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反复的权谋者

伊尹作为殷商王朝的开国元勋,在后世儒家眼中,是道德境界极为高尚的辅臣。

《孟子·万章》中说,伊尹特立独行,耕作于有莘田野的时候,就以尧舜之道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尧舜之道就是儒家的中道,伊尹成了儒家教化世人的楷模之一。

然而,成汤与伊尹之间的默契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段反复无常的磨合期。

《战国策·燕策二》说:“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孟子·告子下》中也说:“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连大圣人孟子都对伊尹的反反复复直言不讳。

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君子的志向应当始终如一,矢志不渝。伊尹却像一棵墙头草,持两端以观望,来回奔波于夏桀、商汤之间,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

伊尹第一次投奔成汤

伊尹出身于伊水流域的伊氏,伊氏与邻近的辛氏,都是臣属于夏王朝的部落。伊尹曾经自言,他的家族伊氏向来忠诚于夏王朝,世代以忠信自居。伊尹也曾经为官于夏朝,侍奉被世人视为暴君的桀。但是夏桀作孽太深,让世人寒心、诸侯离心,于是伊尹投奔成汤。

伊尹在夏都斟鄩为官时的情形,在《新序·刺奢》中有记载,说夏桀劳民伤财,兴建瑶台,生活奢靡无度,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伊尹知道夏朝天命将失,但他真心盼望桀能够悬崖勒马。于是在一次酒宴上,伊尹举起酒爵劝谏夏桀:“君王再不听我的话,早晚会亡国。”

夏桀大为恼怒,拍案而起。他鄙夷这个从空桑木中钻出来的江流儿,朝着伊尹唾了一口,然后大笑说:“你这是妖言惑众!我有天下,如天之有太阳。你见过太阳灭亡了吗?哪一天太阳灭亡了,我也就灭亡了。”

世界历史上有两个不可一世的太阳王,除了夏桀,另一个就是法国的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在位长达七十二年,比夏王帝不降在位时间还长。路易十四曾经在舞剧中扮演太阳神阿波罗的角色,所以被人们称为太阳王。路易十四也当仁不让,傲慢地宣称:“朕即国家!”

夏桀比路易十四更加张狂,他说:“日亡吾亦亡矣!”但太阳毁灭之时,全人类都要紧跟着毁灭。伊尹要在夏桀灭亡之前,逃离这个狂妄的太阳王!于是他逃至有莘氏,这才有了“负鼎抱俎”的传说。

但伊尹投靠成汤之后,也并未马上受到重用。屈原《天问》云:“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意思是说,刚开始时成汤只是授予伊尹一个小臣之职,相当于卜辞中的臣正;之后又让伊尹做辅臣,相当于卜辞中的卿吏、作册;最终官居“相、阿、保”,相当于卜辞中的尹,身后享祭殷商宗庙之哀荣。

臣,在甲骨文中像一只竖起的眼睛,作臣服之状,本意指奴隶或奴仆。《尚书传》中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可见小臣的政治地位并不算很高。

伊尹逃汤奔桀

出土文献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首次披露了伊尹投奔成汤之初,身为一个小臣,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经历,与史传文献的记载大相径庭。

《赤鹄之集汤之屋》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在楚地流行的伊尹传说,有学者认为属于小说家言体裁,也就是虚构成分居多。

那么《赤鹄之集汤之屋》可信吗?

《赤鹄之集汤之屋》所载并非全都是无稽之谈,史料价值也很高。比如汤的正妃有莘氏之女,在卜辞中被称为妣丙,这是她的庙号。她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竹简中有记载,称“汤后妻纴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再比如竹简中有这样一句话:“古有赤鹄集于汤之屋。汤射之获之,乃命小臣曰:脂羹之,我其享之。”屈原《天问》中也有一句话:“缘鹄饰玉,后帝是飨。”说的都是伊尹为成汤烹煮鹄鸟之羹,两者所载完全相符,可互为印证。清华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305前后30年,与屈原的生卒时间几乎同时。在楚地流传有关伊尹的传说,屈原也必定了如指掌。

《赤鹄之集汤之屋》中记载,伊尹初仕成汤之时,地位较低,只是卜辞中的初阶官员臣正,处处听从于成汤和后妻纴巟。伊尹的性命甚至被纴巟随意拿捏。

伊尹为成汤煮了一锅鹄鸟之羹。鹄鸟就是天鹅,在东西方,天鹅肉都是王室贵族十分在意的珍馐美味。成汤嗜好天鹅肉,所以伊尹投其所好,获得重用。

纴巟命令伊尹:“给我尝一点鹄鸟之羹。”

伊尹吓得浑身发抖:“不行啊,成汤会杀了我的。”

纴巟怒斥:“你不给我羹,我就不会杀你吗?”

伊尹迫不得已,下厨房给纴巟端来一点羹。

成汤回来后,果然大怒:“谁偷吃了我的羹?”

