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1)
自从旨在辨别计算机能否和人一样对事物作出反应的图灵测试出现之后,我们已经沦为计算机。我们可以被开机、编程,我们可以处理数据,可以计算,也可以停机。我们基本上就是被植入了已经演化数千年的软件和硬件线路的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被下载到磁盘上,存储到世界末日。一切计算机语言都适用于我们,随着重复使用,我们开始认为自己就是计算机。计算机至少是积极的、有用的甚至强大的,但现代生物学却把我们还原为争斗不休的基因的无助的玩物。
——[英]布莱恩·里德雷
一个人一旦长大,就会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爱迪生当年发明摄影机和唱片机时,根本没有料到会诞生电影和唱片行业。电脑的发展,也远远超出了早期很多技术专家的设想。比如,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在1943年断言,全世界总共只需要5台电脑;到了1977年,迪吉多数字设备公司创始人奥尔森还这样宣称——每个家庭都要一台电脑,这根本没有必要。
1964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做了一期对1984年的未来想象的内容,IBM的一位高级主管预言:在20年内,计算机会变成唯一的传播媒介,繁重的文书会被驱逐出我们的办公桌。还有人预言,到1984年,人们可以通过拨打图书馆电话,待在自己家里读到任何一本书,书的页面会直接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而盲人、懒人和不识字者,则可以“听”书。
1990年,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创造了万维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书工作并没有消失,“一人、一桌、一台电脑”成为大多数办公室的标准配置。
信息革命无异于一场写字楼地震,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与新机器早已实现了无缝对接和无纸办公。
人是智慧的动物,至今人们仍无法解释智慧之谜,但智慧是人类唯一不同于其他动物并统治地球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力的力量。智慧的人类的独特之处,是他在自然界中,既能看到自身的处境,又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整个自然界。
毋庸置疑,计算机——或者电脑,是人类发明的所有机器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甚至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无论是取代了双腿的汽车,还是延伸了眼睛的望远镜,都无法与电脑相提并论。
麦克卢汉说,电脑可以接管整个的机械时代。过去机械条件下所做的事情,都可以比较轻松地用电脑来做。在过去,机器指的是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的技术装置,现在可以指用来变换信息的技术装置。
在许多方面,电脑甚至胜过人类中的所谓“大师”,比如下棋、游戏、记账、存储、索检、编辑、设计、制作等形形色色的工作。
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员可以在直观显示终端的屏幕上绘图,不用铅笔和橡皮,也不用尺子和圆规,就能绘制详细的机械图、建筑图和电路图,可以任意放大、缩小、插入、删除、修改,画好的图纸储存在计算机里。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计算机辅助工程,它不仅能对尚未造出的物体进行审查分析,还可在计算机上用模拟破坏的方法来进行“测试”。
车床自从18世纪末被发明出来后,一个多世纪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车床的控制逐步交给计算机。越来越先进的数控车床可以加工更复杂的工件,需要的人力却在迅速减少,无人化工厂成为大趋势。
在摩尔定律下,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价格每年都以一定的幅度下降,而性能却在以倍增的速度上升。如果说现代的历史是一部机器发展史,那么这部历史起始于钟表,兴盛于电脑,前者解放了时间,后者解放了信息。它们都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完美、从奢侈到廉价、从大到小的过程,正如经济学家舒马赫所说,“小的才是美好的”。
如果说钟表曾经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时间体系,那么由电脑创建的这种瞬时性媒介体系,以前所未有的时效和快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时间经验。
作为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一书基于一个著名的观点,或者说“世界观”:本质上,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并非原子而是信息才是一切的本源;而且信息不会像其他物质产品一样,随着使用而有所耗损。
在信息论者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信息演进史,语言、文字、印刷术、电磁波和计算机构成信息史的五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