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
中国从春秋战国即进入铁器时代。“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
春秋时期尚属青铜末期,这时贵族战争规模并不大;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再加上农耕水平提高使得人口剧增,遂使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提高,一场战争动辄造成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死亡。
或许可以说,没有铁器,秦始皇就不可能统一六国,也难以完成像长城、秦陵和阿房宫这样的大型工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从贵族封建制度向地主官僚体制转变,并出现百家争鸣、经济繁荣的局面,这也与铁器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其实就是一种新兴的铁器文明。
到了铁器时代,铁矿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人们对探矿也有了相当的经验,《管子·地数》中有这样的记载:“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管子还对齐桓公说:“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可见铁矿资源要比铜矿资源丰富得多,产铁地点约为产铜地点的八倍。《山海经》中也不乏这样的记载,如:“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其中多铁”;等等。
汉字中常常藏有历史的密码。古文中的“铁”字从金从夷,或以为铁就是古代夷人率先发明的。
春秋时代,齐国的冶铁业和制盐业并驾齐驱,管仲将“官山海”视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 ,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令针之重加一也,三十针一人之籍;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铁之重加七,三耜铁一人之籍也。其余轻重皆准此而行。然则举臂胜事,无不服籍者。
汉昭帝始元六年的《盐铁论》,记录了一段中国知识分子杯葛盐铁国有化的历史。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当时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官办铸铁局,垄断了铁器冶炼和制造,这几乎使传统农耕又倒退回原始的木器时期。“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櫌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
农耕始于刀耕火种,没有铁器,人类便无法开发森林,往往将森林地区视为野蛮之地。因此,人类早期的农耕文明都出现在干旱的平原地带,如美索不达米亚。先秦时期,中国文明也大体仅限于干旱多草的北方平原。
南方地区湿热多雨,山深林密,野兽滋生。直到秦汉以后,随着铁器的普及,中国文化才开始向南渗透和扩展,“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这种农耕文化的南移持续了两千年。伴随铁器进步的是森林的消失和“大象的退却”。
新大陆因为没有铁器,亚马孙人一直过着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自从17世纪得到铁斧后,他们便定居下来,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始大面积缩小。
史学家估计,汉代每年铁产量可达到5000吨左右,这无疑是当时世界最高的。《汉书·贡禹传》说:“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汉代彻底完成了铁器化进程,这对汉帝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汉兵尚弩,弓弩作为极具杀伤力的远射兵器,一次性的箭矢消耗巨大,如李陵率五千汉军出征匈奴,一日之内便射出50万只箭。在当时,铸铁技术已经实现了箭镞的大规模生产。
汉代的铸铁化柔术和炒铁术堪称古代金属技术的奇迹,这使中国的铁制品在强度和韧性等方面大大提高,出现了著名的环首刀和斩马刀。
依靠武器精良,一名汉兵可抵三至五名匈奴兵。建始四年,陈汤对汉成帝说:因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需五名匈奴兵才能抵御一名汉兵,“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东汉时,匈奴瓦解,但鲜卑顺势崛起。熹平六年,蔡邕在奏议中表示忧虑:“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始终对南方农耕社会构成压力,并在后期两次完成全面征服。究其原因,除了马的优势,铁制兵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中国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特别是汉以后,游牧民族完全掌握了冶铁技术;铁不仅可以用来制作兵器,还可以用来铸造马镫。马与铁的结合,使古代中国屡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压制。
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已经可以生产铸铁。经过现代考古学者对古荥冶铁遗址的考察,这个汉代“河一”冶铁工场可日产一吨生铁。自宛以西至安息,“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直到13世纪,中国铸铁技术才随同火药一起传到西欧。
古罗马时代,“中国铁”已经成为欧洲市场上的畅销货。这些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中国铁,被罗马历史学家奥罗息斯称为“马尔吉”。帕提亚用中国铁制成的武器,尤其是钢制箭镞,屡屡打败罗马军团。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铁相媲美。”
随着木风箱的出现和普及,10世纪晚期的中国生铁年产量就已经达到12.5万吨,而1720年英国的铁产量尚不足2万吨。直到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钢铁业始终执世界之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