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主导”到“现实主导”
以前我的生活一直都被“感觉”主导。我非常内向、敏感,认为只有自己内心的感觉最重要、最真实,其他的一切都与我无关。这导致我的生活一直是混沌和无序的:
吃什么?都行。
接下来去哪里?走到哪儿算哪儿。
以后想做什么?无所谓。
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凭感觉做选择,其实就是不做选择。
只要我不在乎结果,就可以不认真做选择,不为结果负责。
年少时喜欢的人走了,我不会挽留,默默地写了很多诗;高考前在励志黑板报上写下了“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八个字,最后随便进了所学校,随便选了个专业;喜欢写作,却从未认真、辛勤地写过,总是要等到灵感从脑子里冒出来,才勉强写几笔;平时看似关心身体健康,却不好好吃饭,还经常熬夜,也没有任何生活计划……
我从未认真地生活过。
我以为自己可以超然物外,什么都不在乎。但事实上,我是一个胆小鬼,不敢认真地做出选择,不敢去在乎太多,更不敢承担“认真了却仍然什么也得不到”的结果。
这世上或许有一些天纵奇才,他们跟随感觉就可以走出一条“通天路”来。但是对于大部分凡夫俗子来说,生活被感觉主导,代表的是对自我的轻视与回避。
因为轻视自己,所以不愿意尊重自己,认为自己怎样都可以,什么都无所谓;因为回避自己,所以才不愿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不愿为自己负责。
被感觉主导的人,他们看似只在意自己的感觉,实则却是不自知的。他们甚至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讨厌的食物、热爱的事等一概不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愿意面对自己,所以才交给感觉来决定一切,企图自我回避——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你自以为你的感觉是对的,跟随感觉走就能保证结果不偏离真实的自己。但是感觉非常靠不住,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环境,它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当你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时,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当你眼里只有一个人时,你就会觉得自己整个生命都离不开她;当你获得了一次成功后,你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大多数人的“跟随感觉走”,都是一种顺从于习惯的随波逐流,或是一种刮奖刮出“谢谢”仍然不甘心,要继续刮开后面的“惠顾”才肯放弃的惯性;是一种明知道别人不喜欢自己,却仍然要贴上去,直到令对方对自己厌恶为止的执迷不悟,或是一种被他人、被环境、被不固定的事件牵着走的放纵行为。
选择跟随感觉,就意味着放弃了主动思考和成长的可能,而感觉又会反过来不断强化感觉。当你将这一切“合理化”后,你就会承受更多痛苦而不逃脱,最终一个人在自己的“小格子”里越走越偏,变得极端、狭隘。
在面临选择时,被感觉主导的人内心是这样的:
“我想要。”
“我不配。”
可是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配,于是把“我不配”改成“我不在乎”。因为他们不在乎,所以回避,不做选择,最后完全交给感觉,再将这种感觉“合理化”:“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是我的特点。”于是下一次面对选择时,他们会忽略整个过程,只剩下“跟着感觉走”和“我不在乎”两种选项。可怕的是,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一切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曾经的我,在健身时会想:“反正我不追求练得多强壮、多完美,就是运动一下,这样感觉舒服而已。”
由于有这种想法,我每次健身时都只是随便推拉几下健身器材,刚一感觉到累就走了。那时,我一边健着身,一边熬夜,吃不健康的食物。
而现在,我会认真地制订自己的健身计划,并认真地去完成,还会每天规范自己的饮食,注意营养是否均衡。此外,我会尽可能早睡,保持良好的状态。
当我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健身这件事时,我发现我的感觉被改变了。
“不好好练都对不起自己吃的这么多鸡胸肉。”
“不好好睡觉都对不起白天累到虚脱的自己。”
我并不想成为健美运动员,但我做的这些事情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种生命力,使我有了一个明确的现实目标,并且有了为之努力的真实感,这是“跟随感觉”体验不到的。
不在乎一件事情的结果,本身就是对这件事情的不尊重。你只有在一件事情上走得足够远,才能体会到它带来的更多乐趣。
芥川龙之介说:“为了一个不知能否实现的愿望,人有时会豁出一辈子。笑其愚蠢的人,毕竟只是人生的过客而已。”
你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不要放任自己跟随感觉做决定,这样只会让一切希望破灭。你要基于现实,去规划你们的未来:你们在哪里生活、工作;你们怎样经营亲密关系;你们会安排多久约会一次、旅游一次……
你如果有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只是徒有热情,实际却一直原地踏步。你首先要去解决现实问题——赚钱,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再去为之付出努力,完成最终的目标。
所谓“现实主导”,并不是只在乎结果,而是强调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态度。我们正是因为经历过痛苦、绝望、被贬低、被忽视,才更应该努力追求和创造更多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