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谋杀嘉靖帝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837

清逊帝溥仪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三地报纸上登出一道“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明朝嘉靖时期,一群宫女明知会被砍头、灭族,却仍将死神的镰刀伸向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宫女杀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事情。那么,这群宫女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自掘坟墓的事情呢?

经过绵延上千年封建礼教的熏陶,“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皇权的敬畏与崇尚根深蒂固。按照常理,宫中最底层的仆役是不敢有丝毫拂逆“龙鳞”的,更不要说有“弑君”的谋逆行为。尽管统治者们对此讳莫如深,史籍资料也较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弑君”事件的最终披露。

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拥入明世宗嘉靖帝的寝宫,趁皇帝熟睡之际,将事先准备好的绳结套在嘉靖的脖子上,试图勒死嘉靖。从睡梦中惊醒的嘉靖帝被勒得两眼翻白,气绝失声。谋杀皇帝毕竟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宫女们慌张之余,竟然手忙脚乱地将绳子打了个死结,致使绳子无法勒紧,皇帝只是晕死过去。千钧一发之际,参与此事的一名宫女见不能勒死皇帝,心中极度恐惧,竟然跑去向皇后方氏告发。皇后立即带人冲到皇帝的寝宫,将谋逆的宫女们拿住,解救了嘉靖帝,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壬寅宫变”。宫女们空前绝后的行为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全部案犯无一例外地被处以极刑,剐尸枭首示众。

回首这段历史,迷雾重重。尽管一入宫门深似海,但也不是穷途末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群豆蔻年华的少女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选择与皇帝同归于尽呢?据史料记载,在审讯宫女的口供笔录中,有“咱们下手吧,强如死在他手里”的话。话中的“他”自然是指嘉靖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宫女们并非丧心病狂、胡乱杀人,而是遭受迫害,不得已做出的积极反抗。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嘉靖帝执迷于求仙炼丹,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封建帝王夙求长生不老,历朝皆有,并不少见,但是嘉靖帝的炼丹方法实属残酷,几近变态。嘉靖帝听信方士的谗言,先后几次征召幼女进宫,用来炼制丹药。具体方法是收取少女们的月信,加药物调配焙炼,形成辰砂一样的晶体,名曰“红铅”。据说服用“红铅”可以强身长寿,增强色欲。在炼丹过程中,宫女们的身心遭到严重的摧残。为了采得足够的原料,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导致很多宫女失血过多,甚至血崩。同时,为了防止秘密外泄,还将采过血的宫女杀死灭口。此外,为保持洁净,规定宫女们不得进食,只能吃桑饮露。可见,嘉靖帝是用牺牲宫女生命的方式在炼制丹药。面对如此残酷的折磨,走投无路的宫女们选择了反抗。

第二,嘉靖帝的喜怒无常、凶残暴虐也是引发“宫变”的重要原因。据记载,嘉靖帝暴虐不仁,滥施刑戮,对上疏劝谏炼丹的大臣直接杖毙,曾创造了同时廷杖124人,当场杖毙16人的纪录。对待大臣如此,对待后宫中人,无论皇后,还是普通宫女,亦是如此。地位卑微的宫婢们苦不堪言,稍有过错,便罪无可恕,痛加责打,因此,被打死的宫女多达数百人。这种非人的生活使宫女们蓄怨积苦,最终爆发了“宫变”。

还有学者认为,宫妃之间的争宠以及朝廷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角逐,也是“宫变”爆发的原因。但是,这两种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撑。

首先,如果是起因于宫妃之间的争宠,那么,争锋的焦点自然是通过此次事件得到好处的后妃。“宫变”结束后,最大的赢家貌似是护驾有功的方皇后。方皇后趁着嘉靖帝治疗期间,将罪名直接诬陷到嘉靖帝的宠妃端妃头上,并将其除掉。但是,嘉靖帝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在几年后的后宫失火事故中,嘉靖帝下令不许营救皇后,致使皇后受惊吓而死。有资料表明,方皇后只是在“宫变”发生后的责罚问题上动了手脚,而不能证明此事是由皇后策划的。而且,作为嘉靖帝的后妃,无论是否得宠,应该都很了解皇帝的性情变幻无常。发生如此谋逆的事情,根本无法得知嘉靖帝会迁怒于谁,也就是说,后宫每个人的风险都相差无几。方皇后堂堂国母,善后时为了一时的私心便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后妃们不会仅仅为了争宠就策划如此危险的“弑君”之事。

此外,朝廷各派之间的权力角逐也不太可能,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填补嘉靖帝死后出现的权力真空的政治势力,也就不存在“宫变”的政治动因。而且,杀死嘉靖帝只会带来政局动荡,这也不是明廷愿意看到的。

由此可见,“壬寅宫变”是由于宫女们不堪忍受残酷的折磨而自发组织的单纯的报复行为,意欲与嘉靖帝同归于尽。虽然“宫变”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小女子们的壮举足以震惊朝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