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玉”与“月”

书名:亲爱的丫头3本章字数:1437

中国人很早就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礼记》讲,“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佩玉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考古发掘看,红山、良渚、金沙、殷墟等文化中均有佩玉发现。到战国秦汉时期,古玉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人们看来,玉代表着君子的品德。《诗经》有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记载,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他认为玉象征着君子所具有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

据传系西汉刘向所撰的《五经通义》讲:“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中国人喜欢把玉的品质与人的品性联系起来看。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玉”在汉语里通常代表着洁白、温润、坚韧、美好。包含“玉”的词语大多属于褒义,比如冰清玉洁、亭亭玉立、玉树临风、守身如玉、玉成其事等。

中国人喜爱色彩朦胧的玉,而西方人喜爱光彩夺目的黄金。

“金”在汉语里通常代表着尊贵、喜庆、持久、坚固。包含“金”的词语也大多属于褒义,比如金童玉女、金风玉露、金声玉振、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等。人们还用“浪子回头金不换”形容一个人改邪归正的难能可贵。但两相比较,“黄金有价玉无价”道出中国人对玉的喜爱明显远远超过对黄金的喜爱。

玉石圈中有句话,“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所谓“人养玉”,是指经过长时间的佩戴把玩,人体分泌的油脂进入玉石的空隙、毛孔中,使玉石变得更加温润细腻、光泽通透。所谓“玉养人”,并非指玉对人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像有人所说的玉石中的微量元素被不断吸收到人体之中,而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玉所承载的美好品德,那么做人做事将无往而不利。正如人们所说:“穿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

据说西方人对黄金的喜爱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西方很早就有太阳崇拜。因为黄金与太阳一样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和色彩,所以西方人认为黄金是太阳的化身。在古埃及人的眼中,黄金是“可以触摸的太阳”。

据说中国远古也有过太阳崇拜,但后来慢慢转变为对太阳的抗争。后羿射日的传说或许正是这种转变的象征。进入文明时期,中国人一直喜欢月亮多于太阳。在中国文化中,花好月圆代表温馨美好。至今盛行的中秋节尤其体现了中国人的团圆情结和月亮崇拜。

虽然希腊神话中有月亮神阿尔忒弥斯,但总的来说西方人对月亮不那么喜欢。在西方影视剧中,月圆之夜也是异类现形之时,吸血鬼、狼人、僵尸在古老神秘的魔力驱动下,四处游走。

中国民间流行“抓周”的习俗。新生儿周岁时,大人将印章、书本、算盘、钱币、书籍等各种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任由抓取,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预卜幼儿将来人生方向。如果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书本,则谓长大以后学有所成;如果先抓了算盘,则谓长大以后善于理财等。

刚满周岁的孩子,在“抓周”仪式中抓什么不抓什么纯属偶然,未必真的能够预卜其前途命运。而中国人在长久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比较选择,最终从众多的事物中挑出某一类事物,经久不衰地投入喜爱,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地延续着喜爱,则绝非偶然。中国人对玉的偏爱,对月亮的依恋,与西方人对黄金的痴迷,对太阳的崇拜,都不是偶然的,这呈现出中国文化崇尚柔和中性、温润淡雅、含蓄内敛和西方文化崇尚热烈奔放、明艳动人、张扬外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