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坚持兴趣,就没有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在开篇之前,我先谈一件自己身边发生的趣事。
最近,有位家长朋友问我:如何面对孩子的兴趣?
我说: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家长说:那不行,他希望自己天天玩游戏。
我说:游戏也是兴趣,不妨将游戏作为奖励,诱导他完成学习。只要每天完成了学习任务和作业,可以奖励他玩一个小时游戏。
我发现家长面对孩子的兴趣,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是有害的,加以禁止;要么将自己的兴趣当作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被动接受。结果,孩子要么学习上心不在焉,要么勉强应付家长安排的兴趣活动,就像完成任务一样。
有的家长问我:你是专门研究左宗棠的作家,你在书中说,他少年时代将兴趣当成了自己一生的职业,取得了大成功,抛开书本,你能不能谈一谈,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分析出来,给我作为参考,提点我一下?
这下还真问对参考对象了。下面介绍左宗棠当年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兴趣的。
一、将兴趣当“第一老师”,凭借“杂书”改变命运
前面说过,左宗棠因为家境贫困,20岁那年被迫做了上门女婿,才有了小家。左宗棠十几岁便靠自己生活,但他没有被困难生活吓退。在湘潭桂在堂安家后,他继续读书。
左宗棠读的什么书呢?舆地学、农学。
舆地学就是地理学,农学则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
我们现在认为舆地学、农学这两门专业都不错,利国利民。但古人不是这么认为的。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不涉及地理学跟农业科学。也就是说,左宗棠在考大学的年纪,学的全是考试绝对不会考的知识。
左宗棠之所以选择读这两方面的书,恰恰凭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有点奇怪,最初的代价也比较大,直接导致左宗棠考试落榜。1833年、1835年、1838年,左宗棠三次从长沙出发进北京参加会试,三次都没有考中。
落榜的原因之一是左宗棠凭兴趣将书读偏了。
当然,还有运气的原因,1835年,23岁的左宗棠跟胡林翼一样,高中上榜了。但他的运气差,主考官发榜前核对录取考生名单,发现湖北少录了一人,这一个名额只能从湖南考生中调剂,就这样,排在湖南录取榜上最后一位的左宗棠被临时刷了下来。
依靠岳父家的资助,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考试机会,因为他自己凭兴趣学偏了内容,加之其他原因屡次落榜,左宗棠后悔读舆地学、农学方面的书吗?不后悔。
他坚持认为:地理学、农业科学不但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关键在于这些技术是当时很多读书人都缺乏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当时社会最需要的。与“四书五经”相比,这些知识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是有用的学问,在未来一定能派上大用场。不能因为现在考试不考这些内容,自己就主动放弃兴趣与理想,一味迎合考试需要,而将实用的学问抛到一边。
左宗棠在学生时代读了顾炎武、顾祖禹、齐绍南写的三部历史地理学“杂书”,读出了大兴趣,他决定将兴趣变成毕生的职业。他凭借17岁前打好的传统文化的底子去考进士,没考上也没怎么当回事,后来他干脆在26岁那年放弃科举考试,专心研究他感兴趣的技术方面的学问。
左宗棠这项兴趣能够坚持并发展下去,得益于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这个人就是他的夫人周诒端。古人结婚早,20岁的左宗棠已经成家了,养家糊口是他的第一责任。如果周诒端不能管好家事,左宗棠便要分心,不可能集中精力研究这些在眼前看不到任何好处的学问。
因为有了妻子周诒端的“铁杆支持”,25岁那年,左宗棠决定画一幅中国地图。
古代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没有谷歌地图,国家除了皇帝那里有地图,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地图。两眼一抹黑,左宗棠怎么画呢?
依靠文学、历史书籍中关于地理方面的描述,他用自学的测量方法,真的画起来了。周诒端在边上帮他从书架上找书,帮他翻书并读相关的记述,还帮他磨墨。
夫妻俩就这样忙碌了整整一年,才将这张地图画成。
夫妻俩当时做梦都没想到,这张地图的价值后来远远超过任何知名画家的作品,连齐白石的画也没有这么值钱。
这时自画中国地图积累的学问与知识,在40年后他收复新疆时派上了大用场。当时朝廷里有两幅中国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但它们都没有左宗棠画的地图准确、全面。俄罗斯官员借出访中国的机会与左宗棠当面论地理知识,比地图高下。当左宗棠拿出40年前画的这张舆图时,俄罗斯官员当时就看傻眼了,因为他自己的地图太粗糙了,和左宗棠的地图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
66岁那年,左宗棠年青时积累的地理经验、学问,帮助他顺利地收复了新疆,保住了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国土。
左宗棠凭借这一件千年的大事功,被朝廷封为二等恪靖侯。其官位与荣誉达到了顶峰。其后,左宗棠被朝廷调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在朝廷官员中排第二位,实际职权相当于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
我在读完约800万字的《左宗棠全集》后发现,如果没有早年凭兴趣学偏了,可能就没有后来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可能他也得不到那些令人钦佩与羡慕的荣耀与地位。
左宗棠将兴趣当成了毕生的事业,这种做法到底有哪些教育学上的合理性呢?如果没有普遍适用性,只适合某个具体的人,那么就不值得推广。
接下来,我们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跟生活体验,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兴趣将伴随人的一生,是培养好习惯的摇篮
我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赚钱养家的职业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你喜欢在网上听书、读文章,如果能够将它变成职业,这样既可以赚钱养家,又可以娱乐身心,是不是一天即使工作12个小时也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成年人大多有这样一种人生经验:自己能做到最好的事情,都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凡是做得马马虎虎、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都是自己必须完成,但不一定想去做的事情。其实,这背后对应的全是我们自己的心:前者是主动做事,后者是被动做事。成年人与孩子相比只存在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丰富程度的差异,心理上是一样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用规定让孩子变得被动、消极,这也是父母教育、引导孩子的基本准则。
关于对人的兴趣爱好的评价,明朝人张岱有句话说得非常对:“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没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不能跟他交朋友,因为这样的人无真情可言;一个人看上去没有任何瑕疵,不能跟他交朋友,因为这种人太能装了,不真实。
有真情、真实,这是人体验人间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情感的根源。不然,人则有塑料感,很像机器人。
成人如果能保留自己一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让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孩子们的兴趣如果能不被泯灭,即使他们长大后不一定能像左宗棠那样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至少他们是内心快乐的人,在成年之后,尤其是处于感情孤独或事业低谷时,还可以有兴趣支撑着他们继续走下去。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意思是如果不做一些没有好处与利益的事,一辈子这么久,怎么消遣过去呢?过于功利,只会越活越无趣,将自己活成一个“赚钱机器”。
左宗棠不但本人将读书当作兴趣,而且也希望别人将读书当作兴趣。如果对读书没有兴趣,那就培养。他从不限定孩子们的兴趣,但他引导孩子们对读书产生兴趣。
读书一定是开卷有益吗?不一定。关键看读谁的书,读哪一类书。因为图书也有多种,如漫画、游戏书、连环画,如果天天痴迷于这些书,就像吃饭时只吃配料、喝汤,时间长了,也有副作用。
所以,左宗棠在家书中说:“儿志在读书,吾所深喜,然程子以‘玩物丧志’为嗜书不知要者戒,亦所当知。”意思是,儿子们将兴趣放在阅读上,我很高兴,但你们要警惕被消遣类的图书牵着鼻子走,天天捧着这种书读,最后弄得自己“玩书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