伊尹不敢说出真相。慑于成汤的淫威,伊尹动起了做“回锅肉”的念头,悄悄离开了成汤,准备回到斟鄩。

成汤得知伊尹逃跑后,施展巫术,让伊尹在半途得了怪病,患上失语症。但伊尹在无意中听到一群灵乌谈到夏桀的疾病,天帝命两条黄蛇、两只白兔躲在夏桀寝室的屋梁上,吸他的气,使他病怏怏的;又命后土在夏桀的床底下放置两根尖桩,上刺夏桀,使他浑身疼痛难忍。

一只灵乌治好了伊尹的失语症。伊尹回到斟鄩之后,为夏桀剪除了屋梁上的黄蛇与白兔,又砍断了床底下的尖桩,夏桀才痊愈。这就是《战国策·燕策二》所说的“伊尹再逃汤而之桀”。

伊尹在夏朝,暗通桀的弃妃妺喜。妺喜是有施氏进贡的佳丽,一度受到桀的百般宠爱,被称为元妃。后来桀又攻打有缗氏,得到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桀王喜新厌旧,就把妺喜赶出斟鄩,让她居于洛。洛,就是夏都斟鄩以西的洛河中游,大致在今洛宁、洛阳之间。这一带是夏朝王室贵族狩猎游玩的乐园,曾令太康流连忘返,数月不归,导致朝政被后羿篡夺。帝皋的王陵也在这附近。

洛河以南的伊川正是伊尹家族——伊氏之地。伊尹回到夏朝之后,有可能在伊水流域活动,并与寂寞的怨妃妺喜取得联系。至于伊尹与妺喜之间的互动有多密切,不得而知。但妺喜像情人那样向伊尹诉苦:夏桀与琬、琰二女在斟鄩过着淫靡奢侈的日子,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还把自己扔在荒芜的洛河边。

伊尹在夏三年,细观民情,确实如妺喜所说那样,百姓困苦不堪,桀的统治已经濒临覆灭的边缘。民怨似火,到处都在传唱一首诗歌:“上天弗恤,夏命其卒。”——连天也不可怜我们,夏朝气数将尽了。

诗歌只有两句,却足以表达百姓心中的哀怨与愤怒。

夏桀这个自命不凡的太阳王成了众矢之的,百姓都在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颗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要跟你同归于尽!

民怨的积累就像火山,早晚会喷涌而出。夏桀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但他还在做着像太阳那样永不熄灭的美梦。

伊尹开始为自己的负气出走、逃离成汤而后悔了。

但有史书认为,伊尹回到斟鄩,是身衔成汤之命,扮演间谍的角色。所以《孙子兵法·用间》说:“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

为了消除夏桀的疑虑,成汤与伊尹甚至演起双簧戏。《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记载,成汤亲自射伤伊尹,用苦肉计以取信夏桀。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中也说,成汤施巫术让伊尹患病。二者其实是大同小异。

可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却看不出伊尹奔夏是在充当间谍,为成汤刺探军情。

《史记·殷本纪》中载:“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既丑有夏,就是憎恶夏朝,说明伊尹离开汤逃到斟鄩之后,亲眼看到桀的种种恶行,以及夏朝的分崩离析,心生悔意,又想回到成汤身边。

对伊尹的心猿意马,《孟子·公孙丑上》评论道:“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意思是说,为谁服务还不都是一样?无论成汤,还是夏桀,伊尹照样辅佐不误。

孟子为伊尹推卸责任,掩饰了伊尹摇摆不定的处世原则,把儒家学派念念在兹的圣君、暴君都抛到脑后去了。这说明,伊尹本质上是一个首鼠两端、见风使舵的乱世枭雄。成汤对伊尹的背叛极为愤慨,所以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中说,成汤诅咒伊尹,让他患疾,也在情理之中。

伊尹第二次投奔成汤

夏桀迟早会灭亡,伊尹是早晚要回到成汤身边的。但是这样跑了又回来,岂不让成汤君臣讥诮伊尹?伊尹必须要有自己的分量。

在奔夏三年中,伊尹以伊氏之长的身份,逐步将伊洛河流域的伊氏、辛氏以及其他不满夏桀统治的部落、方国整合成一个小联盟,其圈内成员应该还包括被桀冷落的元妃妺喜。

伊尹已成为夏商之间第三股重要势力,就像后世楚汉争霸时决定项羽、刘邦成败的韩信。此时天下如天平,天平的两端托盘是夏桀和成汤,那么伊尹就是天平上的砝码。伊尹助桀则桀胜,伊尹助汤则汤胜,天下大势就掌控在伊尹手中。带着这种自信与底气,伊尹回到了汤丘。这就是《战国策·燕策二》中所说的伊尹“再逃桀而之汤”。

伊尹将他在夏王朝三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如实向成汤汇报。成汤对伊尹的归来且喜且疑,他根据自己收集来的情报进行分析,夏桀的状况果然与伊尹所说的分毫不差。

于是成汤信了伊尹,对他说:“你告诉我的夏朝情况,正像诗歌唱的那样。”诗歌,就是指夏朝百姓流传的“上天弗恤,夏命其卒”。

成汤决定捐弃前嫌,重新接纳伊尹。但《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记载很奇怪,说“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

成汤为什么要跟伊尹结盟?有看到君臣结盟的吗?到底结的是什么盟?

此时的成汤与伊尹不再是单纯的君臣关系,因为他看到了伊尹的分量。汤丘困局仍未完全打破,没有伊尹,灭不了夏桀,所以成汤必须跟伊尹结盟。结盟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史传文献中记载的“圣君明臣”那种黄金搭档。

成汤与伊尹盟誓的详情未知,或许是姻亲之盟,或许包括灭夏之后形成执政联盟,共同治理天下的承诺。毫无疑问,伊尹对成汤开出的结盟条件非常满意。伊尹再次回到夏朝,联络伊洛河流域的伊氏、辛氏与妺喜。

伊尹与妺喜,一个为了既得利益,一个为了爱恨情仇,两人相互勾结,共同的敌人只有一个。这就是《古本竹书纪年》中说的“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孙子兵法·用间》所说的“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指的就是这个。

夏桀内外忧患,腹背受敌,夏王朝注定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