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伊尹放太甲

继承人之疑

成汤与妣丙共有三子,长子太丁,被立为太子,可惜先成汤而去,太丁之妻妣戊生子太甲,名字叫至,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次子外丙,卜辞中作卜丙,名字叫胜。三子中壬,名字叫雍。

但在甲骨卜辞的周祭祀谱中,只见太丁、外丙,未见中壬。卜辞中有个南壬,应该就是成汤的第三子中壬。这是因为中壬曾经居于亳,郑州商城在安阳殷墟以南,所以中壬也被称为南壬。

成汤死后,由谁来继承王位,在传世文献中有两个说法。

一是《世本》中说,成汤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早逝,嫡长孙太甲尚年幼,所以太丁的弟弟外丙登上了王位。外丙在位三年,死后由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中壬在位四年,又死去。此时太丁之子太甲已长大成人,于是伊尹把他扶上王位。这种说法被《史记》《孟子》等采用。

二是《尚书》中有句话“成汤既没,太甲元年”,说明成汤死后,嫡长孙太甲继承了王位,并未提到外丙和中壬。

《尚书》的说法得到了甲骨卜辞的印证。

有一版卜辞中说:“甲戌翌上甲,乙亥翌匚乙,丙子翌匚丙,匚丁,壬午翌示壬,癸未翌示癸。翌大丁,甲午翌翌大庚。”这版卜辞记载的是每旬十天,以天干甲乙丙丁为顺序,按即位世次,依序翌祭上甲至太甲之间的十一个商王。

殷商时期的周祭祀谱严格遵循先即位先受祭的原则,在这版周祭祀谱中,太甲受祭的顺序排在叔父外丙之前,外丙的祭序在太甲、太庚之间,可见外丙是在太甲之后、太庚之前登上王位。但是在卜辞中,并未看到对中壬的任何祭祀,说明中壬没有当过商王。

两种说法涉及商朝的继统问题,按照《世本》《史记》之说,商朝存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继统制度,并无主辅之分;按照《尚书》、甲骨卜辞之说,商朝已经确立了父死子继的继统制,并且有嫡庶之别。兄终弟及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变例。

甲骨卜辞属于殷商民族的自证性文字材料,可信度更高。《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足见中丁之前都是父死子继,不存在成汤让外丙或中壬继位的问题。成汤直接把王位传给嫡长孙太甲。

这类似于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就把帝位直接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给朱标的弟弟朱棣,由此引爆了靖难之役。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太甲继承了王位之后,也发生了一次动荡不安的政变——伊尹放太甲。

什么是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的史事,也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以《孟子》《史记》为代表,说成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继位的太甲。但是太甲安于享乐,违背了成汤的教诲,废除成汤制定的刑典,暴虐乱德。忧国忧民的伊尹屡谏不听,为了殷商社稷,只好将太甲拘押在桐宫,自己摄政当国,朝见诸侯,打理政事。

桐宫是商初的离宫,附近有成汤的陵墓。伊尹把太甲拘押于此,目的是让他每天面对先王,自我反省。太甲被幽闭在桐宫之中,日日面壁思过,三年之后幡然醒悟,悔过自责。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回亳都,让他继续为王,自己回到原来的官位上。

太甲听了伊尹的训导之后,弃恶从善,修养德行,诸侯归附,百姓安宁。伊尹著写《太甲训》三篇,以表彰太甲的美德。

《孟子》《史记》对伊尹放太甲的记载,对后世影响最大,成为主流说法。

第二个版本,西晋太康年间出土的《古本竹书纪年》作了颠覆性的记载,说中壬死后,伊尹把太甲拘押在桐宫,自立为王。七年之后,太甲逃出桐宫,杀死伊尹,任命他的儿子伊陟、伊奋为相,并归还伊尹的田宅,平分给伊陟、伊奋二人。

《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得到了另一部出土文献《汲冢琐语》的印证。《汲冢琐语》中也说,中壬崩,伊尹放太甲,自立四年。

《古本竹书纪年》称太甲七年杀伊尹,《汲冢琐语》中说伊尹自立四年,其实两者并没有矛盾。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太甲既立三年,被伊尹流放。由于伊尹篡位是非法的,不可能拥有独立的纪年,所以《古本竹书纪年》中称太甲七年杀伊尹。据此太甲被流放了四年,与《汲冢琐语》中的伊尹自立四年相符。

伊尹与成汤联盟的真相

伊尹到底是一个呕心为国的辅政大臣,还是一个篡位夺权的逆臣贼子?

