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长江上游生态环保的再站位(4)

在这所没有围墙的森林学校中,当地孩子可以重新认识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城里的孩子则拥有一个真正体验自然的课堂。随着体验活动的增多,他们的感知力、理解力、协作力、领导力、创造力等都会得到提升。虽说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但教育不仅需要发生在孩子身上,还需要发生在他们的父母身上,因为中路乡存在着的发展问题,大多都与成年人不注重环保的意识和行为有关:大量新建房屋导致的伐木与采石问题,不断增加的游客导致的废水与垃圾问题,耕地劳力减少导致的地膜与化肥问题等都已经显现出来。

可成年人不会像孩子一样来上课,怎样才能真正影响他们,让他们也能参与进来呢?

创始成员们采取的做法就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为村民做环境倡导及示范:坚持使用绿色环保且融合最新技术的方式改建校舍,与村民共建中路乡第一个生态旱厕,探索垃圾与污水的处理和新能源的利用,启动在地垃圾问题调研,推广对土地更友好的种植方式,倡导中路乡游客及村民践行环境友善行为公约,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通过改建民居向村民展示绿色建筑,并解决传统民居的采光、通风、节能、采暖、排污等问题。

从一开始,森林学校的理念就是要尽量让经济利益都流向当地村民:在校舍进行现代化改建时,他们不惜花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聘请了45位当地工匠参与,让他们收获薪酬的同时,也有了和优秀的设计师们交流学习的机会;每次举办研学旅行时,森林学校都会将参与者全部分派到各家民宿,并通过深入的生态旅行活动设计,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提供服务。除了切实帮助村民增收外,森林学校也非常注重社区能力建设,希望当地社区可以早日实现自主运营。

因此,森林学校推动成立了丹巴县第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农旅合作社,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也引导着这里的旅游业发生改变:让在地旅游从过去的农户个体自发参与升级为有组织、有管理的集体参与。

森林学校还定期为村民组织生态旅游培训、村落自然导赏培训与在地餐饮培训;森林学校也重点培养大学毕业选择返乡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乡土旅游的希望;而对于藏乡最宝贵的传统文化,森林学校也着重进行保护和推广,不仅别出心裁地将这里的手工艺设计进研学旅行的课程,还手把手帮助合作社建立自己的传播渠道。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森林学校还开始了社区协议保护的尝试: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协议,选择性地让承诺做水源保护、垃圾分类、对土地友善的村民率先进入合作社,共享经济收益,提高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4年来,在森林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以利他之心,探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学校不断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也招募来自社会各界的专业志愿者,促成教育院校、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等的跨界交流和在地实践……

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矗立在云与山之间的森林学校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也成为外界心驰神往的宝地。虽然2018年才正式对外营业,但在建设筹备的4年间,森林学校早已陆续开展了“漫步云端藏寨”、“嘉绒藏家”生活体验营、“云端藏寨的心灵漫步”冬令营、“小鬼当家”夏令营、“疯狂玉米节”大型丰收节日游学、中英志愿者共建生态旱厕、百名挪威高中生研学之旅等共计27次的原创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吸引了来自成都、重庆、北京、上海、杭州、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游客。

来自挪威的学生杰尔特·威唔斯说:“我们在这里攀爬了碉楼、亲手做了藏餐,与当地人一起下地春耕,还开展了环保活动,这些都十分有意义,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同学都会喜欢这里。”

森林学校也为217位当地人提供了专业培训,课程囊括乡村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生态系统解说、民宿接待、合作社旅游接待准备、安全救护、藏餐厨艺等主题。而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享受整个过程,并各取所需。到森林学校接受自然教育的孩子,无论是来自当地还是城市,都重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志,并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将当地农作物和手工艺研发成新的文创产品,让创意点亮乡村并产生新的价值。

在与森林学校的一系列合作中,当地人不仅实现了增收,还在相关的培训中提升了技能、效率和专业度,让中路乡的旅游业得以走得更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也在和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了文化自信的提升,更加珍惜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26岁的本地女孩达瓦初便是受益者之一。大学学畜牧业的她曾在城里打拼,可由于人生地不熟又缺乏技能优势,她始终没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今,在师法自然专项基金的帮助下,达瓦初成了森林学校的后勤总协调,不仅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专家,获得了新鲜的知识,还对家乡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最近,达瓦初还开始从头学习英语,她说:“希望有一天能用英语和外国学生交流,给他们介绍我的家乡。”

女村民泽拉姆则在森林学校获得了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负责教授到访学生嘉绒传统刺绣。“以前总觉得只有家里有钱开民宿才能参与旅游工作,没想到,只要会一门手艺、会讲解,就可以做旅游工作。”泽拉姆说,“学生娃娃很认真,学得很快。”

而志愿者们则通过志愿行动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感受和思考不同的文化所带来的触动与冲击,从而更加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群,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如水磨修复项目的志愿者光嘉,就是森林学校最忠实的支持者。平时在成都念初一的他,利用假期回到中路乡参与森林学校的活动后,忍不住感慨道:“原来家乡那么美,传统的水磨有着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初次的体验后,他今年暑假又主动报名要成为志愿者。

而另一位来自城市的志愿者京荆,在2016年来到森林学校体验了15天的社区共建后,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3年来,接触到朴门永续理念的他走到了云南,也去到了北京,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用泥巴盖房、用火箭炉做饭、用厚土栽培法种菜、用无患子壳洗衣服、用桑椹做酵素……3年后,他带着满满的经验回到了中路乡,并成为森林学校志愿者项目的培训导师,带领志愿者们进行零废弃实践、朴门永续种植以及火箭炕的建造等工作。

如何让自然保护地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一个更长远的思考摆在政府和管理机构面前:10年后,谁才是保护工作的主力军?森林学校相信,对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是最为迫切也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教育改变意识,进而改变行动。这不仅可以解决未来的保护难题,也可以借助青少年对整个家庭的积极影响缓解目前的窘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这千年大计中,我们着眼于10年、20年的“小计”,努力推动“生态环境教育进校园”,这是森林学校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