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唯有精准方能各显神通(7)

4.九龙——教育是开启扶贫的钥匙

什么是九龙特色?在这片6700多平方公里、人口67000人的区域,居住着藏、汉、彝三个民族,一句扎西德勒、你好、卡莎莎,分别代表三个民族发音各异意思相同的问候。

这个紧邻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县,在藏羌彝大走廊间,河坝里居住着汉族人,半山腰居住着藏族人,高山上居住着彝族人,被称为“三杯酒”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营九公路的顺利通车,让这片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的封闭区域,焕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九龙进入了让甘孜州其他县羡慕的财政补贴不靠国家的自豪期。

90年代中期,笔者在《甘孜日报》上写过两篇关于九龙经济发展的长篇通讯,《铜龙图腾谣》《大里伍铜矿巡礼》。那个时候的九龙县教育走在全州前列,沙湾中学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那是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彩头,开了甘孜州的先河。

重视教育成为当地引以为豪并且向外地传达尊师重教理念的金字招牌,如今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教育依旧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钥匙。

2018年3月22日,斜卡乡洛让村农民夜校里,前来听课的村民挤满教室,“要因地制宜考虑,宜耕则耕、宜种则种、宜养殖就搞养殖……”课堂上,农民夜校老师正在为学员们系统地讲解着关于种养殖的新思路、新技术。不少村民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老师的讲课内容,有的则拿出手机把投影的幻灯片内容一一拍下来,准备回去慢慢“消化”。

“办夜校,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有啥政策不懂的,种养技术不明白的,都能在农民夜校找到解答,非常实用。”村民马万秀竖起大拇指为农民夜校点赞,她说,“自己穷了大半辈子,全靠政府救济。自从在夜校听了课后,自己想通了,脱贫还得自己加油干。我家从事藏香猪养殖,但是缺乏养殖技术,刚好借这个机会进行学习。”

“以前,老百姓请都请不来,但是农民夜校开办以后,我们充分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他们愿意学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教学。现在每堂课都爆满,深受村民喜爱。”村支部书记洛布扎西介绍。

洛让村的农民夜校只是九龙县以党建引领促脱贫的一个缩影。

为办好农牧民夜校,九龙县成立了以县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农牧民夜校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县63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农牧民夜校,集中教学19万余人次。

九龙县的扶贫干部深知,教育办好了、贫困的代际传递阻断了,脱贫奔康才真正有希望。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县城园区化、片区重点化、乡镇精品化”布局和“甘孜一流、人民满意”的目标,强力推进教育发展,补齐设施落后短板,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大幅提高,全县上下支持教育的热情高涨,氛围浓厚,全县贫困户适龄子女均在校就读。

采访九龙县委书记赵景强时,他说:“坚持党建引领,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摆在突出位置,聚力推进产业扶贫攻坚、住房安全攻坚,用项目促发展,让城乡大变样、群众露笑颜。”这些话代表一县书记的站位与高度。他讲: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九龙县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按照“重点帮扶与保持农牧民持续增收相结合、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精准到户与精准到群体相结合”三结合及“总体谋划、超前实施、补齐短板、聚焦增收”的十六字总思路,迅速绘制了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打响了九龙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发令枪”,举全县之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九龙的花椒全省有名,超市里摆放的九龙花椒粉、花椒颗粒、花椒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品牌才是他们瞄准市场高位的立足点。

乃渠乡七日村,村民蒋敏慧正在给花椒树培土施肥。“以前,村里缺产业项目、资金和技术,我家守着几亩薄地靠种植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维持温饱;现在,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村民们种植花椒,依靠花椒收入,大家的生活大变样。”蒋敏慧说,“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政府还帮我建了两亩椒园,技术人员免费上门指导管理、传授技术。去年我家花椒收入近两万元,我还不算种植大户,我家的花椒种植面积在村里只占个中等规模。这几年,因为花椒价格好,又有了栽培技术,村民们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脱贫致富也不成问题。不仅如此,乡上还为我们建了专业合作社,村民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去合作社务工,既照顾了家中又赚得了工资,日子越过越舒坦。”

蒋敏慧所说的专业合作社,就是九龙县乃渠乡双富花椒油加工专业合作社。近几年,乃渠乡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依托本地龙头种植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方式,不断壮大种植规模,以此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持续稳定增收。

三岩龙乡白杨坪村村支部副书记汪杰告诉笔者,该村三垭公组经济发展非常落后,交通不便,两个生产队100多户400多人。以前土地都浪费了,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下,两个生产队共同协商,申请成立了猛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主要发展牦牛、黄牛、毛驴、山羊养殖,以及核桃、中药材、林木育苗的种植、收购、加工及销售。他们种植冬季储存草料,以保证牲畜在冬季正常生长;牲畜产生的粪便,又可以用作种草料、核桃和果桑的底肥。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良性循环,既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粪尿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环境,提高了牲畜成活率和养殖水平,又降低了土地化肥使用量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

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从传统产业到现代特色产业,两个不同的切面折射出的是九龙县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

“培植地方优势产业,才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最佳出路。”县委副书记陈林在不同场合介绍情况时说,脱贫攻坚离开了产业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聚焦产业培育发展,才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老百姓脱贫后不返贫。五年攻坚以来,我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为保障,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以牦牛、花椒、核桃、魔芋、茶叶“五朵金花”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推广“农户+支部+基地+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出台了“一个意见、两个办法”等产业配套优惠政策,整合资金830万元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基金,采取资金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兑现奖补资金580余万元;全县种植养殖业覆盖贫困人口6985人,实现增收142万元。注重农旅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服务业,积极推动劳务扶贫,带动55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务工,实现月增收4500元。充分发挥四项基金的作用,九龙县设立金融信贷专项基金820万元,共撬动小额信贷资金6548万元,覆盖贫困户1343户。

九龙县委副书记、县长宋晓军谈到产业脱贫的效果时说:“脱贫攻坚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使水电路、村组活动场所、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脱贫攻坚让群众得实惠,干部作风得转变,九龙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今后,九龙县将进一步聚焦目标、理清思路,强化职能、攻克重点,举全县之力,举全县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