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空虚:在轻松的生活中陷入抑郁(4)
空虚是一种病,得治
01.
早上六点,小丽比闹钟预定的时间提前醒来。她躺在床上,感觉有点无聊。这时,她发现床头有两样东西可以选择:几个月前买的一本有关沟通心理学的书,以及她的手机。
她思考了大约一秒钟之后,决定先拿起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她先刷了一会儿微信朋友圈,接着又看了会儿新闻,最后沉浸在各种有趣的小视频中。这些小视频中,总会有几个逗得小丽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小丽忽然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空虚感涌上心头。在过去的两个小时里,她好像一直被各种诱惑牵着鼻子走,似乎没有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
现在,她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在两个小时之前先选择读一会儿书了,否则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感觉如此空虚了。其实,她对这种空虚感并不陌生——每次长时间打游戏之后、每次和好友通宵唱歌之后,她都会有这种空虚的感觉。
她也曾暗暗下定决心去好好利用时间,多去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坚持去健身、游泳,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些活动通常会让她感到十分充实。但是,不知为什么,每次她都是那么容易地就屈服于来自手机或者网络游戏的诱惑。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上的空虚。
02.
虽然我们都知道,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远比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长时间玩网络游戏更有价值,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像小丽一样,控制不住自己,长时间地玩手机,进而陷入精神上的空虚呢?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恶劳的。与看书相比,玩手机这件事情是如此简单容易——不需要任何主观的努力,就可以让一个人迅速得到快乐。而看书这件事则要一个人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之后,才会得到一定的乐趣。
然而,“玩手机所能得到的快乐”与“看书所能得到的快乐”完全不同。玩手机所能得到的快乐是稍纵即逝的,而看书所能得到的快乐往往是历久弥新的。
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就可以知道,精神容易感到空虚的人,内心其实遵循着一套享乐主义的幸福观。这套幸福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努力就等于痛苦”。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人们只想过得舒适,同时排斥任何的努力。
然而,这样做的最后的结局,就如同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所说的那样:“那些最初让你感到很爽的事,最终也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换言之,痴迷于简单而又快乐的事情,往往会把人引向精神上的空虚。
03.
那么,对于像小丽这样的人来说,如何做才能摆脱精神上的空虚呢?下面我将采用由表及里的论述方式,说明摆脱空虚的三层修炼。
第一层修炼:给轻松的生活加点挑战
现在,请回想一下,你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存在感最强?
对于我来说,当我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写完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的时候;当我耐住性子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的眉头最终得到舒展的时候;当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准备一场心理学讲座,最后得到听众肯定的掌声的时候……这些时刻,都是我存在感最强的时刻。
而这些时刻,往往也是充满挑战的时刻。可以说,只有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每个人才会全力以赴。这个时候,每个人的潜力、自我独特性才有机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从而给每个人带来很强的存在感。
反过来说,“痴迷于简单的快乐”之所以会把人引向精神的空虚,是因为在轻松的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这样一来,人的潜能就得不到机会去发挥,因此人就很容易失去存在感。
第二层修炼:设置一个身心和谐的目标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会逃避挑战、总是想停留在他们的舒适区,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缺少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反之,一个人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很容易鼓起战胜挑战的勇气。正如尼采所说:“如果一个人知道为了什么而活,就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够忍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随随便便设置一个目标,就可以帮助自己鼓起战胜挑战的勇气。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设置一个身心和谐的目标。
所谓身心和谐的目标,是指我们所设置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真正兴趣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去追求和实现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
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刚上大学的时候总是无所事事,经常抱怨校园生活枯燥无聊,于是他浪费很多时间去打网络游戏。学国际商务专业的他,虽然也知道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但总是无法坚持去学习。
后来,受一位学长的影响,他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因为他有着一颗好奇心,总是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自从有了出国留学这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之后,他的人生好像突然被激活了一样:他每天早出晚归地去图书馆学英语,下课的时候还经常缠着外教请教问题。从那以后,他感觉自己每天的生活都过得非常充实,最终高分通过了雅思考试,实现了自己的留学梦。
第三层修炼: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
设置身心和谐的目标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一个不敢活出真实自己的人,很容易设立一些违背内心真正意愿的目标,最终依然会感觉精神空虚。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王先生是一个成就动机强烈的人,但是为了迎合家人的期待,最终违背内心意愿去考了公务员。考上公务员之后,他经常抱怨干什么事情都很没劲。尤其在忙完手上的工作之后,他经常会感觉精神很空虚——就是那种“我不是我”的感觉。
而王先生真正乐意去做的事,不是在稳定的体制内待着,而是在商海中叱咤风云。后来,他鼓起十二分的勇气辞了职,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刚开始那几年,虽然他干得特别辛苦,但是他感觉精神上很充实。后来,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成了这家民营企业的高管。这个时候,无论是在收入方面,还是在个人生活满意度方面,都比他之前在体制内工作的时候提升了不少。
与“活出真实的自己”相对的是,有的人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得不以一个“假我”生活在世界上。比方说,一个有激情的人,硬是要谨小慎微地活着;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硬是要按部就班地活着;等等。然而,如果一个人离“真我”太远,总是以“假我”示人,时间久了,无论是否努力地去做事情,只要空闲下来,就都很容易感受到精神上的空虚。
总而言之,要想走出精神上的空虚,首先我们需要给轻松的生活加点挑战。其次,为了鼓起迎接挑战的勇气,我们需要为自己设置一些身心和谐的目标。最后,设置身心和谐的目标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我们要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愿我们都能够消除精神上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