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世界(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变革中国》中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甚至有一点恐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了惊人的76,只有24的人没有工作,而这24还包括了婴儿、学生、老人以及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同时期,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4.2。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处于合法工作年龄、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在工作。相比之下,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仅有65,日本只有58,唯一可以和中国相比的是巴西的70,而看似劳动大国的印度,其劳动参与率只有55。
在人口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是印度的1.6倍。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了70,而印度只有28。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是没有错的。应该承认,改革开放对民间社会的松绑,使其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
除了勤奋,中国人也非常爱学习,这种见贤思齐的精神让中国能奋起直追,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中国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经济规模和市场足够大,再加上中国政府对重点产业的扶持,主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造就了“中国奇迹”。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中国的制造业规模自2010年起成为世界第一,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在2022年占全球比重近30,说明了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的关键地位。
在历史学家汤因比看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历史的终结”,资本与技术的加速流动,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模型,亚洲成为后工业时代的新大陆。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一个语境,对中国而言,无论怎样借鉴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这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重量。一位荷兰建筑师在中国工作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接受了中国甲方的忠告:“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设想,未来的中国要建成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公路。100年过去,到2020年末,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总里程为3.8 万公里,中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16.1万公里。
在这背后,是中国工程机械水平的巨大进步:中国制造的全球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有88个轮胎,它可以像小孩搭积木一样,将40米长、1000吨的巨大箱梁拼接在一起,且误差只有1厘米。此外,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生产,最后走向国际,中国盾构隧道掘进机也已经占领了世界大半市场。
1980年,中国人均GDP约300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72447元人民币,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中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这40多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不平凡、不简单的事情。
中国过去40多年间的经济奇迹,某种程度上可归功于企业家人才资源从政府和农业生产中向工商业活动的转移,以及留学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向工商业的转移。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人类历史已表明,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最好的引擎与经济奇迹的神奇创造者。中国奇迹的原因与诸如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二战’后一些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无根本性差异。一旦市场力量被引入,人们追求财富的激励被确立,增长的奇迹迟早将随之而来。”
1949年,美国记者贝尔登撰写的《中国震撼世界》一书在美国出版,然而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今更几乎被人们遗忘,但“中国震撼世界”正在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