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38 游必有方

书名:桃花扇底看前朝本章字数:1884

徐霞客的死跟旅游有关,旅游损耗了他的身体,他最后一次旅行染上疾病,归来后不久就去世了。旅游在古代是很危险的事,所谓“危邦不入”,旅途中种种障碍和危险对人的威胁很大。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写这篇游记,是给自己打气。他观察到当时宋朝上下积弊已深,虽然自己位卑言轻,但有志于改革变法,以救宋朝贫弱之局。王安石说一生做事就像探险游历,太平淡了,谁都能去,所以没意思,只有“有志者”,才能欣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人的旅行,当然受到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制约。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愿意行万里路,以观山川之美,览风物之盛,感怀往昔,变化气质。旅行,使人见世面,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样,开阔眼界的同时,气质也会有所变化。

孔子向往那种没有功利的、轻松的旅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带着学生走了很多地方,途中数次遇险,几度绝粮,屡遭困厄。然而,孔子此行不是一般人释放欲望、兑现欲望的旅游,他是在其中寻求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三十五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此行,他了解到当地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俗话说:“见不见,差一半。”司马迁读书洞见前代圣贤之心,游历又见四方风物,所以他胸怀广大,眼界广远,见识深宏。后来,他虽遭受腐刑,却于常人所不能忍受之屈辱中,完成千古《史记》,成就史圣伟业。

现在有的大学生找工作,连个简历都写不好。我常对人讲,求职者应该看看宋朝苏辙的那篇著名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嘉祐二年三月,苏辙与哥哥苏轼同榜进士及第,按照惯例,先后写信给当时的考官及当朝宰辅等人,以表示感谢和请教拜谒之情。当时,韩琦担任枢密使,名德甚高,苏辙便给他写信请求拜谒。一个普通书生,如何能获得当朝宰辅的接见?这就要看苏辙的信是怎么写的了。

苏辙说:我今年十九岁了,我以前在老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志气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果断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到关中,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咸阳、长安,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说这些还不够,这只是一个人普通的旅行,尽管一般人很难做到,但苏辙因为家里有父兄的支持,他能做到。当时朝廷有制度,求功名有求功名的途径,功名要自己求,不能乱来。历来都是如此,到了清朝,云南巡抚贾洪诏的女婿丁柔克就在他手下,他也不敢给女婿半点关照,更别说破格提拔。他只是在女婿的个人文集序言中赞赏女婿:“为人美姿容,壮志有奇气,酒酣耳热则起舞。思欲效命疆场,顺则鸿毛,钝则马革。”

苏辙说自己旅行走了很多地方,增广见闻,开阔眼界,紧接着转到了人。他说:我见到了当今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和他的那些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说了欧阳修,这是当时公认的正人君子,士大夫的领袖和代表,享有无可比拟的威望。苏辙说到这里,才说出了他的关键话语:我从旅行途中,到各地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从欧阳公和他的学生那里,知道我们国家现在富裕安定,四周的蛮夷不敢侵扰,这都因为韩太尉您执掌军政。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在朝廷,您像周朝的圣贤周公、召公一样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有方;对外,您领兵出征,像古代的名将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学生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您看我旅行那么多地方,见识了天下所有好风景,拜见了文坛最好的读书人,如果能再有机会拜见您,获得您的鼓励和教导,那就完满而无遗憾了。

一般人看到这里,会认为苏辙是在拍韩琦的马屁。其实不然,过去读书人对前辈上司恭敬是规矩。前面说了,上司是不会给你特别关照的,因为有规矩拘束着。苏辙是通过这封信获得韩琦赏识的。他同时又说:苏辙我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