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心里难”背后潜藏着个人需要的失衡(2)

书名:如何应对心里的难本章字数:2400

在激素层面,研究表明,每天4-5小时的睡眠,不仅会导致男性睾丸变小,也会导致睾酮素水平与年长十几岁的人相同—这意味着,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的过早衰老;在学习层面,一晚上不休息会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下降40;在免疫层面,如果晚上睡眠只有4小时,那么免疫系统中自然杀伤细胞的活跃度会降低70;在基因表达层面,相比每天正常睡眠8小时的被试,每日睡眠仅为6小时且保持一周的被试,711个重要基因的活动被扭曲,一半与肿瘤促进、慢性炎症、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的基因活动会增加,另一半与身体免疫系统功能有关的基因活动则会减少。

这一切影响汇集到一起,是睡眠对健康的巨大影响。2015年,美国睡眠医学会和美国国家睡眠研究协会报告也指出,每天睡眠长期少于7小时,会更容易遭遇肥胖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以及免疫功能等问题。实际上,全球曾有两个覆盖16亿人的睡眠改变日期:夏令时实施日,夏令时结束日。与这两个日期相关的健康研究表明,减少1个小时睡眠的当天,16亿人中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4;而增加1个小时睡眠,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则会减少21。

所以,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我们需要谨记:睡眠是对身心健康以及工作、学习中的优异表现最好的保护手段之一,人体睡眠需要必须被尊重。

除了保持良好的睡眠,另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生理需要,是自由的身体体验。在第一部分,我们首先探讨的就是这一需要,在这里,我再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什么是自由的身体体验?当身体感觉很糟时,允许这种糟糕的感觉存在,就是身体体验的自由。比如悲伤时,允许自己体验悲伤,而不是想着“我要赶紧高兴起来”;愤怒的时候,允许自己体验愤怒,而非告诉自己“我不能生气”;消极的时候,允许自己体验消极,而非强迫自己“赶紧积极起来,不要这么丧,没人喜欢你这种状态”……

初次听到这一说法时,很多来访者会充满怀疑地看着我:“你是认真的吗?这样做难道不会使自己的痛苦进一步加深吗?比如难过时允许自己难过,难道不会更加悲伤吗?愤怒时允许自己愤怒,那不是会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失控吗?”

这是关于身心体验最大的误解之一。

通常,我们见到的情绪变化,都是基于体内化学信号的变化。研究发现,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所持续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90秒。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做抗拒,允许自己去体验它们,那么90秒后身体体验自然会发生变化。只要我们不为它们增添动力,那么悲伤、愤怒、沮丧、绝望等不良情绪都会自然减弱甚至止息。

什么是增添动力?当我们不允许自己体验时,就是在为不愉快的感受增添动力;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认为确实应该体验不愉快感受时,同样也是在增添动力。简单地说,当我们想要干预不愉快体验的过程时,就是在主动延长不愉快体验。

相对应地,如何才能不增添动力?答案很简单,注意到自己想要干预且停止干预时,就是不增添动力。比如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体验,并简单地告诉自己:“好的,我注意到了这种体验,我不了解它,现在,让我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对我的影响有哪些,这种影响会持续多久。”然后静静地观察体验变化的细节,不再尝试控制它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接纳它,同时并没有为它增添一丁点儿动力。

但是,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自由的体验与自由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通常来访者很容易将体验的自由误解为行为放纵的自由。

比如感到悲伤时,体验悲伤的自由意味着停下一切能让自己分心的行为,只是带着好奇去观察自己的悲伤,观察悲伤带来的影响,观察情绪的起落变化以及它的持续或演变……观察这一切而非让自己开心起来,或者不要悲伤,这就是体验的自由。但在悲伤中,来访者通常无力体验,所以他们会本能地做出无序的反应,比如寻找悲伤的音乐、悲伤的故事,让自己持续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或收缩身体,让自己蜷缩成一团,让自己感到弱小、无力从而继续悲伤;或者拒绝任何与悲伤不符的信息,排斥一切可能带来情绪改变的行动。这些行为,与自由地体验悲伤毫无关系,它们都是反应模式的产物,因此大多是无序且有害的。

所以,在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中,来访者需要避免将“自由反应的模式”误解为“自由体验的行动”。

游戏需要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探讨过生命的三种基本需要:以自我放松回归平静、以及时反馈收获快乐、以同伴互动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三种需要,都可以用一种行动获得—游戏。

但受困于文化传统,我们长期将游戏行为视为洪水猛兽。

比如经典的孟母断织,讲的就是孟子痴迷游戏忽视学业时,为了教育儿子,孟母将未织成的布匹剪断,从而让孟子领悟了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比如成语玩物丧志,指的就是因痴迷于游戏而丧失了持续前进、创造自我及社会价值的能力。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玩游戏成为一种罪恶,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

作为父母,我们看到孩子玩游戏时,常会督促他们赶快去学习;作为个人,我们觉察到自己在玩游戏时,常会开始自责甚至进行自我惩罚,希望自己以后不再浪费时间。

但与惯常的理解不同,这里提到的游戏,同样是人类健康发展并前进的动力之一。当然,万事万物的平衡,都在于“适当”二字。只有适当的游戏,才不会是阻力,而是动力。

从1958年到196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洛用一个连续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

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研究者将八只刚出生的幼猴从母亲身边抱走,然后做了两只假猴子来代理它们的妈妈:一只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则用铁丝网编织,同样能提供牛奶和热量。

然后,他们将八只小猴子与两只假猴子放到一起,其中四只由铁丝猴喂养,另外四只由绒毛猴喂养。结果发现,无论由谁提供奶水,小猴子们在具有行动能力后,都会选择尽可能多地与绒毛猴待在一起。

这一阶段的实验发现,虽然两组猴子的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