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37. 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饱满的灵魂更重要(2)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1925

格拉德威尔在书中试图通过心理学测试向人们说明这样的道理:“我们对种族和性别等因素的态度,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我们在意识层面上的态度,这是我们所选择的信仰,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刻意用来指导自己言行的工具……但内隐联想测试所评估的并非是这种歧视,而是属于另一个层面上的,即我们所持的潜意识种族态度……迄今为止,参加过种族内隐联想的美国黑人共有5万名,而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些黑人之中,有约一半的人像我一样偏向于白人。”他的角度,是如此的标新立异。

在哥大读研期间,我的朋友萨拉曾经对我无数次提到,很多越战士兵在战场上都成了瘾君子。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本能地想到,这是前线上的战士为了缓解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无人倾诉的情绪所导致的。战士们孤苦伶仃,又每天面临生死诀别,毒品是一种天然的选择。而当我有一天翻开一本叫作《瞬变》的书时,却在阅读中意外发现了对这个问题的解读。这个解读与我的推理完全背道而驰。

原来,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发现,吸食毒品和战争创伤无关。吸食毒品与士兵面临的危险或者战友的丧生,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对于大部分驻守越南的美军来说,吸毒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军队文化的一部分。参战前,士兵染上毒瘾的比例不足1,但是一到越南,几近一半的士兵吸过毒,有20的人会上瘾。而士兵返回家乡之后,大部分都自动慢慢戒除了毒瘾,吸毒比例与参战前持平。

在纽约上学期间的2012年,正好是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年。我通过电视、广播和观察目睹了美国大选年的盛况。在华盛顿期间,解读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的讲话又成为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发现,无论是在宣誓就职之后,还是在公众场合做任何一场演讲的最后,奥巴马总是会说:“上帝保佑你,上帝保佑美国。”这个场景对于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而对于我来说,我内心总是有一个深深的疑惑——这个情景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分离墙”理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里有一个著名的“分离墙”理论。杰弗逊当选为总统后,一些教会人士曾提议设立一个全国斋戒日来庆祝艰苦的选举结束。但杰弗逊总统回复:“我认为宗教只是介于人类和上帝之间的事情,权力机关只规定行为,但不影响人们的精神观念。我们应该在国家和宗教之间设立一道分离墙。”

这个问题我在阅读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书籍《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时找到了答案。原来我内心的疑问一点也不愚蠢,相似的问题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甚至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在2001年曾经以2比1的表决结果裁定——忠诚誓言中的“在上帝庇佑下”二字确实违反了政教分离的原则。法官们说这两个字构成了“赞成宗教”,是“一神论宗教信仰的表现”。

亨廷顿在书里说,在关系到美国特性的一个中心问题上,该法院这一裁定激起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声称美国是一个世俗国家,人们在宣誓效忠国家时不应该暗示自己信仰上帝。而批判者指出,这一短语与宪法制定者的观点完全吻合,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就使用过这一短语。艾森豪威尔总统解释过,这两个字不过是“重申宗教信仰在美国文化遗产以及未来所具有的超凡地位”。

事实证明,对这个裁决持批评态度的是大多数,包括各个党派的内部人士。美国参议院以99票对0票通过决议要求撤销该裁定。许多众议员集合在国会大厦台阶上宣读誓词,高唱《天佑美利坚》。塞缪尔·亨廷顿指出,这项法院裁定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到底是一个世俗的国家,还是一个信教的国家?最后亨廷顿说,美国是一个有着世俗政府的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

从此之后,“留学无用论”再也没有在我的生命里出现过一秒钟。我更有感于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我经常使用这个比喻来描述我对教育的感受,通识教育如同给了你一棵树干,之后的自我阅读就如同在树干上开枝散叶。但是,如果本科阶段只是偏安于一个领域,之后的恶补就非常困难。而悟性低的人就如同盲人摸象。我承认,我至今还在为一些认知到达不了理想的高度而痛苦。

回到北京之后,有很多年轻人来找我,问我出国留学值不值。我知道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在28、29岁,甚至超过了30岁,才产生了出去看一看的想法。而他们此刻也最纠结于年龄的问题。

怎么说呢,在我留学之前,很多朋友从现实的角度对我这一举动进行评估。不确定性也曾经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平静下来。因为我越来越明白,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饱满的灵魂更重要。如果非要进行性价比分析,我知道我得到的东西是无价的!

我现在觉得走出去的过程,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基本治疗。这种治疗启动了你生命中的某个按钮,然后你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洗礼,修正你之前的一元价值观,修正你对外部世界的想象。这种治疗没有医保,不是必需,但只有完成之后,你才能感觉到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