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两个帝国的兴衰对比

回顾历史,玄奘出发时,中国和西方的大食国都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刚刚经过了南北朝和隋代内乱的土地上,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在崛起,而大食国也处于一个宗教理论已经形成,正准备伸出对外探索的触角之时。

玄奘经过西域漫长跋涉到达了印度,中印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唐和吐蕃之间的结盟,又让大唐、印度和吐蕃之间更紧密的联盟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阿拉伯却必须在一个敌对的世界中打出天下,它最初的两大对手是叙利亚的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

此时,在南海上,掌握了海运主动权的除了印度,还有更加遥远的波斯人。波斯船队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中国南部的港口,是整个南方海路上名副其实的主人。

但经过了几十年之后,虽然唐帝国还是显得足够强盛,甚至将影响力传到了西域,却从来没有将影响力变为实实在在的疆土,反而是生活状态更加落后的大食国击败了东罗马,获得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又击败了中东的主人波斯,最后进入中亚、印度,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就。

由于波斯归顺了大食,就连波斯的海上优势,也变成了大食人的海上优势,使伊斯兰教不仅传入了印度,还传到了东南亚。在此之前,东南亚一直是印度和中国的“后花园”,从这时开始却出现了一个个伊斯兰教的海洋国家。

在中亚,唐帝国先是被吐蕃人夺去了新疆的部分地区,又在怛罗斯败于大食联军,加上“安史之乱”的内乱,不得不退出了对中亚的争夺。从此,中亚的佛教世界逐渐褪色,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当人们谈论明清时期中国如何落后于西方时,总是认为汉唐时期代表了中国的强盛。实际上,到了唐代,中国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颓势,它可以整合所谓的中央之国,却无力扩张到中央之国以外的地区去了。那所谓的天可汗,那一直设置到波斯境内的羁縻州,都更像是一种对唐王朝的嘲弄,它的统治者只醉心于这样冠冕堂皇的称号,却缺乏实现它的手段和雄心。宋朝更是变成一个内敛的王朝,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不再感兴趣,除了南海的贸易让宋朝必须对海洋世界有所了解,宋朝对于西域已经不再有任何企图,这种态度,让突厥人和蒙古人在中亚有了扩张的基础。

对中国而言,“中土”之外的土地永远只是别人的土地,它虽然会带来不少的奇技淫巧,却不是人们好奇心的重心所在。对于中土之外的观察永远只是附属性的,不会成为主流。二十四史正史里记载的大都是王侯将相,只是在每本书的最后,会留一点儿篇幅简略记录那些中土之外的地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缺乏好奇心、更加注重本土的思维习惯呢?是因为中国文化上的儒教和科举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探索,还是因为中国的集权制度,让皇帝只关注于维持统治而无法去探索新的疆域?

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但一个可能的解答,反而隐藏在中国得天独厚的幸运条件之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国内学界的主流思潮认为中国人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了国家的积贫积弱。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美国出现之前的旧大陆历史上,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天然的完整边界的巨型国家,在这个国家的中心是巨大而又连通的华北平原、两湖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周围的山地以及东南滨海地区对这个核心区域形成了完美的保护,使得中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能够维持着统一和向心力。

与之对比,不管是欧洲、印度还是非洲,都缺乏如同中国的地理完整性,在历史上充满了分裂倾向,小国林立,无法形成统一市场,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支离破碎和战争状态。

正是在这片幸运的土地上,中国人建立了数个富裕的朝代。

正是中国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其本土比周边更加富裕的现状,产生的巨大向心力使得中国人过于关注本土,缺乏对周边地区的好奇心,也形成了所谓“中央之国”的世界观,更进一步束缚了中国人的脚步,让我们很少能走出国门,探索世界。

可以说,地理单元的得天独厚给中国带来了幸运,但这种幸运又变成了一种锁链,让中国无法突破旧有的边界,从东亚帝国变成世界性国家。

本书并不打算将读者的思维限定在这样一个可能的范式之中。事实上,它不是一本试图解答问题的书,而是通过阅读古代的记载,对中国人海外探索的过程进行整理,并探讨海外对中国人生活和认识的影响,为读者自己思考结论留下充分的资料。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中国更加需要融入世界,读者可以根据材料自己思考,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对世界的好奇心,从而错过了更大的地理发现和经济发展?在未来,我们能否打破这种幸运带来的锁链,还是又回归到两千年形成的惯性之中,继续在“中央之国”的阴影中徘徊?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加关注于现实,去思考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定位问题。