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一生怀抱百忧中——说秦少游(1)

书名:一场寂寞,半窗残月本章字数:2930

郴江不尽少年心。谁复痴怀捧泪吟。孤馆来当风雨暮,累予从此绝登临。

上诗是我1999年登郴州苏仙岭,凭吊少游所作。时方初秋,暑威渐退,雨丝绵绵,织愁如幕。我虽明知岭上的“少游驿馆”只是后人仿建,但馆内陈设,颇存古意,飞尘暗积,悄无旁人,仍不自禁感到一阵凄凉。昔清代大诗人龚自珍离京南下,女儿阿辛捧泪吟诵冯延巳词再四,谓能明词中之旨,我想,大概宋代以后,也该有无数多情的少女,在香闺中幽吟少游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洒一掬千秋之泪吧!

苏仙岭因传说汉代苏耽于此山修炼得道而得名,岭上复有古迹曰“三绝碑”,镌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少游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中“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语,东坡绝爱之,书于扇面,终日讽诵。少游殁后,东坡于扇面后续一跋语,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亦引而书之,一碑而有秦词、苏跋、米元章法书,故名三绝。三绝碑所书少游词,与今天所见的通行本颇有不同,全词云: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时“树”“曙”同音,据宋人笔记记载,今通行本“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为避宋英宗赵曙讳而改。可知米芾所书,当为少游原稿。好友罗艳女士,是湘昆剧团的当家闺门旦,我曾听她清唱此词,哀怨中见出凄厉与坚韧,的确唱出了少游婉约而又不失风骨的词境。

少游这首《踏莎行》,历来评价极高,被认为是淮海词中的压卷之作。不仅东坡爱不能置,少游的好友、同为东坡门下的黄庭坚也认为,此词意境,颇似唐代诗人刘禹锡迁谪楚蜀之间的诗作。王国维则评论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这首词是少游由湖南郴州再贬广西横州所作,旅况凄凉,心情积郁,遂成此凄婉中寓悲愤的绝构。

词的前三句,是说夜色凄清,月光和雾气笼罩住了大地,看不见楼台人影,寻不着放舟的津渡,词人理想中的桃花源又在哪里呢?“可堪孤馆闭春寒”二句,暗承“桃源望断知何处”,以羁旅生涯的辛苦无奈,对照理想的空幻邈远。春寒料峭,词人独坐驿馆,无心行路,只是听着杜鹃凄切的悲啼,看着落日罥在高树之间,其心情的哀怨幽咽,自可想见,而著“可堪”二字,更加重意象的表现力。

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用了两个典故。陆凯在江南,思念友人范晔,遂折梅托驿使相寄,并附绝句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鱼传尺素”则化自《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词人用这两个典故,是表示对在他失意牢愁之际,不离不弃,致书寄物安慰他的友人的感激。“砌成此恨无重数”,是说同是天涯沦落,苦况相形,更增哀怨。人类情感的程度,本是不可量、不可测的,而用了一个“砌”字,就把不可量、不可测的情感变得具象化,仿佛那些愁怀恨绪,都是一块块的砖石,砌成了一堵高墙,遮住了来时的路,也遮住了未来的希望。

一结“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本自”通行本作“幸自”,词意上更圆熟,却缺少了原稿无可奈何的幽怨情致。“郴江本自绕郴山”,意思是郴山郴水,本自相依,隐喻词人对朝廷的眷眷之怀,“为谁流下潇湘去”,则谓词人对朝廷原是忠悃一片,却如三闾大夫一样,横遭流放。这两句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站在同一阵营、同遭政治打击的东坡与少游所共有的,宜乎东坡写于扇面,讽咏不置了。

少游,名观,高邮秦氏子,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词集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宋史·文苑传》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可见他少年时原是豪侠之气十足的慷慨之士,他爱读兵书,大概是想学习他的祖上,统将领兵,驰骋沙场。少游后来仍以文士出身,是受东坡的影响。他第一次见东坡,是在徐州,东坡读了这位小自己十二岁的才人所作的《黄楼赋》,大加青赏,说他有屈原、宋玉之才,并把他介绍给王安石。王安石也非常欣赏少游诗,认为他诗风清新俊逸,仿佛南朝的鲍照、谢朓。东坡劝他应举读书,挣取功名,以奉养父母,少游这才应试登第,做了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到了哲宗元祐初年,东坡重新入朝,就力荐少游,遂入翰林,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好景不长,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绍述父亲宋神宗的英明,重行新法,于是东坡等人,一体遭黜,少游先贬往杭州任通判,不久又贬为监处州酒税,再贬郴州、横州、雷州,虽然名义上仍是官员,却是戴罪的打入另册的“犯官”。

徽宗登基后,大赦天下,少游被起复为宣德郎,这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但终于可以放还北归了。回京途中路过藤州,游光华亭,与人讲自己梦中所作的一首长短句,觉得口很渴,便让仆人给他打水,水至,少游一笑而卒。

少游的这首梦中所得之作,作于绍圣二年春其贬任监处州酒税之时,调寄《好事近》,词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也许,冥冥之中的确存在着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从出生的那一秒算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被这个力量规定好了的。为什么少游不早不晚,偏偏在他临终前想起了这首词?黄庭坚感慨,词中有“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之语,而五年后,少游真的死于藤州光华亭上,认为这首词堪称词谶,预兆着少游的最终命运,这一看法不为无因。

但是,如果我们对少游的人生多一层了解,对于这首词与少游生命之间的玄妙关系,便会有另一种解释。

少游一生,因见知于东坡而得意,亦因见知于东坡而迭遭贬谪,他身故以后,列名《元祐党人碑》,在“余官”的名单里,名居第一。他的后代,也像其他元祐党人一样,很长时间内成为政治上的贱民。传说靖康二年,金人攻破汴京,掳劫徽、钦二帝及官员、后宫、子女、财帛,有一被俘女子,自云是少游的女儿,于路边题诗曰:“眼前虽有还乡路,马上曾无放我情。”读到的人都觉得非常凄恻。

当时一般人对少游的印象,好一点是说他豪宕、疏荡,而与东坡积不相能的洛党一边的人,就直接指斥他狷薄。

诗人陈师道——我认为他与王安石的诗,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曾与少游一起,被黄庭坚写入诗中:“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无己是师道的字,他每当灵感来了得句,就闭门上榻,以被蒙头,摒绝喧嚣,以续成完篇,谓之吟榻。这是一位人格伟岸高峻的真诗人,东坡数欲引为门下士,他虽敬慕东坡,却表示,自己已敬曾巩为师,歉难从命;无己与新党的赵挺之是连襟,有一次要参加郊祀,无己家贫无棉衣可着,妻子就向赵挺之家借了皮裘,无己知道是赵家的皮裘,坚不肯着,终因寒疾而毙。这位赵挺之,是金石家赵明诚的父亲,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他对自己的亲家翁,列入元祐党人的李格非,打击起来毫不留情。陈师道取人以道不以亲,人格之峻洁,远过于他的偶像杜甫,杜甫还经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陈无己的“闭门觅句”与秦少游的“对客挥毫”,看似截然相反,实则一脉相承,他们都是只肯活在自己世界的大儿童,都是持“为己之学”的真诗人。“对客挥毫”,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在人前显摆,人越多,少游越兴奋,就越迫不及待要展露自己的才华。而这种行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是会被很多人反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