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使命的接力者(15)
8.群英荟萃脱贫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元旦贺词温暖了乡村的第一书记和公职人员的心,他说:“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总书记充分肯定了第一书记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彰显了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地位。甘孜州1360名第一书记们在贫困乡村各显身手,找到了发挥所长的用武之地。
井钟,省城来的“第一书记”
采访援藏干部井钟是在2020年1月21日下午。
地点:成都市枣子巷省侨办井钟的办公室。
笔者:听闻你刚去时,俄达门巴村的牧民都叫你“小白脸”,能否就从这一绰号说起?
井钟:是的,他们是这么叫的。2015年我担任呷巴乡党委副书记、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海拔4200米的俄达门巴村,一个纯牧区,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让牧民们的脸膛黑黝黝的,相形之下,我从海拔500米气候温润的成都上高原,白白净净的脸,牧民不叫我小白脸就不正常了。说实话,最初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又不通,很不适应,交流自然就少,最好的伙伴就是电脑和手机。
笔者:融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井钟:还得向秋吉村村主任致谢,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做过村主任,在群众中很有威信。村主任见我沉默寡言的,每次家里有什么活动都叫上我,这样一来二往的,同村民们渐渐熟悉起来。
笔者:关于你的事迹,是州扶贫开发局的穆撼副局长介绍给我的,他说,有一次他陪同一位省里来的领导调研,在一旁听你介绍,他觉得你的能力强、水平高。
井钟:过奖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所致,说白了,就是要靠支部的动员力、公信力。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重要的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不能看图说话,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听老百姓讲真话,替他们排忧解难。
笔者:对,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谈谈你是怎么深入调查研究的。
井钟:不深入调查研究,不摸清贫困底数,就难以厘清发展思路。俄达门巴村为纯牧区,有87户358人。牧民分散居住在偏远的山沟,长年过着游牧帐篷生活,他们没有增收的能力,更缺乏致富的技能。我初到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很贫穷。为尽快掌握村情和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到任后,我带头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乡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逐步分批对全村开展逐户调研摸底,对数据进行不断核实、修正、公示,最终使37户138名贫困人口得到精确识别。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图一册一卡一规划”的调研经验。所谓“一图”,即卫星定位图。利用GPS定位技术绘制出全村贫困户分布图,使贫困户的地理位置,水、电、路等基础建设情况一目了然。所谓“一册”,即扶贫手册。详细登记贫困户的贫困属性、家庭情况、收入状况、成员信息等基本情况,形成一张充分反映贫困户基本信息的情况表。所谓“一卡”,即爱心帮扶卡。将填写了贫困户基本信息和帮扶措施等内容的爱心卡贴于贫困户门口,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所谓“一规划”,即脱贫规划。综合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充分征询其发展意愿,因户因人制定脱贫目标和规划,认真记载工作推进情况,构成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工作蓝图。我们的经验得到了四川卫视、康巴卫视、康定电视台和《甘孜日报》等省州媒体的关注,对我们村开展精准扶贫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我自己也通过掌握上级的最新要求,及时修正观念和思路,较好地实现了从机关干部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
笔者:对于精准扶贫,你觉得该怎么样扶呢?
井钟:我认为,扶贫不是找到每个地方的穷人,一起来分国库里的财产,如果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就是真正的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还是立足特色资源,统筹协调抓好产业发展。
我到任开展工作以来,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党员致富带头人、技术骨干的培训,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调研,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该村长远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始终把精准扶贫与当地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协调省“同心专家服务团”深入呷巴乡,对旅游发展、黑青稞产业发展等项目进行调研,为所管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对已引进的木雅景区建设积极支持,帮助企业做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专门争取到省林业厅20万元资金在景区种植林木,美化环境。引导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解决当地建档贫困牧民,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
专门抽时间组织30名牧民赴泸定、成都进行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我离开时,景区已为俄达门巴村每个牧民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年给俄达门巴村分红80万元,仅2015年就支付景区务工村民工资36万元。针对俄达门巴村牦牛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我们通过帮扶单位省委统战部争取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0万,用于发展牦牛奶产业。我挨家挨户走访牧民,对牦牛奶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问题作深入分析,充分征求牧民意见,同乡村两级领导多次反复与知名牛奶厂商蓝逸集团洽谈对接,初步达成了合作协议,拟通过修建牦牛奶初加工厂、“奶吧+奶站”定点收购牧民牦牛奶等方式,解决牧民牦牛奶的储存、收购、销售问题,促进牧民增收致富。
我们还充分利用俄达门巴村地处318国道的交通便利优势,与村两委一班人多次讨论,动员村里一批致富带头人改变思路,积极创业,通过合伙、自筹、贷款等方式,购入运输车20辆,带领群众发展好路沿经济,激发了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笔者:除了从产业发展帮村里找到了出路,牧民还说,你平日心里想着他们,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从何谈起?
井钟: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泽,今年69岁,他家是俄达门巴村的贫困户。日泽身体不好,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大女儿勉强小学毕业,小女儿从未读过书,小儿子现在正读小学,一家5口人的生活就靠妻子放养20余头牦牛来维持。除此之外,日泽还要照顾残疾的弟弟,这无疑让本已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面对日泽家的现状,我同村两委商量,让他的两个女儿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有了技能就能到景区上班,这样家里有了收入,日子渐渐好转。另一件事是,俄达门巴村仍然有42户牧民家没有通电,我和村委将无电户纳入“十三五”光伏工程规划解决的范畴,主动与省委统战部、省农业厅对接协调,通过配发大功率太阳能设备,解决无电户家庭照明和生活用电。还与省委统战部、省中华职教社、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民族学院等定点扶贫单位协调联系,围绕旅游服务、家电维修、种养殖技术,分批次、分阶段、分类别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使村里拥有更多技术能手,逐步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着力实施旅游新村、基础建设、产业扶贫、能力提升、组织帮扶“五大工程”,俄达门巴村逐步成为康定市脱贫致富、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标杆。
就这样,笔者带走了井钟“一图一册一卡一规划”的经验,经过整理,成为一篇记录井钟和俄达门巴村如何互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