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序(2)

书名:教子也烦恼:左宗棠的23封家书本章字数:2062

左宗棠这种融情入理的批评,让孝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此以后他再没有犯过同类的错误。一年后,他先后参加长沙的府试与湖南的乡试,相继考取了秀才与举人。17岁的孝威中举,相当于考取了今天的硕士研究生,他不但是左氏家族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举人,也是湖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举人。

1864年,左宗棠收复了浙江省,即将回福州闽浙总督府时,他派了一个警卫连去湖南湘阴老家接全家10余口人来团聚。18岁的孝威还没有举行冠礼,因为两年后才算成年人,但左宗棠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他,让他打理安排全家老小的全部事务。孝威带着母亲、三个弟弟、四个姐姐,以及左宗棠的小妾穿越太平军的防区,前来与父亲团聚。

18岁的男孩开始承担起家长的责任,其压力可想而知。左宗棠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快速地告别少年轻狂,树立责任心,培养出担当精神。孝威不负父亲厚望,如愿完成了任务。1865年,左宗棠全家终于平安住进福州的闽浙总督府,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次与儿子见面,分别已过5年。左宗棠看见儿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同时儿子的身体与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他心里的快乐,可能比后来拜相封侯还高兴。

左宗棠高兴归高兴,该教育儿子的还得教育。他派部下去查儿子沿途经历的人和事,不巧找出问题来了。原来,一行人沿途到江西小住那段日子,江西某位县长负责接待他们,由于政府没有这笔接待费,那位县长便自掏腰包,花了200多两银子。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孝威居然不知情,自然也没有告诉父亲。左宗棠得知后,赶紧从工资里拿钱给了那位县长。他责备儿子道,做人不能只图自己方便,要经常想想别人的难处,不能让人家吃了暗亏,自己还不知道;人长大了,要懂人情世故,不能做一问三不知的马大哈。

这次见面,左宗棠还指出儿子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孝威给福建巡抚徐树人写信时,用的是草书,而且还有几个错别字。古代规矩:给长辈写信,应该用楷书,写后要检查,不能有错别字。

孝威16岁那年便结婚了,很快他自己也做了父亲,50岁的左宗棠已经是“准爷爷”。儿子步入青年阶段后,左宗棠又根据儿子的特点,将教育方法适时做了调整。

三、青年阶段:左宗棠不规定怎么做,只说什么不能做

左宗棠的四子孝同生于1857年,到1877年也20岁了。左宗棠所有的儿子都已成年,进入到青年阶段,此时他们不但反叛意识强,而且主观意识也远超少年儿童。

左宗棠是一位大学问家,也是一位事业成功人士。他的人生经验与学问修养,让他有足够的储备,给儿子们正确的指导。但指导成年人的方法,跟教育儿童、少年大不相同。

如果说,在儿子们的儿童阶段,左宗棠侧重用“守则”一类的规定去引导与教化他们;到了儿子们的少年阶段,他则采用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有观念指导,也有方法参考;而到了儿子们的青年阶段,他已完全放手让儿子们自主安排事情,从不规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是在儿子们犯了错误之后,告诉他们不能那样做,以及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1877年,常年待在老家的三子孝勋,抱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理,借着去浙江给人祝寿的名义,带着妻子去杭州旅游。

左宗棠在甘肃肃州军营里得知此事后很生气,因为儿子去杭州之前并没有将这一计划告诉他,更没有得到他的批准同意。按照古人的礼制,这是对父亲不敬。何况,左宗棠看出了孝勋的小心思,他是想借祝寿去旅游。在战争年代,花钱暂且不说,人还有生命危险。为了一时旅游的快乐冒这么大风险,值得吗?左宗棠去信指出儿子的错误,对他的言行及时纠正。

左宗棠晚年对儿孙辈的教育,最看重的是自由。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得出:小时候孩子被父母管得死死的,什么都没有玩过,那么他长大后可能要补童年的“课”,犯起事来更让人心惊肉跳。

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是一个“能干婆”。她处处以父亲为榜样,也教育她的孩子以外公为榜样。刚嫁到安化陶家那段时间,她天天望夫成龙;等孩子们长大后,又天天望子成龙。

左宗棠得知后,马上写信告诉她:女儿啊,你要注意对孩子们实行自由教育,严管的老办法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从1852年到1883年,31年时间里,左宗棠给八个子女们共写了163封家书,其中,真正集中笔墨来教育子女的书信,仅有23封。凭着这23封书信的教育,加上母亲的教育,四个儿子都出息成人,四个女儿全知书达理。不说长子孝威在左宗植的教育及左宗棠的书信指点下,17岁便考中举人,成了湖南罕见的“少年天才”,四子孝同仅被晚年的左宗棠带在身边教导数年,在左宗棠身后便凭借个人本领做到了江苏提法使。古代的官员晋升多依靠学问,显然左孝同颇得父亲学问的精髓。

如此说来,这23封教子书信称得上字字珠玑,是精华中的精华,可作历代家书的典范。本书收录了这23封教子书信,对每封书信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这样,读者在“读书”之余,还能思考如何“用书”。

在讲述左宗棠如何教子读书、做人,用书、处世之前,我们先来看左宗棠本人的家庭、婚姻、读书、交友的情况。这样不但能帮助我们看清左宗棠教子观念与方法的源与流,明白前因后果,而且能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立体全面地看清一位伟大父亲的人性与温情。

左宗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父亲不在子女身边,通过言传同样可以做到父爱不缺席,教育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