李秀成在突围时被俘,最后被处死。
后人论道:“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余年,用兵至十余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危亡,实兆于此。”(《清史稿》卷四七五《洪秀全传》)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地损伤了清王朝的元气,从此清朝中衰,再无反弹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