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机器时代
在自然界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顶级掠食者,它们不断进化,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但仍然很难持久地生存。这是因为越大的生物,越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越是强悍,就越是需要海量的资源。如果环境无法承受巨大的能量消耗,整个生态系统就会走向崩溃。
当然,并不是所有强者都会遭遇这种“诅咒”。或许人类就是一个幸存者,人类的身体并不是最高、最快、最强的,但非常善于学习和合作,这导致人类战胜了所有顶级掠食者,成为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的进化打破了自然界的一般进化规律,进化的是智力而不只是身体机能,这种突破是革命性的。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太空。阿伦特称其是“比原子裂变还重要的事件”,通过这种“对给定的人类存在的反叛”,人类正成功地挑战着自然的界限。
卡夫卡曾说,人是地球上自由而有保障的公民,但有一根链子限制他越出地球的边界。如今,这条链子却被人挣脱了。
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号运载火箭在美国发射升空。这是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拥有当时最大的内燃机,起飞重量为3038.5吨。点火后,引擎在150秒内燃烧掉2268吨精制煤油和液态氧,产生了3408吨的推进力。离开地球后,它以869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向月球。
当时,阿姆斯特朗就在土星五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上;4天后,他成功在月球登陆。全球有近10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次登月过程。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这可能是自嫦娥登月以来,中国人“第二次”登陆月球。神话即将成为现实。
近代以来,人类的空间观念一直在扩展。人类进行的第一次空间革命是由陆地到海洋,英国抓住了机会,成为海洋民族,建立了世界霸权;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被美国超越,在人类征服“空气”的历程中,美国将天空一直延伸到太空。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说:“人类终于可以对上帝说话了。”
从人类发明第一个机器弓箭开始,多达250万个零部件的航天飞机成为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机器。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人类终于在这个100年里,第一次离开地球,飞上天空,进入太空,登上月球。
正如罗素所说,假如有人问我们“机器是否当真改善了世界”,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傻,因为机器带来的变化太大了,它引起了巨大的“进步”。
2008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机器诞生了,这就是大型强子对撞机。为了建造这个庞然大物,总共集30个国家之力,投入超过20亿美元,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其中。该机器建于地下100米深处,由一个长达27公里的长环组成。它使用了数千台超导电磁体,其功率为4万亿到7万亿伏特,消耗的电力与附近的日内瓦市相当。作为人类制造的最大机器和最大技术成就,它的用途是为了推进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国际空间站与大型对撞机类似,也是人类联合建造的一架巨无霸机器,10多个国家参与了它的建设和维护,目前已耗资1000多亿美元。国际空间站身处太空,远离地球,建造难度甚至超过对撞机,它的主要价值仍在于拓展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边界。
借助机器,人类不仅能上天入地,而且能在天上和地下建造如此巨大的机器;更重要的是,建造这些巨型机器的目的并非为了什么利益,而更多的是为了探索未知。中国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或许是人类这种动物最纯粹也最神奇的地方。
从1948——1973年间,世界经济走上空前大发展的道路,呈现了有史以来最富有生气的景象。整个世界从工业革命转向信息革命,大致可以说是从1956年开始的。美国的白领工人数量超过蓝领工人,也在1956——1957年间出现。整个世界从军事竞赛转向经济竞赛,大约是1965年开始的,其结果促成了社会的大开放,增大了文化与道德选择的自由度。
如果说工业时代就是现代,那么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其实意味着现代之后,一个全新的知识时代已经来临。
思想家德鲁克喜欢给许多事物命名,他将正在出现的知识社会称为“后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批评家米尔斯谓之“后现代社会”,其特点是大众消费社会来临、权力集中于精英阶层、知识分子被收编,以及大众的低智化。这个“散众社会”的主体是“快乐机器人”。
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蒸汽机出现之前为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唯一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蒸汽机之后为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主要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从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就是后工业社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人与人之间展开知识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无疑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贝尔无疑是借鉴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和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概念,他在《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指出,机器不仅将人们从农业中“解放”,也将人们从工业中“解放”,大多数劳动力将赶向服务业,成为公务员、律师、护士、医生、保姆、警察、管理员、销售员等。
事实确实如此,以美国为例,自南北战争起,职业的主要变动已经呈现出这样一种产业趋势:作为劳动力的一部分,操纵机器的人越来越少,而与人和符号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从1870年到1940年,包括职业经理、办公文员和推销员在内的白领,在中产阶级中的比例从15上升到56,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例从6增长到25,而工人却由81下降到55。到1980年,美国已经有70的劳动力从事服务性行业。
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最缺的人分别是售货员和打包工、汽车修理工、送货员、销售助理、程序员、物流人员、保姆、服务生、建筑工人和技术销售员。
现代社会还有一个特点,即非自然力的广泛使用使女性与男性更加平等。2010年,美国25岁以上的职业女性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人数比例甚至首次超过男性。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职业分工较为有限,大多数人是自耕自种的农民,此外还有少数匠人、官吏、医生、巫师或神父等。现代社会不仅具有极其细致的分工,同时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现代人的身份因而更加复杂。一个人可能是工人、公务员、记者、医生、职员、经理、技师、线长、司机、专家、工程师、设计师、发明家等,在另外一个场合,就变成了乘客、机主、用户、读者、观众或网友。
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预言,那么今天一切都已经变成现实,科学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不再只是生产的场所,而更加注重内部的技术改进与研发创新。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分子生物、海洋工程、核子技术、生态学和太空科技等,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结构,“第三次浪潮”的新工业骨干正在蔚然兴起,如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等等。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权力正从暴力、金钱向知识转移。由白领阶层主导的信息社会,其实就是知识的大量生产。
如果说马克思时代的工业革命是一种体力劳动向另一种体力劳动转变的话,那么信息革命则是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随着机器从力量到思想的全面介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无远弗届地走向机器化,机器成为农业、工业、经济和社会的主要角色,甚至接下来会垄断一切领域。后工业时代发展到最后,必然是一个后机器时代。
在后机器时代,社会所需人类来完成的工作将越来越少,人的工作技能也将发生两极分化。一种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更加高端,必须具备足够的科学和工程基础,并且有出众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种是工作要求更加简单,只要能操作机器即可,主要工作都交给复杂的机器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