从这次政变可以看出,伊尹的地位与权势非常之崇高,可以废立、惩罚、流放商王,甚至取而代之,摄政当国,自立为王。商王太甲的政治生命,包括被放逐与迎立,完全操控在伊尹手中。

伊尹已经超越了专制王权,成为当时殷商王朝的实际掌权者。伊尹如此尊高的权位,来自他与成汤之间的一种原始契约,而不是单纯的君臣从属关系。

由于在灭夏之前,成汤担忧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推翻夏桀的统治,急需伊尹的辅佐。伊尹是伊洛河流域的伊族之长,他在第一次逃汤而之桀的时候,将伊洛河流域的一些部落诸如伊氏、辛氏,还有不满夏桀统治的夏朝贵族、弃妃妺喜氏,凝聚成一个以伊尹为首的反桀小集团。

为了争取伊尹的帮助,完成伐夏大业,成汤不得不与他订立盟约,达成某种协议。这就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清华简《尹至》中的“汤盟质及尹”,清华简《尹诰》中的“尹既及汤,咸有一德”。这种盟约具备了原始的民主精神或契约关系,盟约内容虽然不清楚,但是一定包含了联手灭夏之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诸如战后实行联合执政,或者划分了各自的管辖范围等。

殷商王朝建立之后,成汤与伊尹形成一种原始的执政联盟,共同治理天下。所以在殷商前期,存在着一国二主的两头制度,这是远古部落联盟的残留。因为商朝的建立时间距离原始社会还不是很遥远,父权制尚未完全确立,所以仍然保存着原始社会甚至母系氏族时代的某些特征。比如成汤举行过类似部落联盟会议的景亳会盟,妇女的地位较高,拥有宗教祭祀权等。

但在后世学者的想象中,这样的联合执政或者两头制度,是不可理喻的,所以一个被尊为明君圣主,另一个只好屈身扮演贤臣良辅的角色。

成汤与伊尹的执政联盟,最可能的形式是实行利益分配。成汤将原属夏朝的王畿之地——嵩山以西的洛阳盆地,划分为伊尹的领地,让他镇抚夏民。而位于夏朝旧都斟鄩以东7千米的偃师商城,则成了伊尹的权力中心。日本学者松丸道雄提出一个假说,偃师小城是伊尹奉成汤之命兴建,被用来震慑与监视夏民,之后成了伊尹家族的居城。成汤死后,伊尹的权力不断扩大,甚至凌驾于商王太甲之上,所以他肆无忌惮地扩建偃师大城。

偃师商城兴建之初,可能名叫汤或者汤亭。成汤灭夏之后,将偃师商城作为自己的离宫别居,称为汤宫。大致在东周时期,汤宫音转为桐宫。所以《帝王世纪》中说:“桐宫,盖殷之墓地,有离宫可居。”

伊尹为一世之巨枭,成汤伐桀之际,伊尹首鼠两端,“五就汤五就桀者”,在汤与桀之间反反复复,来回奔波,总是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人。

作为一个富有谋略又具野心的枭雄,伊尹不可能没有君临天下的梦想。成汤死后,共同执政的两头制度崩溃。伊尹权力无限扩大,而年幼的太甲继承王位,无疑为伊尹篡位夺权创造了条件。

伊尹就把太甲拘押在自己的权力中心桐宫,自立为王,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古本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应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

但是后世学者尤其是儒家学派,无法理解殷商初期的执政联盟或两头制度。他们视成汤为圣君,伊尹为贤臣。经过层层累积加工之后,伊尹的贤臣地位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接受不了伊尹放太甲篡位自立的说法,反而将伊尹捧为上古贤臣之楷模。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盛赞说:“伊尹之志,公天下以为心,而无一毫之私者也。”

太甲为了维护殷商王室的利益,暗中逃出桐宫之后,杀掉篡位的伊尹,夺回王权。然而伊氏家族势力庞大,太甲为了稳定局面,不得不委曲求全,让伊陟、伊奋继承伊尹的田宅财产,以慰抚伊氏家族,达到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目的。

伊尹在成汤革命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灭夏之后又与成汤联合执政,形成两头制度,他的地位、权势几乎与成汤并驾齐驱。成汤死后,伊尹实际上垄断了殷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宗教祭祀大权,可以任意废立商王,在商族中威望极其崇高,丝毫不亚于成汤。所以《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说,“祖伊尹世世享商”,殷商后人在祭祀成汤时,伊尹都是陪祭的对象,一直到殷商灭亡。

伊尹死后,葬在偃师县西北4千米处,就是偃师商城附近。

伊尹篡位,却又为何受到殷商后人的崇敬,甚至死后与成汤一样享受相同的祭礼规格,并且附祭于殷商先公上甲微?

近代学者丁山在《商周史料考证》中如此解释:“伊尹虽因篡位被杀,但他是商代的开国元勋,功亦不可泯没。所以终商之世,总是特祀伊尹,几乎比于先王。”

可见殷商民族是个胸怀宽广又仁义的民族,并未因为伊尹流放太甲而视其为十恶不赦的乱贼逆臣。伊尹是呕心沥血辅佐成汤建立殷商王朝的元勋,殷商后人世代感怀,对他的祭法有岁、至、侑、御等多种,祭牲有牛羊、羌人等,少者为一,多者五十。甚至升华为自然神,成为商王祭祀、祈丰求年、求风求雨的对象。

商王太甲翦除权臣伊尹,捍卫了殷商王朝,诸侯归顺,百姓安宁,被后人尊为“太宗”。《尚书·君奭》载:“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保衡可能是帮助太甲扳倒伊尹的谋臣,在太甲复位后被委以重任,辅佐太甲治理国家。

太甲在位十二年,这当中应包括伊尹自立为王的四年。太甲死后,史传文献对殷商王系的记载又出现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